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柳惠
【摘要】目的:比較開放性輸血和限制性輸血對重癥監護病人的臨床效果。方法:將100例重癥監護患者按照奇偶數字法隨機地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患者數均為50例。對照組采用開放性輸血方式,觀察組采用限制性輸血方式。比較兩組人均輸血量、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麻醉蘇醒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結果:對照組人均輸血量、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麻醉蘇醒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分別為(3.29±0.82)U、8.00%、(29.56±3.44)min、24.00%及8.00%,觀察組分別為(2.08±0.67)U、2.00%、(26.21±2.71)min、10.00%及2.00%,兩組除了麻醉蘇醒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指標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開放性輸血方式相比,限制性輸血方式對重癥監護病人的臨床效果更為顯著,應在實際過程中加以推廣及普及。
【關鍵詞】開放性輸血;限制性輸血;重癥監護患者;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5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156-02
輸血是圍術期非常重要的一個臨床治療手段及途徑,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對臨床輸血的安全性的研究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非必要的輸血不但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會發生諸多弊端,例如血液傳播性疾病、急慢性輸血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輸血相關急性肺部損傷等方面的缺陷[1]。所以輸血治療逐漸由開放性轉變為限制性輸血方式。本研究主要對比分析了開放性輸血和限制性輸血對重癥監護病人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入組對象為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入住我院的100例重癥監護患者,其中男59例,女41例。將本組重癥監護患者按照奇偶數字法隨機地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患者數均為5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見表1所示。由下表可知,兩組患者在平均年齡、>55歲例數、APACHE II評分>20分人數、心血管疾病、創傷發病率、呼吸系統疾病、胃腸道系統疾病及產后出血率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指標 對照組(n=50) 觀察組(n=50)X2值 t值P值平均年齡(歲) 56.04±5.18 56.72±6.95 —— 0.281 >0.05>55歲人數[n(%)] 26(52.00) 25(50.00) 0.092 —— >0.05APACHE II評分32.38±8.16 33.45±8.17 —— 0.071 >0.05APACHE II評分
>20分人數[n(%)]29(58.00) 26(52.00) 1.262 —— >0.05心血管疾病[n(%)] 12(24.00) 13(26.00) 0.827 —— >0.05創傷[n(%)] 19(38.00) 17(34.00) 1.002 —— >0.05呼吸系統
疾病[n(%)] 10(20.00) 9(18.00) 0.562 —— >0.05胃腸道系統
疾病[n(%)] 8(16.00) 7(14.00) 0.559 —— >0.05產后出血[n(%)] 2(4.00) 1(2.00) 0.599 —— >0.051.2 方法兩組全部患者均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開放上肢靜脈構建順暢的輸液道,術前開始向患者機體內補充一定量的晶體液,將膠體輸入其中,對患者動態血壓、Hb、Hct及心率(HR)及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進行常規監測。觀察組即限制性輸血組當血色素<70g/L時,開始輸注濃縮紅細胞,一次性輸注2~4U;對照組即開放性輸血組當血色素<100g/L時,開始輸注濃縮紅細胞,其使用劑量與觀察組相同[2]。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人均輸血量、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麻醉蘇醒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計量及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及 檢驗,分別采用“X±s”及“n(%)”的形式加以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上述研究得出如下結果:人均輸血量、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相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照組與觀察組相關情況比較
〗項目 對照組(n=50) 觀察組(n=50) t值 X2值 P值人均輸血量(U) 3.29±0.82 2.08±0.67 4.392 —— 0.028輸血不良反應 4(8.00) 1(2.00) —— 5.718 0.019麻醉蘇醒時間(min) 29.56±3.44 26.21±2.71 1.382 —— 0.097術后并發癥 12(24.00) 5(10.00) —— 8.177 0.012死亡率 4(8.00) 1(2.00) —— 3.228 0.0383討論
目前,我國經血液傳播疾病的潛在風險較大,醫療機構血液來源日益短缺。另外庫血紅細胞在儲存中會發生多種變化,可產生“儲存損傷”,輸注過多庫血紅細胞不僅不會改善組織氧合,還可能損害微循環功能并引起輸血相關性肺損傷;輸入異體血對機體免疫調節的抑制導致腫瘤復發,增加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以及老年患者心肌缺血發生率[3]。因此節約用血、合理用血和科學用血等血液保護措施在我國當前用血形勢下顯得尤為重要。每一次輸血等于對機體進行了一次免疫調整,這就無形中增加了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尤其對老年人或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易引起循環超負荷,最終導致肺水腫、心衰,國外有研究顯示,輸血對手術換住院期間的院內感染率有促進作用,輸血組患者發生院內感染是非輸血組的6倍[4];庫血紅細胞在儲存中會發生多種變化,喪失了變形能力,存貯時間越長其氧供能力越低,最終產生"儲存損傷",相關研究指出患肺炎的危險性因存貯的紅細胞而每天增加1%;因此臨床從科學合理用血角度出發,輸血治療逐漸由開放性轉化為限制性。[5]此外醫療機構血液來源日益短缺也是不爭的事實,從節約用血的角度也應積極提倡限制性輸血。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人均輸血量、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相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與開放性輸血方式相比,限制性輸血方式對重癥監護病人的臨床效果更為顯著,應在實際過程中加以推廣及普及。
參考文獻
[1] 朱明艷,馮虹,任舒.等不同輸血指征對重癥監護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0): 1755-1757.
[2] 陳煒,孫建良,趙鳳慶,等.術中限制性輸血與開放性輸血的臨床對比研究[J].上海醫學,2012,35(4):99-101.
[3] 鄧碩曾,夏克何,李小兵,等.限制性輸血在心臟手術中節約效益與安全的評估[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9,25(5):454-455.
[4] 龔玲,于布為.不同擴容液體對凝血功能的影響[J].上海醫學,2009,32(1):76-79.
[5] 盧瑾,田兆嵩.危重病人的輸血[J].中國輸血雜志,2007, 20(2):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