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俠
【中圖分類號】R473.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302-01
重癥監護病人因身體上的各種留置管道、自身的疼痛不適、放滿醫療儀器的陌生環境、對病情缺乏認識、與家屬情感交流障礙等因素影響下,易出現恐懼、不安、孤獨、緊張等不良的心理反應;這些反應將不利于其治療護理,對其疾病的轉歸、生活質量以至其家庭都有負面的影響。家屬因擔心病人的愈后,又或者對病情與治療都缺乏療解、對重癥監護病房內緊張而復雜的環境難以適應,以及擔心高昂的治療費用等,故容易產生焦慮擔憂、情緒不穩等心理障礙。
因此,在積極為重癥監護病人做好治療及護理的同時,如何使病人及其家屬處于最佳的適應心理狀態,讓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療與護理,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1 對重癥監護病人及其家屬實施心理護理的現況
護理人員一般側重于為重癥監護病人執行技術性的治療與護理措施,而與病人及其家屬作情感上的交流與溝通相對地少,或許未能主動地將病情、治療情況、監護病房的環境、治療方法及費用等給予家屬安排妥善的講解,以致家屬無從充份知曉病人的情況,因此產生焦慮的情緒。
另外,發現92%的家屬認為需要親眼目睹病人方可放心,故能陪伴病人為他們最大的期望 。然而,由于在重癥監護病房,護理人員可能未有及時關顧病人與家屬情感上和心理上的需要,家屬又因不了解病人的病情、治療與護理措施、或者擔心病人是否得到妥善照顧及關心,加上需要負擔高昂的重癥監護醫療費用等,都增加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假設這些信任需求、訊息需求未得到滿足的話,家屬會因此而十分擔憂及不安,并需要額外的心理支援Scragg等 的調查結果顯示,遠離重癥監護病房后的康復者仍然留有持續的心理輕微癥狀如焦慮、抑郁等,以致對其生活質量有著負面的影響。因此,護理人員除了給予病人日常的照顧外,更應關注其心理需要。
1.1評估患者及家屬的心理狀態
觀察所得,護理人員可能未有充分評估重癥監護病人及家屬之心理狀態以提供恰當的心理護理,而視情況沒有普遍受到護理人員的重視。
例如:
(1)各種不適帶來的恐懼感患者切口的疼痛,引流管和監護導線制約了身體的活動,治療處所致的疼痛、咳痰,換體位后的不適,都會造成患者焦慮和恐懼。患者身體各部位的充分暴露,也易產生不安和羞澀感。
(2)ICU特殊環境的不適應監護設備工作及報警的聲音,對ICU各種治療操作的“沒商量”,鄰近病床患者的治療帶來的影響,醫護人員對患者搶救、討論時的言語刺激及匆忙的身影,個別醫護人員的漠不關心,這些都會讓患者產生不適應。
(3) 呼吸機使用的痛苦接受呼吸機治療的痛苦體驗。
(4) 孤獨由于患者住進醫院,周轉接觸的都是陌生人。同醫護人員之間“只有服從的權利”,往往只是按醫護人員要求去做。加之離開親人,患者會產生孤單、害怕、煩躁不安、自卑等心理。
(5) 無助的心理由于患者不能十分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手術情況,加之ICU禁止家屬陪護,患者往往會出現自卑、自憐、無可奈何的情緒。
(6) ICU癥候群ICU是一個限制性很強的集中治療護理場所,患者在ICU容易產生類似于精神病樣的心理或行為反應,醫學上稱為ICU癥候群。
(7)手術后的反應手術后出現的各種不適,會使患者產生各種新的焦慮。如術后出現的發熱反應,各種引流管牽制帶來的痛苦,在危重患者恢復室的時間過長,無家屬陪護而產生的被遺棄感,都會給術后的順利康復帶來不利的影響。
由于監護室的工作量大,急癥也較多,護士每時每刻都處在高度緊張狀態,特別是遇到為重患者搶救,容易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護士可能側重于“救活”“救不活”卻忽略了生命存在的真正意義,因而也覺得自己的工作工作緊張且乏味,對待患者及家屬缺少解釋及關愛,但我們可曾這樣想過,如果是我們自己的親人朋友呢?我們是不是還是這樣機械的工作,我們是不是比任何人都緊張都想讓他康復出院,因此我呼吁所有的醫護人員,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換位思考一下,給患者多一些悉心照料,給家屬也多一份信任。
1.2 護士行為
儀表和語言語言和外貌可反映出人的內心世界,護士行為是受思維支配的,外在表現是護士護理病人過程中有意識的行為,每舉手投足對患者家屬都將產生相應的心理影響,或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ICU工作人員的衣帽整齊,舉止大方,語言和藹可親,會給患者以信賴、親切感,使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另外,ICU工作繁忙,醫護人員往往忙于搶救,表情嚴肅,難免使患者有冷漠之感。醫護人員在與患者交往中,做到尊重患者,富有同情心。以動聽的語言、禮貌誠懇的態度和患者交談,幫助患者正確認識和對待自身的疾病,給患者以心理上的安慰、鼓勵和疏導,使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護士與病人接觸頻繁,護理工作的目的則是幫助病人在其自身的條件下,保持最佳身心狀態,即是說護士在護理病人過程中應能極盡護理之手段控制一切消極影響。幫助患者在各種狀態下保持最佳身心狀態,積極配合治療
2 對重癥監護病人及其家屬缺乏心理護理的可能因素
2.1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對于一個剛入ICU的新病人來說易產生恐懼和孤獨感,護士應:
(1) 主動給與與患者及家屬耐心解釋所處環境,盡最努力使病室清潔整齊、舒適和諧、溫度恒定。
(2)采用柔和的燈光,避免光想直射病人眼睛,減輕醫療儀器發出的聲響及嘈雜說話聲,減少環境對病人的不良刺激。幫助患者建立安全感,學會傾聽,消除孤獨心里,注意慎獨。
(4)值班護士要堅守崗位,與患者密切接觸,以消除患者沒有親人在旁陪伴而產生的不安全感;
(5)對術后患者,在神志清醒后,即告知手術順利完成,使其放心,對留置在身上的各種管道以及各種導聯線給予解釋,說明其重要性,使患者能很好配合。
2.2對昏迷病人及家屬的心理護理
對神志清醒的患者我們要取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屬的信任,然而對于神志不清患者更要盡最大能力去取得患者家人的信任,并且只要換者有一絲表情及聲音,我們都要讓這些動態信息成為分析患者心理狀態的途徑。通過病人的表情動作,神態分析他們的心理狀況如病人皺眉、呻吟不止等,應及時與醫師溝通,如遵醫囑給予鎮痛等,防止意外發生。且同時安慰患者家屬,使其不要加重心理負擔。
3 護理體會
心理護理是一門精細的護理藝術。通過對若干例入ICU的重癥患者的心理護理,筆者發現入ICU的患者一般要經過危險期、穩定期、好轉恢復期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產生的心理反應也不盡相同,病情危險期多表現為恐懼、痛苦、憂郁、悲傷等;當病情好轉時表現強烈的求生欲,同時對疾病的未來焦慮、擔心;在病情反復時懷疑、沮喪;而病程較長一時無明顯好轉時則表現為急躁、消極、絕望等等。依據這個規律,ICU護士要細致觀察,因勢利導,做好相應的心理護理,才能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和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