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純 李丹 王靜
【摘要】 目的:探討腹腔鏡下改良Heller食管環肌切斷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臨床護理措施。方法:對一例腹腔鏡下改良Heller食管環肌切斷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患者進行分析并總結。結果:患者經精心的術前、術后護理,對并發癥的及時干預,恢復順利。結論:腹腔鏡下改良Heller食管環肌切斷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療效確切,術前準備充分,術后精心護理,嚴密觀察并發癥是治療成功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 腹腔鏡下改良Heller食管環肌切斷術;賁門失弛緩癥;護理;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655.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363-01
賁門失弛緩癥是由食管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所致的疾病,臨床表現為吞咽困難、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適或疼痛,可伴有體重減輕等表現。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動,食管下括約肌(LES)高壓和對吞咽動作的松弛反應障礙。目前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仍以內鏡下球囊擴張及經胸或胸腔鏡下行Heller肌切開為主。內鏡下球囊擴張雖近期效果明顯,但長期而言逾半數患者仍會復發。Heller肌切開術仍是治療賁門失弛緩癥長期療效最確切的方法,但對心肺功能差的患者經胸或胸腔鏡手術具有較大風險,且文獻報道單純Heller肌切開后約有10%—50%的患者出現反流性食管炎的癥狀[1]。我科近期進行了一例腹腔鏡下改良Heller術,現將護理體會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13年11月收治一例賁門失弛緩癥的患者,女,32歲,有進食哽噎感5年余,行過球囊擴張治療。
1.2手術方法患者全麻,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取臍旁、左上腹、右上腹2處共4孔,建立氣腹,進腹探查;游離出賁門食管腹段肌層,長度約6cm,予以切斷,并切除前1/3肌層,徹底止血,方置止血材料和防粘連膜,引流管一根于肝下;清點紗塊器械對數無誤,關腹。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常規準備詳細了解病情,完善術前各項檢查:血常規、凝血時間、大生化、心電圖、胸片,胃鏡和食管鋇餐造影[2]。完善各項檢查的目的是防止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
2.1.2患者準備術前1d進流質飲食,如牛奶、豆漿、各種湯等。口服瀉藥排空胃內容物[3]。禁食12小時、禁飲4小時。護士要耐心地與患者做好護患溝通,詳細講解手術目的、麻醉方法、術中配合、術后注意事項等,尤其要強調該治療方法的優點:手術時間短、創傷小、改善癥狀明顯、能提高生活質量。消除患者的焦慮、恐懼心理,將情緒調整至最佳狀態。
2.2術后護理
2.2.1常規護理術后患者回病房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全麻清醒后枕枕頭,抬高床頭,以患者舒適為宜。給予吸氧、心電監護,密切觀察患者意識、體溫、心率、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的變化,傷口敷料有無滲血,并做好記錄。
2.2.2引流管護理保持胃腸減壓負壓狀態,妥善固定防止脫落以及患者全麻后未完全清醒拔出胃管。觀察胃腸減壓引流液的顏色、量,有無出血。觀察腹腔引流管引流液的顏色、性狀、量,判斷有無黏膜撕裂。如有出血立即報告醫生,并給予相應處理。
2.2.3飲食護理 術后禁食、禁水,禁飲食期間,給予口腔護理2次/d,并給予靜脈補液、營養支持治療。腸道功能恢復拔除胃管后可少量飲水,再逐漸過渡到流質、半流質、軟食。幫助、指導患者合理飲食,進食時宜取坐位,避免餐后平臥,睡前2h不進食。指導患者進食清淡、易消化的堿性食物,如軟飯、面條、香蕉等,避免濃茶、咖啡、碳酸飲料及油炸、辛辣、生冷食物。
2.2.4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由于賁門處肌層與食管黏膜粘連比較緊密,易發生黏膜撕裂。該例患者術后食管黏膜穿孔,再次行食管黏膜穿孔修補術后恢復良好。所以行改良Heller術后要密切觀察患者的腹部體征,有無腹痛及腹肌緊張,疼痛的部位及性質等,有無體溫升高,有無嘔吐、嘔血、黑便等現象。引流液性狀、量,判斷有無食管及賁門處黏膜破裂、腹膜炎的發生,及時給與治療及干預。
2.2.5 其它 術后給與抑酸及預防感染等治療。
3 體會
目前腹腔鏡下改良Helletr術我科剛剛開展,護理還需更多地積累經驗。我的體會是除做好常規外科護理以外,要重視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及時發現避免嚴重后果的發生。科學指導患者飲食促進患者康復,避免進食不當影響手術效果。
參考文獻
[1]魏明天,鄧祥兵,張元川,等.腹腔鏡下Heller肌切開加Dor胃底折疊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臨床體會[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3,28(1)31-33.
[2]趙阿紅.內鏡下食管肌層切開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11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6)70-71.
[3]許欣欣,趙清平,徐巧蓮.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6)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