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蓮
【摘要】目的 研究母嬰分離對高危妊娠產婦心理問題的影響及采取護理干預后改善狀況。方法 選取2010年6月~2012年2月入住我院的120名母嬰分離的高危妊娠產婦,分為研究組(實施護理干預)和對照組,各60人,統計分析兩組發生乳脹例數、母乳喂養數及人工喂養數,兩組產婦進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定結果分析比較,以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調查分析。結果 由于各種因素導致新生兒入住NICU,以至于母嬰分離引發甚至加重高危妊娠產婦的心理問題,經實施護理干預后,研究組的母乳喂養數明顯高于對照組,研究組的乳脹例數、人工喂養數均少于對照組,兩組相比較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焦慮程度普遍輕于對照組,兩組相比較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母嬰分離給高危妊娠的產婦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不利于臨床治療,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這種心理狀況,促進產婦產后康復,也有利于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母嬰分離;高危妊娠產婦;心理問題;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283-01
高危妊娠指的是妊娠期由于個人或社會不良因素及存在某種并發癥或合并癥等可能危害孕婦、胎兒及新生兒或者導致難產者[1]。產婦正因為高危因素的存在,導致產后新生兒需入住NICU觀察及治療,從而發生母嬰分離狀況,這對于產婦來說是一種心理打擊,再加上自身高危因素的存在,心理負擔更加沉重,或是焦慮不安,或是愧疚等不良復雜的心理問題[2]。本次研究正是圍繞分析母嬰分離所致的心理問題及實施護理干預的效果展開論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6月份~2012年2月份入住我院的120名母嬰分離的高危妊娠產婦,分為兩組,實施護理干預的為研究組,未進行護理干預的為對照組,各60例。研究組產婦的平均年齡為(38±4.2)歲,對照組的平均年齡為(37±3.9)歲,兩組在年齡、胎齡等其他一般資料方面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心理干預分析 作為護理人員,首先熟悉產婦的一般情況,評估產婦的身心狀況,如情緒變化、心理狀況、與家庭成員的關系以及自我照顧能力等,向產婦介紹自己,取得產婦的信任才能進行彼此溝通;傾聽產婦的心理問題,盡可能地幫助其解除不良社會經濟等客觀因素,以減輕其負擔,做好心理疏通工作,給予心理指導。
1.2.2 乳脹護理分析 熱敷乳房,促進乳腺管通暢,減輕局部充血、腫脹;給予適度按摩,從乳房邊緣向乳頭中心按摩,減輕疼痛;可佩戴合適的支托性乳罩;仍不能減輕腫脹及疼痛者,可遵醫服用藥物解決;對于不需母乳喂養者,做好退乳護理,限進湯類飲食,遵醫囑予以己烯雌酚退奶,也可采用生麥芽水煎服用。
1.3 觀察指標
1.3.1 焦慮自評量表(SAS) 它主要反映的是有焦慮傾向者的主觀感受,其答案分為4級:1級表示沒有或很少時間有、2級表示有時間有、3級表示大部分時間有、4級表示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有;判斷標準是:50分為分界值,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及其以上為重度焦慮。
1.3.2 滿意率 對產婦采取我院自制的滿意度問卷調查分析,主要是從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責任心、專業素質等方面來評價,總分為100分,60分為分界值,<60分為“差”,60~70分為“中”,70~80分為“良”,≥80分為“優”,滿意率計算為評“優”和“良”總例數與總數的比值。
1.4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 X±s)來表示,組間比較應用配對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經護理干預后,研究組的乳脹數、母乳喂養數、人工喂養數分別為10、40、20例,對照組的乳脹數、母乳喂養數、人工喂養數分別為20、24、36例,研究組的母乳喂養數明顯高于對照組,研究組的乳脹例數、人工喂養數均少于對照組,兩組相比較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進行護理干預后,研究組的焦慮自評量表(SAS)的檢測結果是,評50~59分(輕度焦慮)40例、評60~69分(中度焦慮)15例、≥70分(重度焦慮)5例,對照組,評50~59分(輕度焦慮)26例、評60~69分(中度焦慮)24例、≥70分(重度焦慮)10例,研究組中、重度焦慮例數均明顯少于對照組,輕度焦慮例數多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研究組對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為評“優”、“良”、“中”、“差”例數分別為22、24、10、4,滿意率為76.7%,對照組評“優”、“良”、“中”、“差”例數分別為12、22、16、10例,滿意率為56.7%,兩組相比較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由于產婦妊娠高危因素存在以至于其產后與嬰兒分離,這對于產婦來說也是一種精神創傷性事件,給其帶來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產后,產婦可能因為不能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接觸與溝通、未能及時親自喂養及護理孩子會表現出不悅,情緒不穩定,易哭鬧,疲勞,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對事物缺乏信心,不愿與別人交流,食欲差,更無心于護理工作的配合,更為嚴重者自責、自罪、自殘或傷害他人等危害行為,再加上本身疾病,對產婦的產后康復十分不利;孩子出生后即被送去NICU治療,作為母親,會很擔憂寶寶的身體狀況以及疾病預后是否良好,產婦長期處于精神緊張、焦慮的邊緣,很容易發展為產后沮喪及抑郁。當然,這與產婦的個人性格特征也很有關系,敏感性、內向、情緒不穩、不善于溝通交流等個性的產婦更易發生產后心理障礙,另外還存在一些客觀的社會因素及遺傳因素也會導致產婦產后心理障礙發生率增加。
總之,母嬰分離造成高危妊娠產婦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使其精神遭受重創,嚴重影響產婦的產后康復,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改善這種狀況,對于高危妊娠產婦心理問題有著很重要的臨床治療價值。
參考文獻
[1] 曾素清.高危孕婦待產期間的評估和整體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