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升 張亞南 翟曉翔
【摘要】 目的 觀察桃紅四物湯聯合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療效。方法 對95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患者給予內服中藥桃紅四物湯,并配合針灸進行治療。 結果 痊愈49例,顯效28例,有1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 94.74%。結論 桃紅四物湯聯合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療效滿意。
【關鍵詞】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桃紅四物湯 針灸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214-02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疼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帶狀皰疹最常見的并發癥,是指帶狀皰疹發病后局部皮膚損害修復,但受侵犯的神經分布區域仍有持續劇烈疼痛,其疼痛可持續數月或數年不等,甚至發展成難治性的神經痛。PHN超過6個月后自發治愈的機會很低,其癥狀常不穩定,可因物理、社會心理因素而使疼痛加重,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迄今仍無特效的療法,是臨床上十分常見又棘手的問題。我院皮膚科在臨床上采用中藥桃紅四物湯為基礎方加針灸辨證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收到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來源
所有病例均為2011年至2012年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徐州市中醫院皮膚科門診及住院病人,共95例。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趙辨主編的《臨床皮膚病學》:(1)有帶狀皰疹典型的臨床癥狀和體征;(2)皮疹已結痂脫落,仍遺留不同程度神經痛癥狀;(3)神經痛包括自發性、持續性灼痛或持續性深在疼痛、跳痛,自發性刀割樣痛或陣發性灼痛,異常性疼痛和痛覺過敏以及難以忍受的瘙癢。
1.2.2 中醫證候診斷標準 參照陸得銘主編的《中醫外科學》:帶狀皰疹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黯,苔白, 脈弦細,辨證屬氣滯血瘀型。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標準;②符合上述中醫證候診斷標準。
1.3.2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心、腦、腎及造血等系統的嚴重疾患,以及惡性腫瘤、糖尿病、精神病等患者;②屬于帶狀皰疹的特殊類型者:如眼、耳帶狀皰疹、 內臟帶狀皰疹、腦膜帶狀皰疹、泛發性帶狀皰疹;③哺乳妊娠或正準備妊娠的婦女;④已知對中藥過敏者;⑤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疼痛;⑥不能回訪者。
1.4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36例;年齡51-79歲,平均65.73±4.56歲;均有明確的帶狀皰疹急性發作史,且帶皰皮損消退>1個月;疼痛時間1-15個月,平均4.72±2.35個月;后遺神經痛在胸脅部者45例,肩背部29例,腰部12例,尾骶部4例,大腿部5例;患者既往均接受過常規治療,但效果不佳。
1.5 治療方法
1.5.1內治法 所有患者均予桃紅四物湯加減:生地15克、當歸15克、白芍10克、川芎8克、桃仁9克、紅花6克。每日1 劑,水煎分早晚溫服。隨證加減:脾虛合用四君子湯;兼氣血虧虛加黃芪、雞血藤;兼陰虛血燥加丹皮、 女貞子、旱蓮草、麥冬;失眠加酸棗仁、夜交藤、琥珀、合歡皮。10劑為1療程,連服3個療程。
1.5.2外治法 ①圍刺治療:常規消毒后,用1.5寸毫針按所述疼痛部位的邊緣,用平刺法圍繞進針,針尖均指向病灶中心,持續捻轉后留針;再用1寸毫針在圍刺區中任選幾點斜刺進針,行捻轉手法后留針。每日1次,每次留針15分鐘。②梅花針叩刺:局部消毒后,用梅花針沿神經或經絡走行方向叩刺4-5遍,刺激強度視患者體質而定,年老體衰者可適當輕刺,年壯體盛者可重刺,一般以皮膚潮紅但無滲血為度。10次為1療程,2療程之間休息5天。
患者治療期間均囑其忌食辛辣食物,禁飲酒。
1.6 療效判定標準
