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中圖分類號】R473.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382-01
頸椎管狹窄癥是指構成頸椎管各解剖結構因發育性或退變因素造成骨性或纖維性退變引起一個或多個平面管腔狹窄,導致脊髓血液循環障礙、脊髓及神經根壓迫癥。共濟失調型腦癱較為少見,是由于小腦發育不良所致,主要臨床表現為肌張力低下、共濟運動障礙、意向性震顫、構音障礙及運動發育遲緩。我科于2012年6月收治1例頸椎管狹窄癥合并共濟失調型腦癱患者,經過20天的治療,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病例介紹
患者男性,28歲,27年前患有“腦癱”病史。2010年無明顯誘因出現間斷性雙側手足麻木不適,勞累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后加重,休息后緩解,未行診治。2012年1月起手足麻木癥狀加重,伴左側肢體活動無力,頸部僵直不適,行走有踩棉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在當地醫院多次治療,無明顯改善。患者于2012年6月以“頸椎管狹窄癥”收住我科。查體:營養不良,神志清楚,言語表達不清。患者攙扶入病房,蹣跚步態。頸椎前屈消失,頸后肌肉痙攣,局部無壓痛,各方向活動度:前屈45度,后伸15度,左右彎曲25度/30度。雙手足、前臂及小腿皮膚感覺減退,上肢肌力左/右=Ⅲ級/Ⅳ級,下肢肌力左/右=Ⅲ級/Ⅳ級。在我院共接受2次手術,病情平穩,已出院。
2護理要點
2.1 心理護理 患者接受過多次治療,過多的醫療恐懼易使患者產生退縮行為和恐懼心理,降低對醫療護理的依從性[1]。護理人員可采用:(1)交談、問答及特定、有效的量表或問卷,對患者進行心理測試,以了解患者的心理、行為問題所在,根據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2)應經常巡視病房,多與患者交流溝通,鼓勵患者多與他人交往,消除恐懼心理,鍛煉社交能力。(3)與患者交流要耐心、細心、語調輕柔、語速放慢、使用簡單明確的語言及耐心、充分地傾聽,盡量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4)多安慰和鼓勵患者,少批評,患者有了某些進步,護士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5)正確教育和引導患者,盡量克服心理障礙,使患者的身心都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2.2 術后嚴密觀察病情變化(1)給予持續心電監測,血氧飽和度監測,持續吸氧,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注意意識的評估。(2)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霧化吸入,鼓勵并教會患者有效的咳嗽、咳痰。床旁備氣管切開包和吸痰器。(3)密切觀察傷口引流情況,保持引流管通暢,嚴密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狀、量。(4)給予頸部制動,保持顱骨牽引位置固定良好。(5)加強皮膚護理,按時給予翻身,保持皮膚清潔,骨突處皮膚給予保護,墊軟枕。(6)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循序漸進的指導肢體功能鍛煉。
2.3 飲食護理 食物要容易消化吸收,營養豐富,要選高蛋白質的食物,蛋白質是智力活動的基礎與腦的記憶、思維有密切的關系。腦癱的飲食護理應多食維生素高的食物,因維生素A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促進大腦的發育。維生素B族能提高機體各種代謝功能,增強食欲,維生素D能幫助鈣的吸收和利用。同時給予豐富的纖維素,使患者保持大便通暢。
2.4 疼痛護理 (1)應用數字評分法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結果采取相應的措施。(2)預先告知,耐心解釋和鼓勵,引導患者積極配合以增加患者依從性。(3)術后應用鎮痛泵。(4)適當進行注意力誘導,轉移患者注意力。
2.5 功能鍛煉 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勵患者進行手指、腕關節、足趾及踝關節活動,可做肢體抬高、關節屈伸,逐漸增加。功能鍛煉可以促使全身肢體功能恢復,尤其對術前有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更為重要[2]。
2.6 出院指導 (1)術后繼續服用抗生素類藥物,避免感染。(2)堅持進行康復功能鍛煉,教會正確的肢體鍛煉方法和技巧。(3)1月后門診復查,不適隨診。
3 小結
頸椎管狹窄癥合并共濟失調型腦癱較為少見,一經確診,必須及時準確遵醫囑給予治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住院期間應加強心理護理,重視健康指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娟,陸維舉,包倪榮,等.一例慢性復發性多灶性骨髓炎患兒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165。
[2]袁年紅。球囊擴張脊柱后凸成形術圍手術期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