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輝
【摘要】目的:探討PICC置管術后并發導管周圍炎的護理方法。方法:結合一年多來的臨床資料,對PICC置管術后并發導管周圍炎進行總結和探討。結果:PICC置管術后在臨床上所出現的導管周圍炎,護理對策是按常規PICC置管維護后,將地塞米松水針劑5mg涂在皮炎創面,待干后涂皮膚保護膜,貼透明貼,盡量避免在皮炎處再次貼透明貼,縮小貼透明貼的范圍,將使用的IV3000透明貼10cm×12cm改為7cm×6cm醫用輸液貼,一周后導管周圍炎可治愈。結論:PICC置管術能極大的方便患者的臨床治療,減輕病人的痛苦,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與方法,值得推廣,有效的預防和治療術后并發導管周圍炎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PICC置管導管周圍皮炎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271-02
PICC是指經外周靜脈穿刺,并將導管尖端置于上腔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的一種治療方,現已發展成為一種安全、有效的置管技術。主要用于補液、藥物治療和血流動力學監測等領域。由于其具有避免外周靜脈的反復穿刺、安全性能高、留置時間長等優點,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PICC置管后,可能會出現諸如局部感染、導管堵塞、靜脈炎等并發癥。本文對臨床工作中遇到的PICC置管患者臨床上所表現出的導管周圍炎進行有效護理,現報告方法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5例患者均為2013年1月—2014年4月于本院進行過PICC置管術 .
1.1 臨床資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我院普外科行PICC的患者5例,其中男2例,女3例,年齡為20-52歲,其中乳癌2例,直腸癌3例。
1.2 方法 由PICC專科護師操作,首先評估病人的靜脈狀況,選擇合適的血管,然后嚴格按PICC置管操作流程進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并行X線拍片確定導管位置并作記錄。
2導管周圍炎的臨床表現
2、1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導管針眼處有膿性分泌物,皮膚紅斑、丘疹、色素沉著及皮膚瘙癢難忍,在夜間時瘙癢加劇,使人徹夜難眠,嚴重影響睡眠質量。
3、導管周圍炎發生原因
3、1皮膚的污染是誘發感染的主要因素,穿刺點皮膚的清潔和消毒不徹底,操作過程中的無菌觀念不強。
3、2導管接頭或導管本身被污染。
3、3輸入的液體或藥物及沖洗用的液體含有致病菌。
3、4患者免疫缺陷,尤其是腫瘤患者化療后7-14天可出現骨髓抑制,白細胞減少,全身抵抗力下降等,都容易引起感染。
3、5過敏體質的人。
3、6天氣炎熱,透明貼的剌激。
4、護理對策
4、1立即撕掉透明貼。
4、2操作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對置管處的皮膚應嚴格消毒。
4、3按常規PICC置管維護后,將5%碘伏涂擦針眼處,再將地塞米松水針劑5mg涂在皮炎創面,待干后涂皮膚保護膜。
4、4貼透明貼,盡量避免在皮炎處再次貼透明貼,縮小貼透明貼的范圍,將使用的IV3000透明貼10cm×12cm改為7cm×6cm醫用輸液貼。
5 體 會
PICC是由外周靜脈插管置入上腔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的置管方法,是目前較為先進的靜脈輸液技術。,其特點是,可見性穿刺、成功率高、感染率低(<2%),可由護士獨立完成,留置時間可達數月至1年,可應用于多種疾病患者,滿足各種輸液要求,不受年齡限制,具有安全、方便、創傷小、并發癥少等特點。作為一名護理人員,應不斷更新理論知識,并將理論和臨床相結合,加強對PICC置管技術及并發癥護理措施的掌握,重視對患者的宣教,嚴格規范置管護理操作,做好導管的維護,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效延長導管的壽命,真正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及反復穿刺帶來的痛苦,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