1.6.1 疼痛評判方法 采用中華醫學會疼痛學會監制的視覺模擬尺進行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具體辦法:以長度為10cm的標尺兩端(0-10,每1cm代表1分) 進行疼痛標實,0為無痛,1-3表示輕微的疼痛,但不影響睡眠;4-6表示存在不適感的疼痛,但可以忍受入睡;7表示無法入睡的疼痛;8-9表示無法忍受的具有窘迫感、煩躁的疼痛;10表示劇烈疼痛。患者面對無刻度的一面,將游標放在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位置;評估者自有刻度的一面記錄疼痛程度分值。分別記錄治療前、治療3療程后的VAS評分。
1.6.2睡眠質量評分 參照改良匹茲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分,0分為無睡眠,100分為最好睡眠。
1.6.3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制定的“修訂綜合療效標準” ,尼莫地平法計算公式: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根據指數將療效確定4個等級:
臨床痊愈: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5%,睡眠質量評分75分以上;
顯效:疼痛明顯改善,療效指數70%~95%,睡眠質量評分65-75分;
有效:疼痛好轉,療效指數30%~69%,睡眠質量評分55-64分;
無效:疼痛無明顯改善,療效指數<30%,睡眠質量評分45分以下。
總有效率=(進入統計的臨床痊愈例數+進入統計的顯效例數+進入統計的有效例數)/進入統計的例數。
1.7不良事件 記錄不良事件的發生時間、嚴重程度、持續時間、采取的措施和轉歸。
1.8 隨訪 療程結束后第3個月進行隨訪,詳細記錄其癥狀、體征、觀察遠期療效、有無后續不良反應等。
1.9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 表示,采用t檢驗分析。
2觀察結果(見表1、表2、表3)
表1患者治療前后 VAS和睡眠質量平均積分比較( )
時間 例數 積分 治療前 95 8.68±1.26治療3療程后 95 2.07±1.13表2 患者治療前后睡眠質量平均積分比較( )
時間 例數(例) 積分治療前 95 25.73±14.55治療3療程后 95 88.36±10.43表3 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療效統計
臨床療效 痊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合計例數(例) 49 28 13 5 95比率(%) 51.58 29.47 13.69 5.26 100患者治療前與治療3療程后的VAS與睡眠質量平均積分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 0.01),說明桃紅四物湯聯合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對減輕患者疼痛及改善患者睡眠情況確切有效。總有效率為 94.74%。
不良反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有2例患者出現輕微腹脹、口干,但能堅持完成療程,未作特殊處理。
隨訪記錄:對治愈患者進行隨訪,3月后隨訪均未見復發。
3 討論
帶狀皰疹屬于祖國醫學“纏腰火丹”、“蛇串瘡”、“蜘蛛瘡”、“蛇丹”等范疇。其后遺神經痛是治療中最為棘手的難題,往往經久不愈,疼痛難忍,難以在短期內奏效。本病好發于老年人,臨床資料表明9%-13%的帶狀皰疹患者發生PHN,50歲以上的人群中約有62%發生PHN,20%患者疼痛時間>6個月。
西醫認為,PHN是由于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侵犯損傷神經,導致周圍和中樞神經系統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如初級傳人傷害感受神經元的異常沖動,周圍神經干炎癥、中樞突觸再生、中樞致敏等使周圍神經對刺激呈超常的反應,中樞神經系統疼痛信號傳遞神經元的活動性異常增高,造成患者發生疼痛和異常性疼痛。中醫認為其發生的病因病機為患者病至后期,正氣已虛,不能驅邪外出,皮損雖好轉,但毒熱未清,氣血郁滯,經絡受阻,氣滯血瘀,不通則痛,經脈失養,不榮則痛,其病位在“血分”。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法, 重在養血活血止痛。
本療法中桃紅四物湯以祛瘀為核心,輔以養血、行氣。方中以強勁的破血之品桃仁、紅花為主,力主活血化瘀;以甘溫之生地、當歸滋陰補肝養血;芍藥養血和營,以增補血之力;川芎活血行氣、調暢氣血,以助活血之功。諸藥合用,使陰液恢復,筋脈得養,瘀血祛、新血生、氣機暢,化瘀生新,故疼痛得以緩解。圍刺法加梅花針叩刺通過在病變部位周圍皮膚進行補益刺法,達到調和局部氣血、祛瘀活血通絡、加速患部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營養狀況、促進皮膚與神經末梢修復的目的。此外,大量實驗結果表明,針刺可能是通過選擇性地阻斷異常電沖動, 降低神經元對損傷刺激的興奮性,激活內源性鎮痛系統,提高皮膚痛閾及耐痛閾,而起到鎮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