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菲
【摘要】目的:探討循證護理在關節鏡下治療膝關節疾病患者早期功能鍛煉依從性中的作用。方法:將60例膝關節鏡術后病人隨機分為對照組(30 例)及實驗組(30 例) ,對照組按骨科護理常規實施功能鍛煉 ,實驗組應用循證護理方法實施早期功能鍛煉。觀察兩組病人功能鍛煉效果。結果:兩組病人在減輕肢體腫脹程度、減輕病人功能鍛煉疼痛程度及提高病人功能鍛煉依從性方面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運用循證護理方法可提搞膝關節鏡術后病人早期功能鍛煉依從性的效果。
【關鍵詞】 循證護理;膝關節疾患;關節鏡手術;早期功能鍛煉;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316-01
常見膝關節病有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關節游離體、滑膜炎等。關節鏡外科技術是骨科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微創骨科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運動醫學對骨科的重大貢獻[1]。目前正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關節疾患的診斷和治療中。關節鏡技術應用于膝關節病的治療,具有直觀、精確、創傷小、恢復快、檢查和治療同時進行的優點,因而越來越受廣大患者的青睞。循證護理是護理人員在計劃其護理活動過程中 ,審慎地、明確地、明智地將科研結論與其臨床經驗及病人愿望相結合的過程[2]。我科2013年6月—2014年2月將循證護理運用于關節鏡治療膝部疾患術后病人早期功能鍛煉實踐中 ,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科2013年6月—2014年2月共收治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關節游離體、滑膜炎等膝關節病并行膝關節鏡手術者60例 ,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16歲~80歲。采用單盲法隨機將病人分為對照組30例及實驗組30例。兩組年齡、性別、損傷類別、手術方式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
1.2 方法
實驗組應用循證護理方法實施早期功能鍛煉 ,對照組按骨科護理常規實施功能鍛煉。循證護理方法與步驟如下:
1.2.1 成立循證護理小組
小組成員包括病區護士長1名,護士2名,學歷均為本科,均接受過有關循證護理知識的培訓,掌握循證的有效方法。
1.2.2 提出問題
循證護理小組成員尋找膝關節鏡術后早期功能鍛煉中的護理問題,將其特定化、結構化。本組病例具體為膝關節鏡術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的時機、功能鍛煉的內容與時間、如何減輕病人功能鍛煉時的疼痛、如何提高病人功能鍛煉依從性。
1.2.3 查閱資料,尋找循證支持 應用計算機網絡檢索有關文獻,根據提出的問題確定檢索的關鍵詞,找出相關資料,對證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及臨床實用性作出評價,確定結論。
1.2.4 循證應用
1.2.4.1 膝關節鏡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時機
①循證分析: 關節鏡手術的優點之一是可以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促進功能恢復,縮短病程[3]。故護士應在患者入院后即告知患者早期進行康復訓練的內容、方法和意義,并指導練習。②護理干預:為病人選擇功能鍛煉時機時考慮病人的全身病情,并不盲目地追求早期功能鍛煉。
1.2.4.2 膝關節鏡術后早期功能鍛煉項目
①循證分析:查詢文獻確定以下早期功能鍛煉項目:術后1~3天主要以肌肉的靜力收縮運動和遠端關節的運動為主,目的是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對預防血栓形成十分重要[4]。②護理干預:根據肌力訓練的原則 ,制訂膝關節鏡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流程 ,由責任護士按照流程進行康復護理,讓病人掌握功能鍛煉內容、方法和時間。(1)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做股四頭肌舒縮訓練及足踝關節背伸運動,每回20次,每天3~5回,以利靜脈回流;(2)術后第2~3天疼痛減輕后,指導患者做患肢直腿抬高鍛煉;(3)術后第3~4天,進行膝關節的伸曲鍛煉,防止關節腔粘連、僵直,并協助醫生行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利用泵機制促進關節軟骨營養及關節積液的吸收,同時可指導平地行走;(4)對主動鍛煉有困難的患者于術后第3天采用CPM(持續被動關節運動器)進行被動鍛煉,CPM訓練起始角度為0°,逐漸增大屈曲度,以能忍受為度,每天2次,每次30min。訓練目標為:逐漸鍛煉屈膝功能,1周達90°,2周達100°,3周達120° 。
1.2.4.3 減輕病人功能鍛煉時的疼痛
