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芝育
【摘要】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的傳染病。多發生在5歲以下的嬰幼兒,全年均可發病,以3-11月最多見;主要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起皰疹。因近年來該病出現爆發流行,個別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并發癥,甚至導致死亡。我國已于2008年5月2日將其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由于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復雜,目前還沒有預防手足口病的疫苗,所以筆者認為加強普及預防手足口病的常識非常重要。即可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減少并發癥,避免爆發流行。目的就是要達到人人像預防流行感冒一樣去預防手足口病。
【關鍵詞】手足口病、預防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431-01
1.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接觸傳播等,因為人們對該病普遍易感,況且全年均可發病。傳染源主要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著。
2.病因:有20多種腸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見的是柯薩奇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埃可病毒;以上腸道病毒主要經消化道和呼吸道飛沫(帶菌者打噴嚏)傳播,也可經接觸病人皮膚皰疹液而感染。以發病一周內傳染性最強。感染部位包括口腔在內的整個消化道。該病毒通過被污染的食物、飲料、水果等經口進入體內消化道并在腸道增值,患者的糞便在數周內仍具有傳染性。
3.臨床表現:發病初期,患兒主要表現為低熱,精神差,流口水,不愿吃東西等。當病后一至兩天患兒口腔頰部可出現紅色皰疹,皰疹破潰后可形成潰瘍;因潰瘍疼痛而影響患兒吃奶、吃飯、致使患兒哭鬧不安。這時患兒到醫院檢查發現口腔黏膜已出現較多的散在米粒大小的皰疹,手掌和腳掌部也出現米粒大小的紅色斑丘疹、皰疹、并且皰內有少許的液體,臀部偶可受累。需要注意的是三歲以下的個別患兒還可引起腦膜炎、腦炎、心肌炎、遲緩性麻痹、肺水腫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導致死亡。所以對該病患兒要跟蹤監測觀察心、腦、肺的功能變化,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4.治療:如果得了手足口病,并且無并發癥,治療原則主要是對癥治療。對于輕型患者和在家隔離的患兒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如利巴韋林顆粒、阿昔洛韋片及清熱解毒的中成藥雙黃連,以及維生素B2和維生素C等。口腔潰瘍的患兒在進食前后先用生理鹽水漱口,口腔潰瘍局部可用蒙托石混懸液搖勻后在三餐前后涂于患處,以減輕進食時的疼痛,并能促進上皮組織修復和再生,食物以流質無刺激性偏涼的為宜。經過上述治療該病多在一周內痊愈,愈后良好,不留后遺癥。對于拒食、精神差、高熱、皰疹多的患兒給予住院治療,如加強支持療法,預防感染等綜合治療。還要密切觀察心、腦、肺等重要臟器的功能改變,并根據病情變化隨時對癥處理。
5.預防:
①首先是要做到飯前便后要洗手(包括吃任何東西前及觸摸任何東西后),吃的食品要保證衛生,并做好個人衛生及環境衛生,把好病從口入關,不能喝生水,水果都要削皮后再吃。
②平時就要做到保持家庭環境衛生,消滅蒼蠅、蟑螂、老鼠,居室要通風換氣,勤洗衣被,勤剪指甲。
③在該病流行期間,家長盡量不要帶孩子到公共場所玩耍,以減少被感染的機會。家長還應做到在該病流行期間,每天晨檢孩子的手心、腳心和口腔。
④托幼機構,在該病流行期間要做到兒童入園晨檢,以便及時發現患病兒童,及時采取隔離措施,達到盡早治療。并且每天要對餐具、個人衛生用具、玩具等清洗后再消毒;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進行擦拭消毒。
⑤一旦發現感染了手足口病的患兒,即將其隔離,輕癥患兒可在家中對癥處理,直到無發熱、皮疹消退和皰疹結痂為止。一般需要隔離2周,患兒用過的物品及排泄物要徹底消毒。
⑥醫院也應設立專門的診室,以加強預防交叉感染,并及時填報傳染病卡上報防疫部門。
總之,因感染手足口病后,只能獲得該型別病毒的免疫力,對其他型別病毒在感染無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還可能因感染其他型別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加之目前還沒有預防手足口病的疫苗,所以筆者淺談一下自己對該病的重新認識,同時認為加強預防手足口病常識的宣傳普及現實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