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310-02
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生活、工作壓力的加大,并探討適時給予臨床干預,達到消除傷者負性心理情緒,減少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選擇2009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130例內科患者。其中男97例,女33例,年齡<14歲6例,14-35歲61例,35-60歲41例,>60歲22例。
1.2方法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傷者的焦慮、抑郁情緒,通過訪談,應用急性應激障礙診斷(ASD)篩查標準評定患者情緒休克,急性應激癥狀。
2結果
2.1內科患者心理狀態調查內科患者心理狀態見表1。
表1內科患者心理狀態(n=130)
心理狀態 例 數 %情緒不穩定90 69.2焦慮或抑郁12092.3急性應急障礙62 47.692.2內科患者的心理分析
2.2.1情緒不穩定內科患者若神志清楚,常可表現出人意料的鎮靜和冷漠,被稱為情緒不穩定。這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也是一種超限抑制。它可以減少焦慮和恐懼而造成的過度心身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對個體起保護作用,一般持續數天,直至轉變為其他心理反應。
2.2.2焦慮和抑郁反應由于事件的突發性,患者缺乏思想準備,患者可因面臨一系列身體、生活問題而表現出焦慮不安,激動易惹,學習、婚姻、家庭,因而出現抑郁反應,有時焦慮和抑郁反應交替出現,適度的焦慮有助于患者的恢復。
2.2.3急性應急障礙(ASD)與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及自身的承受能力正相關。常表現為對事情的不愿回顧,睡眠差,有時呈驚恐狀態,通常在一周起病,病程不超過6個月,有資料顯示,大約80%最初癥狀符合ASD診斷標準的人,會在6個月之后出現應激障礙( PTSD)癥狀。
2.3內科患者的心理活動特點
2.3.1主觀感覺異常主要是患著身體的反應,角色變化和心理沖突造成的,因為正常時,心理活動常指向外界客觀事物,而一旦受傷,則過分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
2.3.2心境情緒不良心境是一種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彌漫性的情緒體驗狀態。作為一種不良刺激而形成不良心境,如焦慮、緊張、消沉、抑郁、多疑等。
2.3.3敏感的自尊心人的價值感和自尊心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創傷使人的自我價值感受挫,自尊也受到傷害,這時患者會表現得極為敏感,斤斤計較。
2.3.4被動依賴習慣性心理傷者從健康轉為患者,突然成為被人照顧的中心,通過自我暗示,患者的意志力減弱,愛和所屬感增強、變得被動、順從、依賴、脆弱。傷者一旦適應了這種規律而舒適生活后,在心理上仍停留在“患者”的位置上。
2.3.5孤獨、期待心理在醫院這個特定的環境里,患者面對陌生的醫護人員,冰冷的儀器設備,加上軀體不適,活動受限,自覺孤獨、失落、抑郁、常常期待得到關心、重視,并得到最好的治療。
3 討論
3.1臨床心理干預策略
3.1.1第一心理援助(PFA)PFA的核心成分聚集于受害者即刻需求的實際幫助,為他們提供安全和舒適感,并讓他們能夠與初級的支持網絡和社會資源建立起聯系[2]。
3.1.2疏緩所謂疏緩是一神簡短的(約10-30min)“談話式”干預方法,其目的是在一種非正式的場合為患者的個體提供支持、安全和信息。如給患者講述病情情況,提供病情的部分信息,減輕病人的孤獨感,滿足傷者的期待心理,使之對自己的治療方法有所了解,對醫生產生信任,從而使患者從被動、依賴變主動配合治療,并順利從“患者”心理過渡到正常人。
3.1.3 認知一行為干預有實證研究顯示,在病情發生之后實行為期數周認知-行為治療,將有效降低PTSD繼而發生的可能,認知-行為干預可以緩解ASD病人的癥狀,也可以讓他重新認識自我,并從病情經歷中得到知識,重拾自尊。
3.1.4藥物治療精神藥物很少能夠消除某個病人的所有病情后應激癥狀,但是有助于早期心理治療,恰當的藥物干預能夠改善睡眠,消除緊張痛苦的情緒,睡眠紊亂是病情后應激癥狀中最讓人痛苦,影響個體功能的問題之一。建議選用非苯二氮草類安眠藥等。
4臨床心理干預注意事項
4.1隨著病情的恢復以及患者認識的調整,一般負性心理情緒都會自行緩解,而心理治療在此時所發揮的作用就是為個體提供更快和更完善的康復。另外,早期的成功干預完全可以在患者病情后應激癥狀逐漸產生和惡化之前得以控制。慢性的病情應激狀態及少部分急性患者需要更為密集的關注和漫長的心理治療,可轉介給心理治療機構。
4.2避免強行對那些回避型的創傷幸存者進行心理干預,而不考慮他們內心的需求。因為創傷記憶的過多暴露會“高出治療窗口的范疇”,并造成二次創傷。
4.3經過評估,必須是患者的安全和生命支持已得到保障,痛苦的癥狀已得到改善,有明顯的心理障礙,并有心理治療需求時才可實施心理治療。
4.4在與患者接觸時,應直接關注于共情式的表達和充滿關懷的溝通,事實上,比起經典的心理治療干預,增進他們的社會支持并調動其社會資源,會給傷者更多即刻的獲益。
4.5 在給患者提供治療建議時,應解釋這些建議的構建原理,只有傷者理解了這些建議的邏輯原因,才更容易選擇順從建議進行嘗試。
總之,我們在治療患者軀體不適的同時,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心理活動特點,運用心理學知識適時實施心理危機干預,幫助患者提高心理適應和承受能力。以積極的思維方式改變認知,以減輕負性情緒,減少患者應激障礙的發生,促進患者身心康復是我們醫護人員的一份職責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