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摘要】目的:探討持續負壓吸引技術(VSD)在大面積皮膚軟組織缺損修復中應用。方法:對 23 例有大面積皮膚軟組織缺損的患者采用持續負壓吸引技術(VSD)。結果23 例患者創面肉芽生長新鮮,可以游離植皮或皮瓣手術創面修復。結論持續負壓吸引技術引能夠促進創面的愈合,減少創面污染,患者痛苦少,且減輕務人員工作量。
【關鍵詞】持續負壓吸引;大面積皮膚軟組織缺損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172-01
大面積皮膚軟組織缺損,常合并神經、肌腱、血管等重要組織外露,臨床治療非常棘手。2009年7月至2013年3月,我科對員23例大面積皮膚軟組織缺損患者采用持續負壓吸引技術(VSD)治療后植皮術或皮瓣修復,有很好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 病例選擇
23例患者中男13例,女10例,年齡在17歲至65歲之間,其中車禍傷15例,熱壓傷5例,慢性骨髓炎3例。手部傷5例、小腿傷8例、足部輾挫傷4例、前臂輾挫傷2例、大腿壓砸傷1例)、骶尾部和臀部褥瘡1例。創面面積4*4至20*20厘米。所選擇病例術前評估患者病情,排除嚴重顱腦損傷,胸腹腔臟器損傷、出血。
2 材料
持續負壓吸引材料為武漢維斯第醫用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3 方法
上肢選擇臂叢加強化麻醉,下肢選擇硬膜外麻醉。術區準備:麻醉成功后,以足量雙氧水、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傷口,以絡合碘消毒劑消毒,鋪巾,徹底清除傷口內雜質及壞死的皮膚軟組織,再次以大量雙氧水及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傷口,更換手套及器械,固定損傷的骨與關節,探查重要的血管、神經、肌腱損傷,盡量修復,若重要的血管、神經、肌腱嚴重毀損、挫傷,難以修復,應用縫合線捆扎標記。盡量將外露的骨質、肌腱、血管、神經以軟組織覆蓋,如果骨質外露難以以軟組織覆蓋,可用細鉆頭在骨質鉆孔,并將骨質表面做成粗糙面,根據創面大小選擇不同規格的持續負壓吸引材料,覆蓋充分,消滅死腔,創面完全覆蓋后將材料與傷口創緣間斷縫合,以醫用75%酒精將術區皮膚脫碘,應用半透膜包扎,包扎范圍應在創緣厘米米以上。根據引流管的數量安裝三通管,注意最終三通管合并為2個出口,其中1個接負壓吸引,另外一個暫時封閉,留待沖洗時開放,檢查負壓應用負壓吸引裝置是否漏氣,進行持續負壓吸引,壓力保持在30kpa。術后常規每日應用生理鹽水沖洗,應用廣譜抗生素24小時,營養支持,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如果體溫高于38.5℃,取沖洗液行細菌培養加藥敏試驗,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及時調整應用敏感抗生素,經7-10天去除持續負壓吸引裝置。
結果
本組23例大面積皮膚軟組織缺損病例,經VSD治療,肉芽組織生長良好,顏色鮮紅
無感染跡象。
討論大面積皮膚及軟組織缺損常合并嚴重創傷,傷口污染重,同時合并肌腱、骨骼等深部組織外露,臨床上治療比較困難。傳統的治療方法為凡士林紗布或無菌敷料覆蓋創面,其創面為開放創面,根據傷口伸出情況每日換藥,創傷急性期以及傷口感染的情況下換藥次數可能為一天多次,對于一些乙型肝炎、HIV攜帶者等需要隔離的病人,醫療護理工作量非常繁重,同時對于患者以及家屬來說,心里壓力非常大,待創面肉芽組織生長良好,觸之即出血后再考慮游離植皮或皮瓣修復術。凡士林紗布可保持創面濕潤,有限隔離空氣污染,可是無法保持引流通暢,容易紗布下積液,從而增加了感染幾率。
持續負壓吸引技術(VSD) 中的醫用敷料俗稱“人工皮”,白色,質地柔軟而富有彈性,抗張力性強,其內密布大量彼此貫通的、直徑為0.2—1.0mm的細小孔隙,具有強烈的毛細虹吸作用,內部含有多側孔引流管,同時又能有利于創面即時生成的細小壞死組織及時排除體外,并且有極好的可塑性。該材料對人無毒性,無組織刺激性,無免疫活性,無皮膚致敏性。1992年德國ULM大學Fleischman博士首創并在骨科中廣泛應用。1994年由裘華德教授率先將VSD技術引進中國,并大力推廣。結果發現,創面迅速清潔,肉芽組織明顯增生,創面感染率顯著降低。VSD有以下作用:①改善創面血液循環;②產生的機械應力可促進修復細胞增殖,加速創面肉芽組織生長;③可引流炎性滲液,減輕創面組織水腫;④促進壞死組織和細菌清除,還能降低創面中免疫蛋白酶活性,增加纖維連結蛋白含量,處理創面時,可以將將創面由開放變為閉合創面;保持傷口引流通暢,減少機體組織對毒性產物的重吸收;促進了局部的血液循環,刺激肉芽組織生長,加快創面血管及肉芽組織生成,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和滿意度。必須建立在有良好血運的軟組織床上,如果軟組織血運不良(如肌腱),刺激肉芽組織生長的功能失效,故對骨外露較大者選擇筋膜瓣翻轉等方式覆蓋外露骨,小的骨外露創面可用細鉆頭在骨骼上打孔并將骨質表面以骨鑿做成粗糙表面。治療較大面積的骨外露中能夠促進創面的愈合,較少發生創面再次污染,為二期手術治療創造良好的軟組織條件。 保持引流通暢非常重要,良好的密封是保證引流效果的關鍵,也是整個操作中的難點,每個創面都不盡相同,密封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使用期間需經常觀察負壓是否在規定的范圍內;材料是否有塌陷、變硬、鼓起;引流管管形是否存在;有無大量新鮮血液或組織液被吸出。 對于創面比較小、受傷時間比較短、污染輕的患者不應盲目使用,爭取徹底清創后一期閉合創面,以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縮短住院時間,為盡大可能恢復功能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