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茍朋兵 李欣
【摘要】實驗教學時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西安醫學院首屆預防醫學專業大學生實驗技能競賽為契機,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規范的實驗技能,綜合設計能力和科研創新意識,另一方面也為開展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推進預防醫學實驗教學發展提供寶貴經驗。
【關鍵詞】預防醫學;實驗技能;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416-01
預防醫學是醫學的一門應用學科,它以個體和確定的群體為對象,目的是保護、促進和維護健康,預防疾病、失能和早逝[1]。近年來,SARS、禽流感等事件的發生使預防醫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同時也給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教育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預防醫學專業人才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更應具有良好的實驗技能和現代科研創新能力[2]。為此,西安醫學院公共衛生系舉辦了首屆預防醫學實驗技能競賽,這項活動的開展對專業人才培養和實驗教學改革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1技能競賽的組織
此次競賽活動由系團委和系科研興趣小組精心籌備制定詳細的比賽規則,相關老師精心選擇和確定競賽題目和實驗內容,并進行了預實驗,實驗教師認真準備了實驗試劑盒儀器,并對儀器進行了調試和檢測。
1.1初賽階段
組織參賽人員以筆試的形式進行第一輪考試,試題分為填空、判斷、簡答、論述四類,在規定的120分鐘內答題完畢交上答卷,經評委老師批改,從中選出成績優異的10名同學進入復賽。
1.2復賽階段
通過初賽的10名同學隨機抽題,按順序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實驗。要求實驗前對實驗原理進行闡述,實驗過程中對關鍵步驟及注意事項進行解說,實驗完成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最后對評委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由評委老師根據參賽者的綜合表現進行點評、打分。根據各項累計得分評選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4名。
2 技能競賽的結果分析
2.1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取得了較好的實驗結果。同時競賽選取的實驗項目整合了預防醫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于一體,在競爭過程中,學生除了進行基本的操作外,還需對實驗原理及評委提出的相關專業問題進行闡述和解答,這些都對參賽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也使學生們對本專業的相關知識有了較為完整的理解。
2.2通過實驗技能競賽檢驗了實驗教學的效果,總體來看,學生對實驗原理及結果的分析闡述較為完整,說明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較為扎實,對實驗儀器操作能夠按照規程進行,實驗結果誤差較小,動手能力較強。但是也發現了實驗教學的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基本技能的熟練程度不夠,這些都為今后進一步改進實驗教學工作提供了借鑒思路。
3 技能競賽總結與思考
通過實驗技能競賽的結果分析,為今后學校相關部門在制定有關加強實驗教學水平的相關措施方面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3.1 開展專業實驗技能競賽,形成教學激勵機制
開展豐富多彩的實驗技能競賽有利于增強學習氛圍,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每項專業技能競賽都極大地激發了參賽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參加過競賽的同學無論在后續的專業理論課程的學生,還是在實踐課中幾乎都表現出了特有的專注和投入,這正是實驗技能競賽精神的延續與擴展。因此,在實驗基礎課程上適時開展實驗技能競賽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
3.2 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學生實驗技能競賽不但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能力的培養,還對其進行認真嚴謹、創新思維、團隊合作等素質的培養。通過實踐技能競賽,使學生能夠自主的將所學的理論知識付諸于實踐,更好的培養和提升了實際操作水平。此外,學生在參與競賽的同時,對于相關的專業知識的了解也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如在對乳制品進行檢測的實驗操作分析中,參賽學生不但對目前的檢測技術進行的介紹,還結合實際狀況對于技術的改進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這些都表明,實驗技能競賽在對開拓學生的科研思路,培養創新能力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實驗技能大賽以實驗內容和實驗教學方法為主要方式,試圖以實驗大賽為標尺,設計教學過程,通過大賽的內容賦予實驗教學新的內涵,即由單純的基本技能訓練實驗發展為應用技能和綜合技能訓練實驗[3]。盡管此次實驗技能競賽反映出學生在實踐操作能力方面的一些不足,但學生能從失敗總汲取經驗,增長了知識,同樣感到滿足,而更重要的是,通過競賽,使學生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創新的思維還要和扎實的理論知識、正確的科學態度、規范化的實驗技能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4]。
參考文獻
[1]傅華. 預防醫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2]龍斌,讓蔚清,袁國保,等. 新時期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09(17):148-149.
[3]顏戊利,毋福海.衛生化學實驗技能競賽的組織與實施[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6):20-21.
[4]楊瑾,季宜敬,崔銳博. 實驗技能大賽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新途徑[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