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闖
【摘要】 產婦是醫院中一種特殊的“患者”,在分娩過程中,產程進展順利與否,除取決于產力、產道、胎兒外,心理因素對臨產婦的影響更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問題。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我們既要重視生物因素對臨產婦的影響,更要重視社會心理因素對臨產婦的影響。因此如何根據臨產婦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的做好心理護理,對保障母嬰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產婦心理狀態心理護理母嬰健康
【中圖分類號】R473.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335-01
1 臨產婦心理護理的重要性
分娩過程對母子都是重大的心身應激,母體對應激的反應主要是恐懼和焦慮,這些又可影響分娩過程。臨產前的心理沖突常為期盼和擔心,包括擔心胎兒有無畸形,擔心胎兒性別,擔心難產,擔心能否做好母親等。隨著分娩臨近,有些神經質婦女有莫名的恐懼、煩惱,有的依賴性增強,有的常為小事計較、生氣發火。恐懼、緊張等情緒可通過內分泌及神經通路致使分娩無力、平滑肌緊張、痛閾下降、敏感性增加,從而加劇恐懼以致胎兒宮內缺氧、窘迫或誘發子癇和難產。護士以其特殊的職業身份與患者接觸最多,護士的工作對于患者的康復和心理護理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護士應隨時觀察臨產婦的心理狀態,及時幫助她們調整其不良情緒。
2臨產婦的主要心理狀態及分析
2.1矛盾的心理。產婦在分娩期間大部分是處于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一方面是對即將出生的小生命抱著期待、喜悅的心理,另一方面又因各種原因(如:對即將來臨的分娩的恐懼,擔心分娩不順利,擔心胎兒安危以及嬰兒性別等)而感到憂慮和緊張。因此分娩過程中產婦承受的壓力比丈夫大得多。
2.2陌生與孤獨。產房陌生的分娩環境、周圍待產婦痛苦的呻吟或哭喊都會形成一種惡性刺激。醫務人員對產婦痛苦的喊叫早已習以為常,又因產婦家屬不在身邊,使產婦得不到關心和照顧,再加上連續數小時的宮縮痛,產婦一直處于強烈不安的緊張狀態,使產婦感到孤獨、恐懼和焦慮,形成惡性循環。
2.3恐懼與焦慮。分娩作為重大的生活事件成為產婦心理生理的應激。分娩是否順利與其對分娩過程的認識水平高低密切相關。多數初產婦由于沒有分娩經驗,對即將到來的分娩感到緊張和恐懼不安。因此在產程中表現緊張不安,拒絕飲食和休息,哭鬧不停,情緒不穩定。另有些人缺乏自信,思想上不接受陰道分娩,因疼痛和擔心而要求剖宮產術。
2.4悲傷情緒。調查結果顯示悲傷情緒占 15.38%,多見于產婦因自身疾病, 胎兒畸形或死胎必須終止妊娠時會感到悲傷痛苦。此時,她們最需要的是一個有同情心的傾聽者,發泄她們的憤怒、無助和悲傷的情緒, 從而緩解她們超負荷的心理壓力。
3臨產婦心理護理的措施
3.1創造良好的休養環境。病室環境整潔、美觀,色調和諧、陽光充足、空氣流通,無各種異味和噪聲,空間寬敞,床褥舒適,生活設施安全、方便。在優美、舒適的環境中可使病人精神愉快,緊張、抑郁情緒得到緩解。
3.2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一般情況下,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活動大都處于異常狀態,他們總希望從醫生那里得到熱心關照以解除他們的疑慮。因此,他們對醫生的行為、態度、言辭甚至聲調都十分注意。護士應真誠地與患者交談,對其問題進行耐心細致的解答使其解除疑慮,疏導、鼓勵患者以幫助其正確面對臨產,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保持樂觀開朗、和藹可親、端莊大方的態度,護理操作時輕柔、鎮定、認真嚴謹。取得病人的信任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前提,良好的護患關系又是成功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的基礎。
3.3患者需求,采取個體化護理方案。了解每一個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特點,因人施治,是護士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的目標,也是工作的最終目的。護士應根據個人不同生理、心理情況,在與患者建立互相信任關系的前提下,指導其進行積極正確的心理應對。有時產婦因擔心孩子性別會引起其家人不滿而產生焦慮、抑郁情緒,護士發現其心理狀況后指導其進行“再評價”應對,改變其認知評價;同時組織家庭討論會,糾正其家人重男輕女思想,并指導其安慰、鼓勵病人,表示無論生男生女都會很高興地善待她們,從根本上消除“應激源”,緩解產婦的焦慮、抑郁情緒。
3.4啟動社會和家庭支持系統。社會和家庭的支持是影響臨產婦心理狀態的主要原因, 良好的社會支持可對應激狀態下的產婦提供保護。產前要對丈夫、公婆及父母等家庭成員進行有關的心理衛生宣教,樹立正確的生育觀,在產前教育中對期盼生男孩的孕婦及家屬, 宣傳正確的生育觀, 尤其做好丈夫和長輩的工作, 樹立男女平等的思想, 去除舊觀念和封建思想的影響, 減輕孕婦的心理壓力,同時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在分娩過程中,家庭的支持尤其是丈夫提供的支持可喚起產婦積極的反應,緩解其孤獨、恐懼感。
3.5開展導樂陪伴式分娩,1 名助產士為 1 名產婦提供全產程的專職陪伴, 負責其產程的觀察、分娩知識的宣教指導,負責接產、陪伴至產后 2h。導樂陪伴式分娩是針對產婦精神心理因素而采取的心理療法, 在產前、產時及產后給予產婦持續的心理、生理和情感上的支持與鼓勵, 以起溫柔的態度、真誠的愛心, 成為產婦及其丈夫的好幫手, 可有效地緩解產婦緊張和焦慮情緒, 提高了產婦痛閾, 使產婦在舒適、安全輕松的環境下順利分娩。
臨產婦的心理護理不單是住院病人的護理,護士應當出醫院,走向社區,走向家庭,倡導家庭、社會對臨產婦女的關心、愛護。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作用,所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心理障礙的癥狀就越少。我們應當學習更多的心理護理知識,加強與患者及家屬良好的溝通,采取適當護理,使產婦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及強有力的社會支持下面對小生命的誕生。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0- 241。
[2]吉航、林其德,分娩前宣教[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5, 21(5):
257- 258。
[3]揚朝紅、王維麗、陳淑清,導樂陪伴式分娩提高產時保健質量的探討[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5, 21(5):303-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