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鵬程
【摘要】目的:探討復發性口腔潰瘍與口腔微生態之間的對應關系,以期為有關復發性口腔潰瘍疾病的臨床診治提供指導。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已確診為復發性口腔潰瘍疾病的患者共計30例為A組,選擇同期經治療已處于復發性口腔潰瘍愈合期的患者共計30例為B組,并選擇無復發性口腔潰瘍疾病病史的健康者共計30例為C組。對三組患者唾液標本菌群進行涂片觀察并進行統計與記錄。結果:三組患者在革蘭氏陰性球菌的構成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即A組革蘭氏陰性球菌構成為(45.38±2.17),明顯低于B組、C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同時三組患者在韋榮氏菌以及鏈球菌構成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即A組韋榮氏菌以及鏈球菌明顯低于B組、C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復發性口腔潰瘍的形成、發展與患者口腔微生態菌群構成之間存在相關性,在臨床診治的過程中要關注口腔微生態平衡,以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復發性口腔潰瘍口腔微生態菌群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192-02
復發性口腔潰瘍是各類口腔黏膜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現階段在有關口腔微生態構成紊亂問題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我院選取部分復發性口腔潰瘍確診患者、潰瘍愈合期患者以及健康對照組,以唾液標本菌群涂片檢查的方式來探究復發性口腔潰瘍與口腔微生態構成之間的對應關系,現將相關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所收治的已確診為復發性口腔潰瘍疾病的患者共計30例為A組,選擇同期經治療已處于復發性口腔潰瘍愈合期的患者共計30例為B組,并選擇無復發性口腔潰瘍疾病病史的健康者共計30例為C組。患者基本資料為:A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平均年齡為(25.6±2.3)歲;B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齡為(24.9±3.5)歲;C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平均年齡為(25.3±1.8)歲。三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三組患者唾液標本菌群進行涂片觀察,以觀察患者口腔微生態構成的變化情況。具體實施方法為:受試對象唾液標本直接取10ul圖片,室溫狀態下對其進行風干處理,時間在20min左右。制備涂片放置于濃度為95%的乙醇試劑當中,進行3min的固定,進而以革蘭氏法對其進行染色處理。染色過程中加入革蘭碘液,2min后以細水對其進行沖洗,然后以脫色液進行30s的脫色,復染液復燃30s,細水沖洗后進行吸干處理。
1.3 統計學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經t檢驗,期間比較以x2檢驗并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三組患者在革蘭氏陰性球菌的構成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即A組革蘭氏陰性球菌構成為(45.38±2.17),明顯低于B組、C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同時三組患者在韋榮氏菌以及鏈球菌構成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即A組韋榮氏菌以及鏈球菌構成分別為(7.98±0.85)和(7.13±0.72),明顯低于B組、C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數據如下:
2.1三組患者受檢唾液涂片菌群構成情況:
A組: 30例,革蘭氏陽性球菌為45.38±4.16,革蘭氏陰性球菌為45.38±2.17,革蘭氏陽性桿菌為3.91±2.17,革蘭氏陰性桿菌為4.89±2.48;B組:30例,革蘭氏陽性球菌為43.31±4.67,革蘭氏陰性球菌為49.02±3.18,革蘭氏陽性桿菌為3.12±2.09,革蘭氏陰性桿菌為4.56±2.38;C組:30例,革蘭氏陽性球菌為43.01±4.29,革蘭氏陰性球菌為50.58±2.96,革蘭氏陽性桿菌為2.81±1.57,革蘭氏陰性桿菌為4.31±2.18。*與其他組比較,P<0.05。
2.2三組患者受檢唾液涂片韋榮氏菌/鏈球菌/奈瑟氏菌構成情況:
A組: 30例,韋榮氏菌為7.98±0.85,鏈球菌為7.13±0.72*,奈瑟氏菌為10.01±0.76;B組:30例,韋榮氏菌為8.79±0.68,鏈球菌為7.48±0.91,奈瑟氏菌為9.89±0.87;C組:30例,韋榮氏菌為10.87±0.81,鏈球菌為8.16±0.58,奈瑟氏菌為9.91±0.94。* 與其他組比較,P<0.05。
3 討論
人的口腔微生態可以視作一個完整性的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能夠為口腔內各種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相當的環境條件支持。復發性口腔潰瘍最主要的臨床特征包括:發作的間歇性、反復性,口腔局部的灼痛感。現階段,臨床尚缺乏有關完全治愈此類疾病的有效方法。
在本組有關90例受試對象唾液涂片進行檢測的過程中發現:三組患者僅在革蘭氏陰性球菌的構成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0.05),且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的革蘭氏陰性球菌構成明顯低于口腔愈合患者以及健康人群。這一數據統計結果提示:復發性口腔潰瘍疾病會導致患者口腔唾液中革蘭氏陰性球菌的構成產生顯著變化。與此同時,在有關受檢唾液涂片韋榮氏菌/鏈球菌/奈瑟氏菌構成情況的檢測當中發現:三組患者在韋榮氏菌以及鏈球菌構成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0.05),且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的韋榮氏菌以及鏈球菌構成明顯低于口腔愈合患者以及健康人群。這一數據統計結果提示:韋榮氏菌群以及鏈球菌群可能是導致患者口腔微生態構成失衡的主要因素,會在一定程度上誘導復發性口腔潰瘍疾病的產生以及加重,需要在此類疾病的臨床診治過程當中加以特別重視。
通過本文上述分析,結合相關數據統計結果可知:復發性口腔潰瘍的形成、發展與患者口腔微生態菌群構成之間存在相關性,即口腔微生態菌群的改變會引發復發性口腔潰瘍疾病的形成與發展。這提示在有關復發性口腔潰瘍疾病臨床診治的過程中,重視對口腔微生態平衡問題的關注,以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棟,李言君,付愛麗等.Treg與IL-17在復發性口腔潰瘍中表達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2,28(4):466-469.
[2] 馬旭東,楊景云.口腔微生態失衡導致口腔異味的研究[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8,20(5):480-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