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乃君 劉穎 魏劍芬 金秀平 盛佳曦 王穎 陳冬
【摘要】 目的 觀察隔姜灸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6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給予糖尿病基礎治療,加用甲鈷胺B12,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隔姜灸治療。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的變化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的改變。結果隔姜灸治療組神經傳導速度顯著提高(P<0.05), 隔姜灸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結論 隔姜灸治療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癥狀。
【關鍵詞】隔姜灸;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中圖分類號】R74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125-0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之一,文獻報道糖尿病周圍神經發病率高達61.8%[1],其發病機制復雜,治療效果較差,故往往需聯合使用多種手段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本研究選取隔姜灸治療6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觀察臨床療效的變化。
1資料和方法
1.1選取2012年-2014年于河北聯合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60例,中醫辨證寒瘀、脾腎陽虛型。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治療組30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2]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療規范中關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3],除外合并糖尿病急性并發癥、急慢性感染等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程上無統計學差異。
1.2所有患者給予控制血糖、血壓、血脂、改善循環等基礎治療。對照組給予甲鈷胺B12片500ug 3/日,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隔姜灸療法,取打碎生姜1-2公斤,平鋪后背,姜上置灸絨,每日1次,每次1小時,治療4周。
1.3檢測方法
1.3.1 所有研究對象采清晨空腹抽靜脈血檢測空腹血糖( FPG )、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糖化血紅蛋白 ( HbA1C)水平。
1.3.2 肌電電生理檢查,采用Keypoint肌電圖儀,檢測腓總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及波幅;腓腸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及波幅。
1.3.3 療效判斷標準顯效:疼痛、發涼等癥狀完全消失、深淺感覺檢查、跟膝腱反射恢復正常,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及波幅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減輕,深淺感覺及跟膝腱反射明顯改善,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較前增加,波幅提高≥5%;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深淺感覺檢查、跟膝腱反射無變化,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及波幅無改善。
1.4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計數資料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X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兩組在年齡、性別、病史、體重指數、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差別無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治療前后神經電生理比較:兩組治療前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在治療后均較治療前顯著增加(P<0.05),經隔姜灸治療組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見表1。
表1: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X±s m/s)
組別 n 治療前運動神
經傳導速度 治療后運動
神經傳導速度 治療前感覺
神經傳導速度 治療后感覺
神經傳導速度對照組 30 37.16±2.11 39.51±1.66★ 34.45±2.43 36.82±2.33★治療組 30 36.07±1.87 41.17±
2.01▲★ 33.16±
2.81 37.10±
2.20▲★★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兩組臨床療效比較:隔姜灸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見表2。
表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組別 n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對照組 30 2 15 13 56%治療組 30 6 18 6 80%X2=1.517, P<0.05
3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臨床上致死、致殘的重要原因之一,臨床癥狀表現多樣,可從麻木、發涼、疼痛等感覺神經受損到活動障礙運動神經受損,目前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主要發病機制是代謝紊亂與微血管病變,自身免疫、遺傳因素、神經營養因子,氧化應激,炎癥因子等與之也密切相關,由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機制復雜,臨床療效較差,嚴格血糖控制是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基礎手段 ,其可在某種程度上減少其發生率,僅僅嚴格控制血糖并不能完全改善受損神經功能,而且短時間內血糖的控制未必會帶來臨床癥狀的好轉。因此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必須采取綜合治療措施。
本研究在基礎治療與甲鈷胺治療的基礎上結合隔姜灸治療,生姜取材簡便、經濟、安全,具有抗炎止痛、抗腫瘤、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活性、降低膽固醇及抗過敏等作用,在臨床各系統疾病的治療中發揮顯著的療效[9-10]。我們研究發現隔姜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總有效率顯著提高,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同時對于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的改善也明顯優于對照組。韋華等認為生姜具有發寒解表等作用;通過艾和生姜在施灸時所產生的聯合作用,又經過經絡穴位的調整,從而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抗病能力[11]。與韋華等比較,我們在隔姜灸操作方法上有了進一步改善,采用1-1.5公斤生姜打成粉末,平鋪于后背上,姜上置灸絨,避免糖尿病患者皮膚灼傷。
通過研究我們認為隔姜灸可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但具體機制需要大規模臨床研究進一步闡明。
參考文獻
[1]Boulton AJ,Tinik AL,Arezzo JC,et al.diabetic neuropathies:a statement by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J].Diabetes Care,2005,28(4):956-962.
[2]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787-814.
[3]胡仁明,樊東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療指南(征求意見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9,6(6):816-824.
[4] 陳企忠.電針結合隔姜灸治療單純性肥胖癥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1.
[5] 賈麗君,王士超,王耀帥等.隔姜灸不同灸量調節血脂的效應比較[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 1:53-54.
[6] 韋華,韋鳳麗,韋淑珍等. 隔姜灸療法對糖尿病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血漿纖溶系統的影響及療效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3):1543-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