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茹 李春耕 張拉春 單利芳 劉洋
【摘要】目的:探討附子理中湯內服合白頭翁湯加味保留灌腸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效果。方法:篩選河北省唐山市中醫醫院肛腸科2014年3月~2014年6月直乙型潰瘍性結腸炎100例。采用附子理中湯內服,聯合白頭翁湯加味保留灌腸治療,判定療效。結果:附子理中湯合白頭翁湯加味治療直乙型潰瘍性結腸炎痊愈92例,好轉7例,無效1例。結論:附子理中湯合白頭翁湯加味治療直乙型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肯定,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附子理中湯;白頭翁湯;直乙型;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142-01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UC)以下簡稱潰結,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結腸炎。其病變主要限于結腸粘膜,且以潰瘍為主,多累及直腸和遠端結腸,但不及時治療控制可向近端擴展,乃至遍及整個結腸。主要臨床表現:腹瀉、腹痛、粘液血便等。疾病反復發作,呈慢性經過。按病變部位分為:直腸型、直乙型、左半結腸型、右半結腸型、全結腸型,其中直乙型最常見[1]。關于治療潰結的方案報道越來越多,但治療效果不夠滿意,主要是復發率較高。針對其病因學,臨床表現及易復發的特點,我們采用附子理中湯合白頭翁湯加味治療直乙型潰瘍性結腸炎,取得了滿意療效。
1 資料及方法
1.1.1資料篩選我院肛腸科2014年3月~2014年6月直乙型潰瘍性結腸炎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齡18-74歲,平均46歲。
1.1.2納入病例診斷標準[2]
1.臨床:有持續性反復發作性粘液血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不應忽視少數只有便秘或無血便的患者。
2.腸鏡檢所見:①粘膜有多發性潰瘍伴充血,水腫。病變大多從直腸開始,且呈彌漫性分布。②粘膜粗糙呈細顆粒狀,脆易出血,或附有膿血性分泌物。③可見息肉,結腸袋往往變鈍或消失。
3.粘膜活檢:呈炎癥性反應,同時常可見糜爛、陷窩膿腫、腺體排列異常及上皮不典型增生等變化。
4.鋇灌腸所見:①粘膜粗亂及或有細顆粒樣改變。②多發性潰瘍或有假性息肉。③腸管狹窄、縮短,結腸袋消失可呈管狀。
1.2方法
1.2.1 治療所需器械 煎藥機,灌腸器
1.2.2 治療方案
1.2.2.1附子理中湯內服,具體方劑:附子(炮.去皮臍)10g黨參10g白術)10g干姜(炮)10g炙甘草9g,雙煎取汁200ml,分兩次內服(飯早前,晚飯后)。一周為一療程,連續服2-4周,癥狀較偏重者可再鞏固2-4周[3]。
1.2.2.2中藥保留灌腸,采用白頭翁湯加味方劑,以腹痛腹瀉為主要癥狀的,方劑為白頭翁30g 黃連15g黃柏15g 秦皮15 g甘草9g 地榆炭15g 側柏炭15g 八位錫類散1 g(后下)五倍子12g 水煎取汁80-100ml睡前取左側臥位,用灌腸器由肛門一次灌入(灌腸管插入肛門約15厘米),翻身幾次使中藥充分與病變腸管粘膜接觸。以粘液膿血便為主要癥狀的,方劑為上方減五倍子,加三七粉6g(后下),貧血者另加阿膠10g ,用法同上,中藥保留時間2-6小時(盡量延長時間),每晚一次,一周為一療程,連續用藥2-4周,癥狀較偏重者亦可再鞏固2-4周[4]。
1.3療效判定
根據療程,一般以1周為一療程,隨診8周,根據《實用中醫消化病學》中的有關內容確定療效評定標準[5]
①痊愈:臨床癥狀消失,腸鏡等檢查,腸粘膜檢查恢復正常。
②好轉:臨床癥狀減輕,腸鏡等檢查,腸粘膜病變較前明顯改善,大便常規檢查有少量紅、白細胞。
③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和腸鏡等檢查,無改善或無明顯改善。
2 結果
通過對100例隨訪,附子理中湯合白頭翁湯加味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效果良好(見表1),尤以2周后治療效果更加明顯。
表1
時間 1W 2W 3W 4W 5W 6W 7W 8W痊愈
好轉
無效 32
45
23 61
31
8 82
13
5 90
7
3 92
7
1 92
7
1 92
7
1 92
7
13討論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屬中醫"腸癖"、"痢疾"、"滯下"、"腸風"、"臟毒"、"泄瀉"等范疇。祖國醫學認為飲食不節,情志內傷,外感邪毒、勞倦過度。損傷血絡,而且膿血便而形成腸癖,究其病因病機,脾腎虛,濕熱蘊結,瘀血阻滯于大腸。也有學者認為瘀滯在本病中具有重要意義。各種原因影響脾運化水谷精及水濕,腸道傳導水濕及飲食代謝物的功能,導致泄下粘液、膿血便[6]。我們篩選UC病例,根據“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之大法,在辨證施治的原則下,治療以健脾補腎,益氣除濕為治本之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治標之用。采用附子理中湯內服,聯合白頭翁湯加味保留灌腸治療UC。附子理中湯和白頭翁湯均出自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附子理中湯是健脾補腎的經方,用于脾胃虛寒證。方中附子、干姜大辛大熱,溫中散寒共為主藥;黨參甘溫入脾,補氣健脾為輔藥,白術健脾燥濕為佐藥;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為使藥。全方合用,可使寒氣去,陽氣復,中氣得補,共奏溫中健脾之功[7]。白頭翁湯有清熱解毒之功,方用苦寒而入血分的白頭翁為君,清熱解毒,涼血止痢。黃連苦寒,瀉火解毒,燥濕厚腸,為治痢要藥;黃柏清下焦濕熱,兩藥共助君藥清熱解毒,尤能燥濕治痢,共為臣藥。秦皮苦澀而寒,清熱解毒而兼以收澀止痢,為佐使藥。四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上方加甘草功能補益心脾、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瀉火解毒;加側柏炭,用其止血、抗菌之功效;加地榆炭,用其止血、活血、抗炎、抗滲出及保護腸粘膜作用;加錫類散有清熱除濕、涼血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的功效;加五倍子,用其收斂止瀉,尚有抗炎、抗排斥作用;加三七粉,用其止血、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促進造血功能及抗炎;加阿膠,用其補血之功效。通過附子理中湯內服,聯合白頭翁湯加味保留灌腸治療UC,充分利用了中醫治本毒副作用小的特點以及全身和局部用藥治療相結合的特性,取得滿意療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胡伯虎.大腸肛門病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155-176
[2]戚建明.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潰瘍性結腸炎45例臨床觀察[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23(2):21-22
[3]喬建國.附子理中湯加減治療潰瘍性結腸炎53例[J].河南中醫2010,30(05):478-479
[4]俞志琦, 龐桂華. 白頭翁湯加味治療潰瘍性結腸炎129例 [J].陜西中醫2011,32(8):1011-1012
[5]洪文旭.實用中醫消化病學[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4:312
[6]吳旭濤.淺談中西醫對潰瘍性結腸炎病因病機的認識[J].第二屆江西省科協學術年會第三十六分會場暨江西省中醫藥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
[7]展文國.裴正學教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經驗[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