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麗 喬娜
【摘要】目的針對牙周基礎聯合正畸治療前牙移位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分析。方法隨機選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口腔科收錄的前牙移位患者8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其評價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實施牙周基礎治療,觀察在患者實施牙周基礎聯合正畸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比較。 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總治療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有顯著的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的牙周袋深度、牙槽骨深度、前牙覆蓋深度改善情況,均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在治療中,不良反應發生率有顯著的差異,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0%,對照組為22.50%,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針對前牙移位患者,實施牙周基礎聯合正畸治療,臨床治療效果較好,不良反應較低,患者的前牙移位改善度非常高。
【關鍵詞】牙周基礎、正畸治療、前牙移位、療效
【中圖分類號】R783. 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185-02
引言:前牙移位是臨床治療中,常見的一種口腔疾病,這種疾病主要是因為患者牙周支持組織受到嚴重的破壞而引發的一種口腔疾病。前牙移位影響患者牙齒的美觀性,還有影響患者的正常咀嚼,為此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的痛苦。本文針對前牙移位患者,實施牙周基礎聯合正畸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研究。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口腔科收錄的前牙移位患者8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其評價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齡28~60歲,平均年齡為40.5±2.5歲,觀察組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齡為28~59歲,平均年齡為40.0±2.4歲。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牙周基礎治療。針對患者前牙移位的實際情況,對患者的牙齦進行針對性治療,以及根面平整術,同時對患者的患牙進行清洗,將派力奧軟膏注入患者的牙周袋中,每周進行1次,共進行4次。在治療的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口腔健康知識的教育和宣傳。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對患者實施正畸治療。在患者牙周基礎治療后患者的牙周癥狀得到明顯改善之后,對患者實施正畸治療,使用校正技術,對患者進行牙齒矯正治療,在粘結托槽時,考上進行切方,不對患者實施帶環,對患者的牙尖進行連續向后結扎,使用鈦鎳圈排列整齊。根據患者牙周支持組織的實際情況,以及患者的臨床反應,進行適應性的前牙移位正畸力量的調整,同時根據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情況,確定患者的正畸治療時間。完成正畸治療之后,需要進行固定支持和復查,對患者的黏結可靠性、牙周袋深度、出血等進行檢查。
1.3觀察指標
牙周袋深度、牙槽骨深度、前牙覆蓋深度、不良反應、治療效果。治療效果中顯效:前牙位置恢復正常,前牙外觀得到改善,各項指標檢查,改善質量非常的明顯。有效:患者的前牙基本上恢復到正常的位置,前牙外觀得到一定的改善,對患者進行的各項指標檢查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的前牙移位正畸治療無效,前牙的位置與治療前相比無較大差異性,前牙外觀沒有變化,各項指標檢查無改善。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其中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表一兩組患者的前牙移位治療效果比較
例(%)
組別 例數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觀察組 40 19(47.50) 19(47.50) 2(5.00) 95.00對照組 40 12(30.00) 20(50.00) 8(20.00) 80.00X2 — — — — 4.1143P — — — — 0.0425表二、兩組患者治療后牙周袋深度、牙槽骨深度、前牙覆蓋深度改善情況比較
組別 例數 牙周袋深度 牙槽骨深度 前牙覆蓋深度觀察組 40 3.01±0.44 4.85±0.32 2.51±0.46對照組 40 4.25±0.61 5.19±0.42 4.64±0.87t — 10.427 4.0725 13.6886P — 0.0000 0.0001 0.0000兩組患者在治療中,不良反應發生率有顯著的差異,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0%,對照組為22.50%,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前牙移位多由牙周病引發,主要是因為患者牙周組織受到嚴重的破壞,造成前牙松動,嚴重時發生前牙移位[1]。前牙移位給患者的飲食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也為患者帶來了一定的痛苦,為此需要對前牙移位進行治療[2]。
本文針對前牙移位患者實施牙周基礎治療、牙周基礎治療+正畸治療,兩種治療方法的治療效果有顯著差異,察組患者的總治療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有顯著的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牙周袋深度、牙槽骨深度、前牙覆蓋深度改善情況,均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種治療方法產生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有顯著的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綜合進行分析,牙周基礎治療聯合正畸治療的治療有效率、前牙外觀改善幅度、不良反應等治療效果,均優于牙周基礎治療[3]。所以牙周基礎治療聯合正畸治療的治療效果較好,可以將其在臨床治療中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姚如升,王貞麗,李國平等.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34):101-102
[2]王愛平.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3):389-390
[3]肖燕.牙周基礎治療+正畸治療前牙移位的臨床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4):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