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軍
【摘要】目的 比較開腹膽囊切除術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 LC)術后膽囊綜合癥(Postcholecystestomy Syndrome, PCS)發生率間的差異。方法 電話隨訪2009年至2011年我科行開腹膽囊切除術的249例和LC 126例患者術后1~6月的恢復狀況,比較兩組間PCS發生率。結果 開腹手術和LC術后PCS發生率有統計學差異(P <0.05),急性期膽囊切除術后PCS的發生率較慢性期高(P <0.05)。結果 LC術后PCS的發生率較開腹膽囊切明顯減少。
【關鍵詞】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膽囊術后綜合癥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122-01
膽囊結石是臨床上常見疾病,手術切除仍然是外科治療的首先方法[1], PCS是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膽囊切除術后約有25~30%的患者出現一過性癥狀,后很快消失。雖然目前儀器不斷更新,手術熟練程度不斷提高,但PCS發病率仍有10% 左右[2]。電話隨訪本科室2009年-2011年間開腹膽囊切除249例和LC的126例術后1~6月恢復情況,統計PCS發生率是否有統計學差異。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375例中,男208例,女167例,年齡16~73歲。膽囊結石伴慢性膽囊炎228例,膽囊結石伴急性膽囊炎147例。開腹行膽囊切除249例,其中急性期116例; 行LC 126例,急性期行LC 31例。其中LC術中轉為開腹的7例。
1.2.并發癥的評判標準
所述的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的診斷標準[3]:①膽囊切除術后3個月以上;②術后右上腹或右肋部位反復出現疼痛或者脹悶等不適;③術后患者出現腹脹、腸鳴、便秘、厭油膩等消化不良的癥狀;④排除潰瘍疾病、胃腸炎、胰腺炎、肝炎等膽外疾病;⑤術后對患者進行B超或CT等影像學檢查結果均未發現膽道腫瘤,膽管占位性病變等。
1.3. 病例采集
所以患者出院前慣例行復查B超或CT等影像學檢查,結果均未發現膽道腫瘤,膽管占位性病變等,術后電話隨訪1~6月,出現上述癥狀者超過3個月以上的患者納入統計標準。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 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情況
隨訪375例患者。開腹行膽囊切除249例,其中急性膽囊炎伴結石116例,慢性膽囊炎伴結石133例; 行LC 126例,急性膽囊炎伴結石31例;慢性膽囊炎伴結石95例。以右上腹或右肋部位反復出現疼痛或者脹悶為主要癥狀的患者16例,其中開腹膽囊切除12例(急性期9例,慢性期3例),LC的4例(急性期2例,慢性期2例)。術后以腹脹、腸鳴、便秘、厭油膩等消化不良的癥狀為主的患者28例,其中開腹膽囊切除23例(急性期19例,慢性期4例),LC的5例(急性期4例,慢性期1例)。術后長期出現上述癥狀的患者中6例復查行B超顯示膽總管中存在少量泥沙樣結石,4例行單光子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顯示膽囊管殘留過長,4例行十二指腸鏡示乳頭炎,7例是乳頭旁憩室。
2.2. 在隨訪的375例的患者中44例發生PCS占11.7%(44/375)。其中開腹膽囊切除的患者發生率約14.1%,LC的患者占7.1%,兩組間PCS的發生率有統計學差異(χ2=3.861,P =0.049);急性期手術的患者PCS的發生率16.3%,慢性期患者PCS的發生率8.8%,兩組間有統計學差異(χ2=4.925,P =0.026);開腹膽囊切除術的患者中急性期PCS發生率19.0%,慢性期PCS發生率9.0%,兩組間有統計學差異(χ2=4.333,P =0.037);行LC的患者中急性期PCS發生率3.2%,慢性期PCS發生率7.4%,兩組間無統計學差異(χ2=0.030,P =0.863)。
3討論
PCS也稱膽囊摘除后遺癥或再發性膽道綜合癥( RecurrentBiliary Tract Syndrome),Primbam于1950年首先提出此的概念,是由于膽囊切除術后所出現的與膽系病變有關的臨床癥候群。部分患者短期內癥狀能自然消失,但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患者仍然在10%左右,并且有2~8%的患者癥狀長期不能緩解,需給予相應治療[4]。
