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思思
【摘要】目的 圍絕經期子宮肌瘤采用不同劑量的米非司酮進行治療,對比研究其治療效果及藥物不良反應情況,探討較為適宜的米非司酮劑量。方法 選120例圍絕經期有癥狀的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3組,每組40例,依次定為甲組、乙組及丙組。各組口服米非司酮劑量分別為:甲組25mg/日,乙組12.5mg/日,丙組10mg/日。在月經周期過后的3天內開始服用,連服3個月。結果 患者經過3個月連續服用米非司酮的治療,各組患者子宮及子宮肌瘤的體積都變小且血紅蛋白提高,比較各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丙組不良反發例數4例,其發生率最低(10%)(P<0.05)。結論 米非司酮對圍絕經期患者的子宮肌瘤治療有明顯的效果,最低有效劑量為10mg/日,此劑量所帶來的不良藥物反應發生率也最低,有臨床推廣意義。
【關鍵詞】 圍絕經期 子宮肌瘤米非司酮劑量
【中圖分類號】R979.2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181-01
目前,圍絕經期子宮肌瘤患者采用米非司酮進行治療已開展且有一定成效,為患者免除手術治療帶來福音[1],但就米非司酮最佳使用劑量問題還未達成共識。本研究通過患者服用不同米非司酮服用劑量之后,比較其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情況,來確定最佳米非司酮使用劑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5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就診的圍絕經期的子宮肌瘤患者120例,隨機分成3組,每組40例,依次定為甲組、乙組及丙組。年齡44?54歲,均齡48歲。每組之間的患者在年齡、子宮肌瘤大小、臨床癥狀表現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各組口服米非司酮劑量分別為:甲組25mg/日,乙組12.5mg/日,丙組10mg/日。在月經周期過后的3天內開始服用,連服3個月。
1.3觀察指標 (1)測血紅蛋白含量;(2)由責任醫生和固定B超機經腹測量子宮及子宮肌瘤的三維徑線(包括服用米非司酮前及服用期間),計算其體積大小,子宮肌瘤體積=0.523×d1×d2×d3(d1、d2、d3分別代表子宮肌瘤3個徑線);(3)統計藥物服用后的不良反應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平均值( X±s)±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患者經過3個月連續服用米非司酮的治療,各組患者子宮及子宮肌瘤的體積都變小且血紅蛋白提高,比較各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丙組不良反發例數最少,為4例,最低發生率為10%(P<0.05),甲組發生率明顯高于乙組、丙組(X2=4.01,8.25,P<0.05),停止服用米非司酮后,不良反應癥狀消失,肝功能檢查并無嚴重損害或者異常狀況出現。詳見表1.
表1 三組治療前后各項觀察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 血紅蛋白(g/L) 子宮體積(cm2)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甲組 40 81.57±9.87 117.26±12.14 326.20±59.98 195.98±52.12乙組 40 78.96±10.88 120.39±11.32 308.67±69.32 188.76±50.01丙組 40 79.89±10.02 120.00±12.98 315.49±64.92 193.88±51.21X2 0.93 1.10 0.74 0.52P值 >0.05 >0.05 >0.05 >0.05續表1
組別 例數 子宮肌瘤體積(g/L) 藥物的不良反應 治療前 治療后 甲組 40 75.42±10.23 40.26±8.14 15乙組 40 79.86±10.93 41.39±9.32 7丙組 40 80.89±12.02 40.00±9.34 4X20.66 0.73 0.74P值 >0.05 >0.05 >0.053討論
已有研究表明,子宮肌瘤的發生發展與體內孕激素、雌激素量緊密相關,也就是說其依賴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受體的甾體激素,因此要抑制子宮肌瘤的生長可以采用服用拮抗孕激素的治療法[2],如米非司酮就是一種較好的孕激素受體拮抗劑,對圍絕經期的婦女使用口服米非司酮,可減少月經流量,縮小肌瘤體積,可使部分臨近絕經期的婦女達到提早閉經的效果,避免了子宮切除術,改善了患者的身體狀況[3]。本研究明顯表明,服用米非司酮前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服藥期間,都達到閉經;服藥后,小腹下墜或者痛經情況基本消失,同時伴有貧血癥狀的患者也顯著好轉。
本研究將研究對象分成3組,分別用三種劑量(25mg/d、12.5mg/d、10mg/d)的米非司酮對圍絕經期子宮肌瘤患者進行治療,來觀察和比較它們之間的顯效關系,三組患者子宮及子宮肌瘤的體積都變小且血紅蛋白提高,三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藥物不良反應癥狀基本相同,丙組發生4例,發生率最低(P<0.05)。
綜上所述,非司酮對圍絕經期患者的子宮肌瘤治療有明顯的效果,既可縮小子宮肌瘤體積,還可提高血紅蛋白含量,改善貧血程度,患者服用米非司酮最低有效劑量為10mg/日,此劑量所造成的不良藥物反應發生率也最低,有臨床推廣意義。
但長期口服米非司酮是否增加子宮內膜癌的患病率,有待進一步研究[5]。
參考文獻
[1] 李德珍.38例子宮肌瘤臨床診斷及治療研究[J].中國醫學工程,2012(6): 123-123.
[2] 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68-670.
[3] 劉麗.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臨床分析[J].實用藥物與臨床,2007(04):23-25.
[4]邵靜梅,王希淳.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觀察[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3,12(4):310-312.
[5]肖望麗,夏偉瑜.米非司酮保守治療子宮肌瘤35例臨床療效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06,23(2):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