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顯浩
【摘要】目的 探討和分析CT對硬化性腸系膜炎的診斷結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了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5月接收的36例硬化性腸系膜炎患者的臨床治療和CT診斷資料。結果36例硬化性腸系膜炎都是源自系膜的根部,并且圍繞著腸系膜和系膜血管密度不斷增高。其平掃CT值為-45~-35Hu,明顯超過了腹膜后的正常脂肪密度(-120~-100Hu)。12例腸系膜周圍發現了軟組織腫塊;7例在病變的內部可見小結節;6倒腸系膜血管周圍發現了脂肪;8例可見到假腫瘤包膜。結論 CT對硬化性腸系膜炎的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該類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硬化性;腸系膜炎;CT診斷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124-02
硬化性腸系膜炎屬于臨床中比較罕見的特發性非腫瘤性腸系膜炎性病變。由于該類疾病具有較低的發病率,而且臨床癥狀不明顯,從而誤診率比較高。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CT對硬化性腸系膜炎的診斷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為該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依據,因此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選用了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5月接收的36例硬化性腸系膜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在35-65歲,平均年齡為48.5歲。硬化性腸系膜炎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腹部隱痛不適、嘔吐、消瘦、腹瀉等,還有3例患者腹部發現包塊。所有患者在就診之前均未發現明確誘因。體征、癥狀集中在臍周8例、上腹部4例、右上腹9例、左側中下腹10例、右下腹5例。手術之前進行鋇灌腸檢查12例,發現有6例患者存在結腸外壓性改變,結果被診斷為升結腸占位4例,橫結腸腫瘤2例;術前行腸鏡檢查4例,發現有2例患者存在結腸外壓性改變,但是其黏膜相無異常;腹部B超檢查14例,其中3例表現為不均質回聲,8例為大小不等的低回聲包塊;腹部CT檢查20例,其中13例患者被確診為結腸脾曲腫瘤。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經過術前檢查后被確診為結腸占位、腸梗阻、腹部包塊、胃腸間質瘤等,并且所有患者均采用了手術的方法進行治療,手術過程中發現有28例為病灶單發患者,8例為病灶多發患者。病變位于橫結腸系膜緣9例、小腸系膜7例、乙狀結腸系膜6例、升結腸系膜14例,所有病例經過病理檢查后確診為硬化性腸系膜炎。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了Siemens Sensation 64層螺旋CT機,其掃描參數為100 mAs、120 kV、0.5s/r、螺距1.4O、層厚5.0 mm、床進動26.9 mm/r、矩陣512×512。需要進行增強掃描的患者通過高壓注射器注入非離子型對比劑100 ml,常用的是碘海醇,注射速率要控制在3.0 ml/s 。注射完成2O~25 S之后,進行動脈期掃描,然后等到6O~70 S之后再進行靜脈期掃描,其掃描的范圍控制在肝頂至盆腔部位。
2結果
36例硬化性腸系膜炎都是源自系膜的根部,并且圍繞著腸系膜和系膜血管密度不斷增高。其平掃CT值為-45~-35Hu,明顯超過了腹膜后的正常脂肪密度(-120~-100Hu),兩者之間的差異具有一定的統計學意義(P<0.05)。12例腸系膜周圍發現了軟組織腫塊;7例在病變的內部可見小結節;6倒腸系膜血管周圍發現了脂肪,并且已經形成了脂肪環;4例患者未見此類癥狀,但是卻被腸系膜血管被軟組織包繞;8例可見到假腫瘤包膜。
3討論
目前,誘發硬化性腸系膜炎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與缺氧、過敏、感染、創傷、自身免疫異常等因素有關。本次研究的36例硬化性腸系膜炎患者發病之前均沒有創傷、手術史等誘因。而且硬化性腸系膜炎缺乏相關的臨床癥狀,其一般的癥狀主要為腹痛,腹痛的位置因病灶不同而不同,其余的臨床癥狀還有嘔吐、腹瀉、食欲減退、便秘、發熱、消瘦、腹水等。同時腹部出現的體征變化主要為腹部包塊,國外的大量文獻發現該類體征的發現率達到了15%左右。本文中36例患者有15例存在腹痛癥狀,6例患者由于發現腹部包塊而就診。
如今,硬化性腸系膜炎的診斷還主要依賴于組織病理學檢查,并且發生的主要病理變化為脂肪壞死、脂肪細胞變性、脂肪纖維化和慢性炎癥。病變現象以脂肪壞死為主的被稱為脂肪營養不良,如果病變以脂肪纖維化為主則稱為收縮性腸系膜炎,而以慢性炎癥為主的又被稱為腸系膜脂膜炎。一旦出現病變,將會對小腸黏膜下脂肪和腸系膜脂肪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還會危及到黏膜下層和腸壁肌層,但是腸黏膜會被完整保存下來。
CT已經逐漸成為硬化性腸系膜炎敏感度比較高的成像方法,而且對于該類疾病的診斷具有一定的特異性,雖然通過病理分析可以將其劃分為3個亞型,但是CT影像并不能很好的對其進行分辨,因為炎癥、纖維化和脂肪壞死經常會同時存在。CT診斷的主要表現為:(1)霧樣腸系膜,其腸系膜根部密度不均勻增高、邊界清晰的脂肪腫塊,通常會從腸系膜的根部逐漸向左腹部延伸。腫塊內部脂肪區域進行CT平掃時的密度為-45~-35 HU,高于其正常值(-12O~-100 HU),而且他們之間的差異具有一定的統計學意義(P<0.05)。但增強前后腫塊中存在的脂肪密度則不具備統計學意義。(2)脂肪環征,腸系炎癥膜和血管之間經常會殘留有脂肪組織,即在血管壁的旁邊經常可見一環形低密度圈包繞,其CT檢測值為-115~-1O0 HU,臨床上通常稱其為脂肪殘留包繞腸系膜血管,即所謂的“脂肪環征”,其已經逐漸成為誤診硬化性腸系膜炎的主要癥狀。(3)腫瘤樣假包膜,其通常被認為是周圍正常脂肪組織和腸系膜炎癥的分界,表示了相關炎癥的發生的自限性反應,通常表現為腫塊外周出現了一圈軟組織密度帶,即所謂的“假腫瘤包膜”(4)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脂肪壞死的低密度區、鈣化的高密度區、腸缺血、腹膜及腸系膜后淋巴結增大等癥狀。
綜上所述,對于硬化性腸系膜炎患者進行CT成像檢測,可以對腫塊的范圍、大小以及周圍血管受累情況進行有效的評估,為患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有效的依據。
參考文獻
[1]周仁娣,楊嘉,徐蓉.腸系膜脂膜炎的多層螺旋CT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3,12(8):79-80.
[2]韋紅星,楊偉澤,莫樹生.腸系膜脂膜炎的多層螺旋CT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1(10):149-150.
[3]閭長安,姜新宇,潘青華.腸系膜脂膜炎的CT表現及鑒別診斷[J].重慶醫學,2011,5(1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