嚴定武
【摘要】目的:分析探討B超診斷技術于阻塞性黃疸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2月1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48例阻塞性黃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住院后均行超聲影像檢查,就患者的臨床診斷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本組48例阻塞性黃疸患者經過B超檢查后病因確定:膽管結石22例,惡性梗阻性黃疸11例(原發性肝癌4例,壺腹癌2例,胰頭癌2例,膽管癌3例),膽管狹窄4例,急性化膿性膽管炎4例,膽囊炎4例,胰腺炎3例。48例阻塞性黃疸患者經B超診斷與手術病理診斷后符合46例,診斷正確率達95.8%。結論:使用超聲診斷技術診斷阻塞性黃疸具有較高的鑒別診斷正確率,且有高效、無創等優勢,有助于減少臨床誤診率與漏診率,可以推廣應用。
【關鍵詞】阻塞性黃疸;B超檢查;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100-01
阻塞性黃疸具體指肝外膽管阻塞或肝內膽管阻塞引起的黃疸,發病后患者會伴有血膽紅素指標升高,極易出現皮膚、鞏膜、黏膜及小便黃染等病癥[1]。臨床研究發現,阻塞性黃疸發病誘因眾多,基于不同的發病原因具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可見,阻塞性黃疸臨床治療中阻塞部位、病變性質的鑒別判斷工作尤為重要。本文選取我院近年來收治的48例阻塞性黃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探討了B超診斷技術于阻塞性黃疸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具體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48例阻塞性黃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住院后均行B超檢查,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為19-72歲,平均年齡為(47.5±4.6)歲,病程為1-15年,平均病程為(7.5±0.4)年。所有患者均伴有皮膚、鞏膜、黏膜及小便暗黃,大便陶土色,皮膚瘙癢等病癥,部分患者還伴有間歇性腹痛病癥、出血病癥、皮膚黃色疣等癥狀;患者經過實驗室檢查均可見總膽紅質、直接膽紅質及血清谷丙轉氨酶指標升高,另范登白反應尿及膽紅素檢查結果呈陽性。所有患者臨床病癥均符合阻塞性黃疸臨床診斷標準[2]。
1.2檢查方法本次研究使用飛利浦HD11彩超診斷儀,探頭頻率為3.5-5.0MHZ。所有患者行B超檢查前8-10小時禁食,B超檢查時患者取仰臥體位,確定上腹部肋下、劍突下部位、肋間部位后行橫向、縱向斜切,著重探查患者肝膽皮衣等臟器大小、形態及回聲等,并通過形態、回聲分析來確定梗阻部位與梗阻性質,并著重檢查分析肝靜脈、門靜脈走向及血流速度等,再如肝臟表面光滑度、肝門結構及紋理分布等。針對B超檢查影像不清楚的患者可以適當調整患者的檢查體位(必要時選取左側臥或右側臥體位),并給予反復探查以獲取清洗的影像資料,便于臨床分析診斷。
2.結果
2.148例阻塞性黃疸患者發病原因分析本組48例阻塞性黃疸患者經過B超檢查后病因確定:膽管結石22例,惡性梗阻性黃疸11例(原發性肝癌4例,壺腹癌2例,胰頭癌2例,膽管癌3例),膽管狹窄4例,急性化膿性膽管炎4例,膽囊炎4例,胰腺炎3例。
2.248例阻塞性黃疸患者B超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診斷結果符合度48例阻塞性黃疸患者經B超診斷與手術病理診斷后符合46例,診斷正確率達95.8%,其中膽管結石、胰頭癌、原發性肝癌、膽管癌、膽管狹窄、膽囊炎、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診斷符合率尤為顯著。詳細數據參見表1。
