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義君 胡燕敏
【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體與小兒哮喘性支氣管炎的臨床關系。方法:選取來我院接受治療小兒支氣管炎180例,分為哮喘性支氣管炎與非哮喘性支氣管炎,分別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90例,檢測兩組MP-IgM抗體結果,并將觀察組患兒根據MP-IgM抗體陽性、陰性分為暴露組與非暴露組,隨訪轉歸哮喘情況。結果:觀察組患兒MP-IgM抗體陽性44例,陰性46例,MP-IgM抗體陽性率為48.89%,對照組患兒MP-IgM抗體陽性24例,陰性66例,MP-IgM抗體陽性率為26.67%,觀察組MP-IgM抗體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經統計學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暴露組轉歸為哮喘18例,未轉歸為哮喘26例,哮喘轉歸發生率為40.91%;非暴露組轉歸為哮喘10例,未轉歸為哮喘36例,哮喘轉歸發生率為21.74%。暴露組哮喘轉歸發生率明顯高于非暴露組,經統計學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肺炎支原體感染與小兒哮喘性支氣管炎存在相關性,并且對轉歸為哮喘可能存在一定作用。
【關鍵詞】肺炎支原體;小兒;哮喘性支氣管炎
【中圖分類號】R725.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165-01
臨床上,小兒哮喘性支氣管炎的發病率正在呈逐年上升趨勢,而呼吸道感染是哮喘發作的常見原因之一。其中,肺炎支原體是導致小兒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體之一,而其感染發病率在哮喘患兒中也在逐年升高。肺炎支原體感染與兒童的喘息發作、慢性咳嗽以及支氣管哮喘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已有相關學者在不斷的分析和探討[1]。本次研究選取來我院接受治療的患兒180例,探討肺炎支原體感染由于小兒哮喘性支氣管炎的相關性,從而更好的進行治療。結果滿意,現將本次研究結果進行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樣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間來我院接受治療的哮喘性支氣管炎患兒90例為觀察組,男54例,女36例,年齡1歲-13歲,平均年齡(3.14±2.11)歲。選取同期住院的非哮喘性支氣管炎患兒90例作為對照組,男56例,女34例,年齡1歲-12歲,平均年齡(3.17±2.12)歲。兩組患者均符合各自的診斷標準,且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經統計學檢驗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檢測兩組患兒的MP-IgM抗體,具體操作如下:在患兒住院當日采取靜脈血3ml,對血液進行離心,然后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對MP-IgM抗體進行檢測,觀察MP-IgM抗體陽性率。兩組患兒在檢查前兩周均未服用抗生素。將觀察組患兒根據MP-IgM抗體的結果分為暴漏組(MP-IgM抗體陽性)與非暴漏組(MP-IgM抗體陰性),隨訪觀察兩組的轉歸情況。
1.3統計學分析
將本次研究得到的臨床數據全部輸入SPSS19.0系統進行了統計學分析,經t檢驗和卡方檢驗,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MP-IgM抗體陽性率對比
觀察組患兒MP-IgM抗體陽性44例,陰性46例,MP-IgM抗體陽性率為48.89%,對照組患兒MP-IgM抗體陽性24例,陰性66例,MP-IgM抗體陽性率為26.67%,觀察組MP-IgM抗體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經統計學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兒MP-IgM抗體陽性率對比
組別 觀察組 對照組 X2 P總數(例) 90 90 --- ---MP-IgM抗體陽性(例) 44 24 --- ---MP-IgM抗體陰性(例) 46 66 --- ---MP-IgM抗體陽性率(%) 48.89 26.67 9.45 <0.052.2兩組轉歸情況
暴露組轉歸為哮喘18例,未轉歸為哮喘26例,哮喘轉歸發生率為40.91%;非暴露組轉歸為哮喘10例,未轉歸為哮喘36例,哮喘轉歸發生率為21.74%。暴露組哮喘轉歸發生率明顯高于非暴露組,經統計學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患兒轉歸情況
組別 暴漏組 非暴漏組 X2 P總數(例) 44 46 --- ---轉歸為哮喘(例) 18 10 --- ---未轉歸為哮喘(例) 26 36 --- ---轉歸哮喘發生率(%) 40.91 21.74 3.86 <0.053 討論
哮喘性支氣管炎是臨床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常常發生于嬰幼兒期,是一種伴有喘息表現的特殊類型的支氣管炎,后期可發展為哮喘。該病病因較為復雜,可能與感染、遺傳、免疫和環境等因素相關。近年來,有學者發現,嬰幼兒MP感染率可高達69%,由MP感染可以引發一系列的喘息發作,若未及時有效治療,可以致使病情遷延不愈,也可造成哮喘的發生[2]。
MP感染與哮喘性支氣管炎以及支氣管哮喘之間的關系逐漸被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所重視,有相關數據證實,MP是哮喘急性發作或是長期難以緩解以及哮喘惡化有關的病菌原體[3]。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的MP感染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與國內外文獻報道一致,可以說明哮喘性支氣管炎的發生與MP感染有一定的相關性[4]。MP可以導致患者氣道上皮細胞損傷,當MP進入到機體呼吸道內,MP的結構蛋白質-P1蛋白可以與呼吸道上皮細胞表面的神經氨酸受體結合,從而破壞氣道粘膜面的完整性,最終造成氣道高反應,誘發哮喘性支氣管炎[5]。總之,MP感染可以造成機體內的多種炎性細胞聚集并且釋放多種細胞因子和炎癥介質以及生長因子等,調節免疫應答造成氣道炎癥反應,具體詳細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肺炎支原體感染與小兒哮喘性支氣管炎存在相關性,并且對轉歸為哮喘可能存在一定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志敏.肺炎支原體與支氣管哮喘[J].臨床兒科雜志,2011,29(8):701-704.
[2] 馮金燕,陳志敏.肺炎支原體感染現狀及其與哮喘的關系[J].國際兒科學雜志,2010,37(1):17-19.
[3] 李萍.兒童哮喘與肺炎支原體感染誘發哮喘的臨床特征及IgE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安徽醫藥,2013,17(12):2107-2108.
[4] 黃濤,趙莉,張玲等.肺炎支原體感染和外周血白細胞介素-5水平與兒童哮喘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32):73-75.
[5] 王麗娜,林先耀,李光乾等.肺炎支原體毛細支氣管炎患兒檢測IgE、IL-4和IFN-r預測哮喘的意義[J].現代實用醫學,2011,23(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