有學者認為PCS包含兩類疾病:即功能性和器質性[5],其中器質性占有重要比例。臨床上最常見病因是膽總管結石,可分為殘留結石和再發結石,文獻報告總發生率為15%~18%[6],原因較多,常見是手術前膽總管原有少量泥沙樣結石或小結石,影像學及手中未發現,或者是膽囊內小結石在手術時被擠壓而推入膽總管。其次是再生結石,膽囊切除術后,膽囊對于膽管內流體壓力失去了緩沖作用,導致了膽總管內壓力增高,引起了膽總管代償性擴張,從而使膽總管內的膽汁流速變慢,并發生旋渦或渦流,或由于術中或術后各種原因造成膽道異常,膽汁引流不暢,均易再生結石。術中由于腹腔粘連,組織分界不清,術者經驗不足,膽囊管殘留過長,形成小膽囊,也易發感染和結石。另一種常見病因是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功能失調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7],有文獻報道其占PCS發病率的 17.1%[8]。可能原因是膽囊切除術后,膽囊原功能得突然中斷,致使膽汁直接持續地流入十二指腸,直接引起oddi括約肌喪失張力,誘發Oddi括約肌痙攣,當十二指腸蠕動和Oddi括約肌痙攣時,發生的膽道功能紊亂,使膽汁因壓力增加,發生返流,總膽管擴張,由此而產生一些臨床表現,如腹脹,腹部不適等。膽道術后功能紊亂也是誘發PCS的常見原因[9],多見于年輕女性,X線或B超無陽性發現,可能與術后膽鹽代謝異常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影響膽汁的排泄有關,也可能與精神因素或內分泌功能紊亂有關,目前機制尚不清楚。但我們并不能忽視手術前存在相同癥狀的其他疾病的患者,膽囊病變掩蓋了這些癥狀。如食管裂孔疝、潰瘍病、慢性胰腺炎、十二指腸乳頭旁憩室等。膽囊切除術后,膽囊疾病癥狀消失,膽系外疾病癥狀表現出來。所以主張術前完善相關檢查,盡量排除其他疾病干擾。
本組病例中開腹膽囊切除術后PCS發病率明顯高于LC的患者,可能原因是行開腹腔手術的患者,大多是急性期、反復發作或有上腹部手術史的,腹腔粘連較為嚴重,解剖結構不清晰加之術者經驗不足,可能在術中損傷肝外膽管,引起術后的膽管狹窄,并且開腹膽囊切除術,手術損傷相對LC較大,術后腹腔粘連相對較重,造成膽總管狹窄的因素相對增多。狹窄易致膽汁引流不暢,造成膽管炎發作。狹窄、感染與再發結石,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腹腔粘連相對增大手術難度,過于防止膽道損傷會造成膽囊管保留過長,形成小膽囊,也易造成感染和結石形成,本組病例中發現4例膽囊管殘留過長。急性期膽囊切除術后的PCS 的發生率高于慢性期膽囊切除的患者,考慮除上述因素外,急性期大多數是經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術前檢查相對不完善,本組病例其中有6例術后復查時發現膽總管中存在結石,反復排石造成Oddi括約肌痙攣以及炎癥反應,形成SOD,反復排石還易造成乳頭疤痕形成,進一步加重臨床癥狀。膽囊炎癥急性期,腹腔感染相對較重,術后組織的相互粘連機率增加,組織相互牽拉,形成膽道系統結構異常,增加PCS發生率。腹腔鏡組急性期與慢性期術后PCS發生率未見明顯差異,可能是我們科剛剛開展急性期LC術,入選標準大多是初次發作72小時內的患者,有上腹部手術史的患者本科首選開腹手術治療,LC術中發現組織粘連較為嚴重的患者實施中轉腹,臨床病例相對較少,所以在此組數據中,兩組間未見明顯差異。其他疾病也不容忽視,往往造成漏診和誤診,本組病例有部分患者術后復查時發現有乳頭炎或憩室,術前病史采集及完善相關檢查十分重要。
通過本組數據顯示:LC手術在減少PCS發生率中表現出明顯的優勢,其創傷小、痛苦輕、恢復快、術后并發癥少等特點優于開腹膽囊,所以我們主張術前除完善相關檢查外,把握手術時機,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案對減少術后PCS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鄭湘濤,張秀山.基層醫院開腹膽囊切除術膽道損傷的原因和預防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09,6(16):10.
[2]黃志強.膽道外科手術學[ 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287.
[3]官昌強.膽囊術后綜合征的診治43例[J].中醫中藥,2011,9(32):168-169.
[4]黃志強.手術后膽管殘石的過去、現狀與對策 [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 20(9):515-516.
[5]Tsimmerman IaS, Kunstman TG. 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the modern view of the problem [J]. Klin Med (Mosk), 2006,84(8):4.
[6]張培新,王朝輝,王軍,等. 術中超聲檢查在急診膽囊切除術中預防膽總管殘余結石的臨床價值[J]. 淮海醫藥,2011,29(6):487-488.
[7]Baillie J.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 [J]. Curr GastroenterolRep, 2010,12(2):130.
[8] 袁鴻娟, 王寶仁, 王學軍,等.中西醫結合治療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1,17( 4):391-392.
[9] 鄧宏武,汪東文,樊巍巍,等.LC術后近期腹痛的原因分析及處理[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4,13(12):897-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