表148例患者B超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診斷結果符合情況
發病原因 例數(n) 符合例數(n) 診斷符合率(%)膽管結石 22 22 100.0壺腹癌 2 1 50.0胰頭癌 2 2 100.0原發性肝癌 4 4 100.0膽管癌 3 3 100.0膽管狹窄 4 4 100.0胰腺炎 3 2 66.7膽囊炎 4 4 100.0急性化膿性膽管炎 4 4 100.0總計 48 46 95.83.討論
阻塞性黃疸行超聲診斷主要是依據肝外肝內膽管系統擴張開放程度進行鑒別判斷[3],如B超檢查發現肝內膽管內徑超過3mm或肝外膽管內徑超過8mm即刻確診為阻塞性黃疸[4]。阻塞性黃疸發生與發展過程中膽管結石影響重大,可以說,膽管結石是引起阻塞性黃疸發生的關鍵性原因。臨床統計調查發現,近51.2%的阻塞性黃疸由膽總管結石引起,就其發生原因而言,具體包括膽管癌、胰頭癌、原發性肝癌、壺腹癌、膽管炎癥及膽管狹窄等病因[5]。臨床實踐證明,阻塞性黃疸行B超檢查具有操作簡單、無創、高效等優勢,且檢查診斷操作可重復進行,診斷正確率較高,應用價值極高,現已成為肝細胞性黃疸、阻塞性黃疸及溶血性黃疸等疾病臨床診斷的首選方法,應用十分廣泛。本文48例阻塞性黃疸臨床研究發現,阻塞性黃疸患者經B超診斷與手術病理診斷后符合率達95.8%,其中膽管結石、胰頭癌、原發性肝癌、膽管癌、膽管狹窄、膽囊炎、急性化膿性膽管炎幾大病因診斷符合率近100%,該結果與文獻報道結果相近[6],提示使用超聲診斷技術診斷阻塞性黃疸具有較高的鑒別診斷正確率,且有高效、無創等優勢,有助于減少臨床誤診率與漏診率,可以推廣應用。
超聲檢查過程中如發現膽管內回聲增強,近端膽管擴張,膽管壁光滑,聲影變化性強等便可判斷為膽管結石;檢查可見胰管不規則增大,肝內外膽管出現擴張、回聲強弱不均等征象可以考慮胰頭癌病變可能性;檢查發現胰頭部位無明顯變化但胰管增大,肝內外膽管大幅擴張,壺腹部探查到腫塊回聲可以考慮壺腹癌。臨床研究發現,壺腹癌發生后多受周圍腸道氣體干擾,邊界會發生不規則變化且模糊不清,臨床診斷過程中診斷難度較大,本文48例研究發現,壺腹癌B超診斷符合率僅為50.0%,該結果提示壺腹癌診斷過程中應該注重區分壺腹癌與胰頭癌。關于胰頭癌與壺腹癌的診斷問題,有學者主張,B超臨床診斷過程中可以將腫瘤直徑大小作為診斷主要標準,如將直徑不超過30mm的腫瘤診斷為壺腹癌,將直徑超過30mm的腫瘤歸為胰頭癌,筆者認為該方法在某種程度上過于寬泛,可行性不高。
綜上所述,采用B超技術診斷阻塞性黃疸可以明確阻塞病變位置,顯示病變部位形態學改變,征象特點十分明顯,這便為臨床診斷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技術便利。臨床研究發現,采用B超診斷技術診斷阻塞性黃疸具有較高的診斷正確率,使診斷工作中漏診率與誤診率大大降低,臨床應用效果極佳;此外,臨床實踐證明,應用B超技術診斷阻塞性黃疸操作便易,效率高,無創優勢十分明顯,技術應用限制因素少,最為適合推廣應用。但是,臨床研究發現,B超技術在診斷過程中對炎性病變、腫瘤病變較小及腸道氣體干擾較強的病變影像效果不佳,征象分析工作難度較大,應用價值有限,可以結合其它診斷及時進行聯合診斷。
參考文獻
[1]張軍,劉明亮,趙瑩,劉爽,宋薇珩.阻塞性黃疸的臨床彩超診斷意義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22(01):79-80.
[2]姜艷.阻塞性黃疸的超聲診斷意義[J].中外醫療,2010,34(21):173-173.
[3]趙小紅.超聲診斷阻塞性黃疸100例分析[J].當代醫學,2011,31(09):47-47.
[4]唐喜玲,趙瑩.B超對非結石原因阻塞性黃疸的診斷[J].哈爾濱醫藥,2011,30(05):352-353.
[5]卞承華.提高B超對阻塞性黃疸診斷率的措施及意義[J].海南醫學,2005,16(09):39-40.
[6]莫競勻,莫潔虹,陳穎橋.超聲診斷肝外阻塞性黃疸的臨床價值[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3,12(10):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