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霞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的護理方法對腹部手術后腸胃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腹部手術患者150名,并且把這150名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75名,對照75名。實驗組在手術之后采取比較系統的護理干預,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對兩組患者腸胃功能指標以及恢復情況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并且在治療結束后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患者進行療后訪問。結果 經過對兩組患者手術之后腸胃功能各項指標進行監視和檢測,實驗組第一次排氣的時間為24小時左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為16個小時左右,首次排便的時間為37小時左右;對照組第一次排氣的時間為30小時左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為25小時左右,第一次排便的時間為45小時左右。在治療后3—6個月之間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實驗組非常好的人數為55人,良好的20人,恢復率為100%;對照組患者非常的人數為30名,良好的人數為30名,還差15名,恢復率為80%。上述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系統護理干預之后相比較常規的護理對患者的腹部手術腸胃功能的恢復有著很大的優勢,而且患者的滿意程度也非常高,這種方法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系統干預護理;腹部手術;腸胃恢復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282-02
腹部手術是在患者患上自然疾病或者受到外傷必須要做的手術之一,主要包括三種類型:闌尾切割術、腹部探查術以及腹腔鏡[1]。腹部手術因為在手術之后需要在床上休息,運動量比較少,從而導致腸胃恢復比較慢,很容易讓腸胃吸收毒素,甚至可能并發腸粘連、腸梗阻等疾病,對患者手術之后的健康恢復有著非常大的影響[2]。所以,這就對手術之后對患者的護理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選取我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腹部手術患者150名,對這150名患者使用系統干預護理的效果進行有效的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腹部手術患者150名,并且把這150名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75名,對照75名,在這150名患者中均無心腦血管以及肺部等疾病。實驗組中男性40名,女性35名,年齡區間在(28——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歲左右;對照組男性45名,女性30,年齡區間在(25——6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歲左右。這150名患者中全部采用梗膜外局部麻醉進行手術,其中胃大部切除有65名,胃腸修補的有35名,右半腸切除的25名,左半腸切除的有10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實驗組在手術之后采取比較系統的護理干預,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對兩組患者腸胃功能指標以及恢復情況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并且在治療結束后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患者進行療后訪問。
1.2.1常規護理
使用常規的護理方法對患者進行常規的護理,手術前后都沒有什么早期的講解和指導,對患者心理變化基本上沒有了解,在手術1天之后,對患者進行擦浴,而且用熱水每天晚上進行泡腳,從而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然后進一步配合遠紅外線理療法和腹部按摩法進行腹部治療,從而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
1.2.2系統護理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在手術前后為患者講解關于手術方面的知識,并且對患者對有效的心理治療,讓患者不會成熟后太多的心理壓力;在患者允許的情況下,在手術之后的1天按照背部的學位給患者進行按摩;手術早期對患者做好相關的飲食指導等等。
1.3統計學分析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關數據采用SPSS 12.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連續性變量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對比應用兩獨立樣本計量資料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值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對兩組患者手術之后腸胃功能各項指標進行監視和檢測,實驗組第一次排氣的時間為24小時左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為16個小時左右,首次排便的時間為37小時左右;對照組第一次排氣的時間為30小時左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為25小時左右,第一次排便的時間為45小時左右(見表1)。在治療后3—6個月之間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實驗組非常好的人數為55人,良好的20人,恢復率為100%;對照組患者非常的人數為30名,良好的人數為30名,還差15名,恢復率為80%。上述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兩組患者在手術之后腸胃功能恢復指標比較(單位:人)
組別 例數 第一次排氣時間 腸鳴音恢復時間 首次排便時間實驗組 75 24 16 37對照組 75 30 25 45表2兩組患者治療后滿意效果對比(單位:人)
組別 例數 非常好 良好 差 恢復率實驗組 75 55 20 0 100%對照組 75 30 30 15 80%3.討論
腸胃神經支配主要包含神經系統和外來神經系統兩個部分,這兩個系統之間有著相互協調,共同調節的作用[3]。手術的創傷可以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反射,從而使得腸胃交感系統活動增強。手術早期活動對腸胃蠕動有著非常好的促進作用,能夠增強身體各個器官的代謝功能,從而進一步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進一步減少腹部的疼痛[4]。
從本次研究結果中可以知道,實驗組不管是在手術之后恢復指標方面,還是在患者的滿意程度方面都比對照組的效果要好,從而可以看出,系統化護理能有效的緩解患者對新型手術的焦慮感以及恐懼的心理,經過護理人員對患者有效的心理護理,能夠是患者積極的對醫生的工作進行配合,而且,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便利高效的醫療技術的使用再配合系統化的護理干預方法,使腹部手術患者在身心健康的恢復以及經濟方面都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這種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黃根梅,徐彩娟.腹部手術后胃癱患者的觀察與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9,10(39):753.
[2]資青蘭.熱敷加薄荷膏涂搽按摩促進術后腸蠕動[J].護理學雜志,2010,17(9):672.
[3]楊潔,于穎,田紅,等.強化功能鍛煉伴腹部按摩對腹部手術后病人胃腸功能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1,22(17):1558.
[4]吳勝芳.舒適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24):3830-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