①循證分析:膝關節鏡術后病人可因懼怕疼痛而拒絕早期功能鍛煉。使用電腦骨折愈合儀,利用其脈沖電磁場原理可使95.0%左右的骨折病人疼痛緩解[5]。應用靜脈自控鎮痛泵可讓95.5%病人在術后50h內達到滿意的鎮痛效果[6]。②護理干預:我們倡導無痛功能鍛煉,術后應用靜脈自控鎮痛術良好鎮痛條件下進行早期功能鍛煉,護士掌握每一動作要領,忌用力過度加重病人疼痛。功能鍛煉間歇期應用電腦骨折愈合儀,每次30min,每日2次或3次。
1.2.4.4 提高病人功能鍛煉依從性
①循證:功能鍛煉最大特點是必須由病人積極參加,其訓練效果與病人的主觀努力密切相關。依從性通常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治療與健康指導保持一致的程度。因此,如何提高病人功能鍛煉的依從性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病人的依從性。有研究指出,病人的心理特征會對依從性產生重要影響 ,要重視病人心理特征對依從性的影響[7]。②護理干預:由于關節鏡術后每個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及不適,而術后住院時間短、康復訓練時間較長又是其特點。這就需要每個患者都必須有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毅力。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問題,請康復鍛煉掌握較好的住院及出院前患者介紹其鍛煉成功的經驗,消除他們的擔憂與疑慮,同時借此機會調動患者的親朋、單位通過探視詢問等方式對患者積極配合給予肯定,從而高病人功能鍛煉的依從性。
1.3評估方法
對兩組病人術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 9天分別進行肢體腫脹程度、功能鍛煉時疼痛程度及病人功能鍛煉依從性進行評估、記錄。腫脹程度評估以測量患肢與健肢周徑差分為4度,腫脹不明顯:周徑差≤0.5cm;輕度:周徑差0.6cm~1.9cm;中度:周徑差2.0cm~3.9cm;重度:周徑差≥4.0cm。疼痛評分按數字評分法,將本組病例疼痛分為3度,無痛:0分;輕度疼痛:1分~3分;中度疼痛:4分~6分。病人功能鍛煉依從性分3個層次 ,完全依從:完全根據指導動作進行功能鍛煉;部分依從:部分根據指導動作進行鍛煉,有時動作缺少 ,有時次數減少;不依從:偶爾進行功能鍛煉或不鍛煉。
2 結果
1) 兩組術后第3天、第5天、第9天比較,均P<0.05;
2) 兩組術后第1天、第3天、第5天比較,均P<0.05;
3) 兩組術后同期比較,均 P<0.05。
3討論
循證護理是以客觀證據為主,強調以臨床經驗為基礎,以最佳證據為指導,將護理研究和護理實踐有機結合,避免了護理工作的盲目性主觀性,使護理活動有證可循,有據可依。本課題實驗組在選擇早期功能鍛煉時機時雖然并不硬性規定主動功能鍛煉從哪一天開始,而是根據病人的全身病情具體而定,但這樣既體現人文關懷,又可在不影響效果的前提下進行康復訓練。在確定功能鍛煉的內容時將肢體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相結合,并將肌肉等長收縮運動作為主要鍛煉內容,促進下肢血液回流而減輕關節出血水腫,且其安全性高,適合于術后早期進行鍛煉。同時采用多模式鎮痛方法給病人創造良好鎮痛條件,結合實施科學的健康教育及個體化的心理干預以提高病人功能鍛煉依從性。結果顯示在減輕肢體腫脹方面,因術后第1天患肢處于腫脹高峰期及術后第9天患肢腫脹均已消退,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術后第3天、第5天、第9天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在減輕病人功能鍛煉時疼痛方面,術后5d內,實驗組優于對照組,術后 9d后,由于各種致痛因素已逐漸消退,兩組病人均可達到無痛功能鍛煉,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提高病人依從性方面,實驗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通過本課題研究,我們認為,運用循證護理方法可提高膝關節鏡術后病人早期功能鍛煉依從性的效果,從而促進病人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辛海霞,趙艷.膝關節鏡治療半月板損傷的護理進展.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7):73.
[2] 胡雁,李曉玲. 循證護理的理論與實踐[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8.
[3] 高曄.膝關節鏡手術循證護理的應用觀察.當代護士雜志,2013:06
[4] 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245.
[5] 王麗燕,李琳葉;HGB-200電腦骨折愈合儀對骨科疾病術后消腫及鎮痛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臨床醫藥實 踐雜志;2005年09期.
[6] 梅芳. 持續靜脈鎮痛緩解患者術后疼痛效果的觀察[J]臨床護理雜志, 2008, (01).
[7] 楊明玉,唐泓源,鄭曉缺,等. 骨折病人2心理特征與早期康復訓練依從性的相關研究[J].護理研究,2005 ,19(5) :7722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