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得吾
【摘要】目的:對比中醫針灸結合西藥治療與單用西藥治療神經痛的療效。方法:將我院2013年1~6月接診的165例神經痛患者,依據自愿選擇治療方案的原則予以分組,其中采用中醫針灸結合西藥治療的85例設為觀察組,其余單用西藥治療的80例設為對照組,對比兩組治療前后SAS評分。結果:兩組治療前SAS評分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SAS評分組間差異、各組治療前后SAS評分差異均較明顯(P<0.05);兩組均未發現1例副反應癥狀。結論:給予神經痛患者中醫針灸結合西藥治療可有效改善其疼痛程度,該法具有操作簡便、經濟適用、療效確切且安全性高等優點,深具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中醫針灸;西藥治療;神經痛
【中圖分類號】R245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120-02
神經痛又叫自發痛,是神經科常見病癥之一。該病是由神經病變引起的疼痛,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1]。中西醫對該病都有著各自的治療理論和方案,并各具特點。隨著當前醫療水平的進步與臨床經驗的積累與交流,對神經痛的治療,臨床更多地將中醫針灸與西藥治療結合起來發揮各自優勢。我院本次對收治的165例神經痛患者,分別給予了西藥治療與將其和中醫針灸結合治療的兩種方案,旨在觀測中西結合治療的臨床優勢,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我院2013年1~6月接診的165例痛神經痛患者,依據自愿選擇治療方案的原則予以分組,其中采用中醫針灸結合西藥治療的85例設為觀察組,其余單用西藥治療的80例設為對照組。兩組男、女性例數分別為79、86例,年齡范圍在29~72歲,(43.8±3.6)歲為年齡平均數。患者病程范圍在(0.2±1.6)年,平均病程為0.4年。其中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患者分別為91、74例。所有患者均參照1989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醫診療常規》中的相關診斷標準進行診斷[2]。兩組上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觀察組均給予中醫針灸結合西藥治療方案。具體為:①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西藥給予20mg維生素B1+500μg維生素B12+0.1g維生素E膠丸+25mg消炎痛片,每天口服3次。中醫針灸:依據患者神經解剖定位掌握其痛區支配神經節段,取其痛側夾脊穴;若痛點較明顯的患者,給予圍刺法從痛區順次向外圍取穴位,并用毫針針刺,行捻轉瀉法,每天2次。②坐骨神經痛患者:西藥給予1mL的2.5%的醋酸氫化潑尼松注射液+1.5mL的0.25%普魯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1mL,在環跳、委中穴注射,每間隔5天注射1次,5次為1個療程,同時每隔4穴在同部位注射4mL復方丹參液+20mg維生素Bl針+500μg維生素B12針。中醫針灸:取主穴位,外傷血瘀加委中放血,對腰骶位置痛點采用梅花針叩刺,行提插或捻轉補瀉法,每天1次,10天為1療程,間隔3天后開始下一療程。
1.2.2對照組單用西藥治療,用藥方法與觀察組中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與坐骨神經痛患者完全相同。兩組均連續治療5個療程并觀察其療效。
1.3觀察指標兩組均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對比治療前后疼痛情況。無痛為0,劇痛為10,輕度疼痛平均值為(2.57±1.04);中度疼痛平均值為(5.18±1.41);重度疼痛平均值為(8.41±1.35),分值愈高證明愈疼痛。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用( X±s)構成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前、后SAS評分對比兩組治療前SAS評分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SAS評分組間差異、各組治療前后SAS評分差異均較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SAS評分對比表( X±s)
類別 n SAS評分 t P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85 7.45±1.25 2.01±1.03 30.965 <0.05對照組 80 7.47±1.23 2.62±1.43 23.290 <0.05t 0.1030 3.1578 P >0.05 <0.05 2.2兩組副反應對比兩組均未發現1例副反應癥狀。
3討論
3.1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與坐骨神經痛的原因與病癥表現
帶狀皰疹是由潛伏于脊椎后根神經元中的水痘-帶狀病毒所引起。患者對應神經節所支配的皮膚出現節段性水皰為其臨床主要特點。其臨床表現為皮損區劇烈疼痛和伴有帶狀分布的皰疹[3]。該病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將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與發展為難治性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中醫將其稱為蛇丹愈后痛;該疼痛還與患者丘腦對疼痛的調節功能障礙與精神因素有一定關聯。該病疼痛程度與患者年齡密切相關,患者年齡愈大其疼痛愈明顯,該病疼痛較為頑固與劇烈,即使輕微碰觸患處,患者都會疼痛難忍,嚴重影響其生活與工作。坐骨神經痛是因為支配下肢的坐骨神經發生病變引發了沿坐骨神經通路的疼痛癥狀群。該病多發于青壯年,患者以典型放射性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且多為單側疼痛,并伴有陣發性的加固痛、刀割痛或灼燒樣疼痛,夜間疼痛尤甚。
3.2對中醫針灸結合西藥治療神經痛的認識
針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通過針刺或火灸人體穴位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針灸以疏經活絡,使淤阻經絡通暢,恢復機體正常生理機能為治療目的,是當前我國內病外治的較為成熟的治療手段。中醫認為刺激穴位可改善經絡中的氣的流向,針刺即為中醫針灸刺激穴位時,用旋轉提插手法對局部末稍神經刺激時引發的光電粒子流神經反射,中醫稱其為得氣。類針刺就是機體任何損傷對局部神經或末稍神經刺激[4]。西醫對神經痛的治療以抗病毒、鎮痛與營養神經和提高免疫力為主要手段。神經痛作為神經科較為常見的病癥之一,單用中醫與西醫治療其臨床效果都不夠理想,我院本次依據多年臨床經驗積累,將中醫針灸與西藥治療結合治療神經痛,并與單用西藥治療對比發現:兩組治療前SAS評分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SAS評分組間差異、各組治療前后SAS評分差異均較明顯(P<0.05);兩組均未發現1例副反應癥狀。
可見:給予神經痛患者中醫針灸結合西藥治療可有效改善其疼痛程度,該法具有操作簡便、經濟適用、療效確切且安全性高等優點,深具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盧偉,中醫針灸結合西藥治療神經痛的療效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3,27:179~180.
[2]劉星,針灸推拿結合穴位注射治療坐骨神經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3,4(2):77~79.
[3]陳金生,宮慶娟,黃秋蘭等,針灸聯合藥物治療急性帶狀皰疹及預防后遺神經痛療效觀察[J].現代醫院,2013,13(9):8~10.
[4]劉秀蒼,淺談神經反射致病與中醫針灸治療[J].中國醫學創新,2010,7(3):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