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惠茹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口腔手術患者鼻飼嘔吐的發生原因和護理措施。方法:選取2011年10月到2012年12月的50例施行口腔手術的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5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鼻飼方法,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之上加以改進,使用降低胃內壓、緩解胃黏膜水腫的鼻飼方式。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嘔吐發生幾率為19.7%,對照組患者的嘔吐發生幾率為60.9%,兩組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為患者實施降低胃內壓、緩解胃黏膜水腫的鼻飼護理方式能夠有效的降低口腔手術之后患者出現嘔吐的幾率,值得在臨床中加以推廣使用。
【關鍵詞】:口腔手術;嘔吐;鼻飼
【中圖分類號】R473.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267-01
手術創傷能夠使人體處在一個應激的狀態之下,組織得以分解,引起負氮平衡,患者受到損傷的組織想要恢復需要攝取蛋白質,患者缺少蛋白質會導致機體抵抗能力降低,容易出現并發癥[1]。施行口腔手術的患者因為不能通過口進食,手術之前需要為其放置胃管,在手術之后方便為患者給予充足的熱量以及蛋白質,保持患者的生理能力,增強患者的抵抗力。但是,以往使用的鼻飼方法,經常會導致患者出現嘔吐,本文選取2011年10月到2012年12月的50例施行口腔手術的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5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鼻飼方法,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之上加以改進,使用降低胃內壓、緩解胃黏膜水腫的鼻飼方式,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現將具體報告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2011年10月到2012年12月的50例施行口腔手術的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50例患者中男33例,女17例,患者的年齡在26~7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8±1.1歲。通過手術之前診斷顯示,50例患者中為下頜骨造釉細胞瘤的有14例,患者為磨牙后區牙齦癌的為5例,患者為舌癌的為7例,患者為下頜骨腫瘤的為9例,患者為下頜骨尤文氏瘤的為1例,患者為顳頜關節強直的為3例,患者為上頜竇腫瘤的為5例,患者為下頜骨多發性骨折的為6例。將5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鼻飼方法,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之上加以改進,使用降低胃內壓、緩解胃黏膜水腫的鼻飼方式,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全部沒有眩暈和牛奶過敏史,患者沒有胃腸道疾病,手術全部施行全麻,在進行鼻飼之前患者沒有出現嘔吐情況,所有患者全部沒有使用針對胃動力產生影響的藥物。
1.2 原因分析
1.2.1 胃內壓升高
患者受到食物的刺激時,患者的胃部主動出現容受性擴張,將患者胃內的物質增加但是胃內壓穩定,手術以及麻醉等狀態之下,大量的兒茶酚胺對患者胃的收縮能力加以抑制,造成患者的胃部膨脹,氣體以及分泌物潴留,胃部排空顯著降低,引起患者的胃內出現積液或者是積氣,特別是口腔手術,患者將血液誤吸入到胃部,致使胃內的積液升高,胃內壓隨之升高。在為患者實施鼻飼的時候,因為食物直接進入到患者的胃部,沒有出現容受性擴張,導致患者的胃內壓升高,造成嘔吐現象的出現。
1.2.2 胃黏膜破壞
人體胃黏膜的屏障主要是由黏液凝膠層以及上皮細胞所構成,正常情況之下,黏液凝膠層能夠阻止H通過,構成屏障。有研究顯示,在麻醉狀態之下,患者的胃酸分泌升高,胃黏液凝膠層的厚度減少,使粘液量也隨時減少,導致H出現逆流,使患者的胃黏膜受到損傷。
1.2.3 胃黏膜充血
患者在應激情況之下交感神經由于受到刺激而達到興奮,使兒茶酚胺的水平升高,導致流經患者胃黏膜下層的血流出現短路,引起胃黏膜缺氧、缺血以及水腫。
1.3 護理措施
1.3.1 降低胃內壓
以往的鼻飼方式在實施鼻飼之前抽取患者的胃液,保證胃管在患者的胃內就能夠實施灌注,沒有進行胃內壓降低措施,所以,在觀察組患者中現抽取患者的胃內容物和氣體,以此來降低患者的胃內壓,為患者少量的緩慢提高鼻飼量,使患者的胃部容量可以逐漸獲得恢復。
1.3.2 緩解患者胃黏膜水腫
使用溫開水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洗胃,將患者誤吸入血液清理干凈,第一次進行鼻飼使用溫開水,降低患者胃酸分泌,緩解對患者胃部的刺激,溫水能夠對患者的胃黏膜起到活血化瘀的效果,提高血流量,緩解患者的水腫情況,牛奶中存在豐富的前列腺素E,能夠提高血流量,增強患者胃黏膜的修復,所以在胃功能不全階段,為患者鼻飼主要為牛奶。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出現嘔吐的有5例,嘔吐發生幾率為19.7%,對照組患者出現嘔吐的有15例,嘔吐發生幾率為60.9%,兩組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因為口腔手術的患者因為不能通過口進食,手術之前需要為其放置胃管,在手術之后方便為患者給予充足的熱量以及蛋白質,保持患者的生理能力,增強患者的抵抗力[2]。但是,以往使用的鼻飼方法,經常會導致患者出現嘔吐。通過對本文選取的50例施行口腔手術的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5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鼻飼方法,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之上加以改進,使用降低胃內壓、緩解胃黏膜水腫的鼻飼方式,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出現嘔吐的有5例,嘔吐發生幾率為19.7%,對照組患者出現嘔吐的有15例,嘔吐發生幾率為60.9%。由此可見,口腔手術患者比較容易出現胃內壓升高、胃黏膜損傷,以往的鼻飼方法不能夠緩解患者的胃部所受到的刺激,容易提高患者的胃內壓,造成嘔吐,降低使胃黏膜受到損傷的因素,加強患者胃黏膜循環,減少胃內壓,可以有效的避免嘔吐的出現。
參考文獻
[1] 呂立權, 李松華. 胃碳酸氫鹽分泌和胃黏膜保護進展[J]. 國外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 2012, 22(3) : 137-139.
[2] 姚新生, 孫廳邦, 謝政軍. 應激性潰瘍中血小板因子的變化及銀杏葉提取物的防治作用的實驗研究[J]. 中華消化雜志, 2012, 22(5) : 3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