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德翠 熊傳銀 畢愛芬 胡漢斌
作者簡介:裴德翠(1972- ),湖北荊州,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抗感染研究及臨床檢驗工作。【摘要】 目的 分析我院近4年來臨床標本分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耐藥情況,了解我院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性變遷。方法 采用梅里埃ATB細菌鑒定分析儀對分離菌株進行分析。WHONET 5.4軟件及SPSS 16.0軟件分析數據。結果 2010年~2013年總共檢出病原菌5048株,其中SAU 387株,呈明顯減少趨勢(p<0.001),而MRSA 219株,呈明顯上升趨勢。SAU主要分離于膿液、痰及血液標本,在痰標本中分離率呈明顯下降趨勢(p<0.001)。SAU對青霉素耐藥率4年均高于80%,且呈明顯上升趨勢(p<0.05);對紅霉素、慶大霉素、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利福平耐藥率也呈明顯上升趨勢(p≤0.001);4年來沒有出現對多肽類抗菌藥物耐受的SAU菌株。 結論 本院SAU的臨床分離率有下降趨勢,但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分離率逐年上升,對一些常用抗菌藥物耐藥率不斷升高。臨床應根據藥敏結果合理選用抗菌藥物,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
【關鍵詞】 金黃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性;抗菌藥物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436-02
基金項目:廣東省中醫藥局項目(編號:20121029)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SAU)是醫院感染常見的病原體之一,常導致血液,下呼吸道,皮膚及軟組織感染[1]。由于臨床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在醫院內,耐甲氧西林和其它抗生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廣泛流行,對萬古霉素不敏感的菌株也有所增加,給臨床治療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加強對SAU耐藥性監測,及時了解我院SAU耐藥情況及MRSA發展趨勢,對有效控制其流行及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菌株來源 2010-2013年本院細菌室從臨床標本中共分離5048株病原菌,其中SAU 387株。
1.2 儀器與試劑 ATB細菌鑒定及藥敏分析儀,配套的細菌鑒定和藥敏卡及相關的試劑均購自梅里埃公司。
1.3 細菌鑒定及藥敏 細菌培養及鑒定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RSA檢測,判斷標準及結果解釋參照CLSI 2012年標準。
1.4 統計分析 應用WHONET5.4軟件進行藥敏結果數據分析,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SAU在主要臨床標本中分布情況及變化趨勢 本院SAU主要來源于膿液及痰液,其中痰液中SAU檢出率呈明顯下降趨勢,而膿液及血液中分離率有所上升(表1)。
表1 2010~2013年主要臨床標本中SAU分布及變化趨勢(株,%)
標本 2010 2011 2012 2013 χ2值 P值痰 39(58.2) 41(33.9) 39(30.2) 19(27.1) 18.884 <0.001膿液 19(28.4) 50(41.3) 54(41.9) 33(47.1) 5.516 0.138血液 3(4.5) 11(9.1) 13(10.1) 11(15.7) 4.988 0.173尿液 1(1.5) 8(6.6) 8(6.2) 3(4.3) 2.784 0.426其他 5(7.5) 11(9.1) 15(11.6) 4(5.7) 2.754 0.431合計 67(100) 121(100) 129(100) 70(100) - -2.2 SAU和MRSA檢出情況 2010~2013年臨床共分離病原菌5 048株,其中SAU 387株,MRSA 219株。SAU分離率呈明顯下降趨勢,而MRSA的分離率則呈明顯上升趨勢(表2)。
表2 2010~2013年SAU與MRSA分離率變化趨勢(株,%)
細菌 2010 2011 2012 2013 合計 χ2值 P值SAU﹡ 67(11.3) 121(10.4) 129(8.2) 70(4.1) 387(7.7) 55.817 <0.001MRSA﹟ 27(40.3) 54(44.6) 87(67.4) 51(72.9) 219(45.9) 28.011 <0.001細菌總數 591 1162 1573 1722 5048 - -﹡SAU列括號內數據為其占細菌總數的百分比;﹟MRSA列括號內數據為MRSA占SAU的百分比。
2.3 SAU對抗生素的耐藥率(株,%)本院分離SAU對青霉素、慶大霉素、苯唑西林及四環素等耐藥率較高,其中青霉素耐藥率4年均高于80%,且呈明顯上升趨勢;對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利福平耐藥率也呈明顯上升趨勢,4年來沒有出現對多肽類抗菌藥物耐受的SAU菌株(表3)。
表3 2010~2013年臨床分離的SAU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株,%)
抗菌藥物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χ2值 P值青霉素 57(85.1) 101(83.5) 113(87.6) 68(92.3) 8.159 0.043復方新諾明 5(7.5) 12(9.9) 15(11.6) 9(12.9) 1.276 0.735慶大霉素 30(44.8) 67(55.4) 88(68.2) 58(82.9) 25.846 <0.001紅霉素 37(55.2) 74(61.2) 95(73.6) 65(92.9) 29.716 <0.001克林霉素 21(31.3) 43(35.5) 49(38.0) 31(44.3) 2.665 0.446四環素 27(40.3) 46(38.0) 52(40.3) 34(51.4) 3.558 0.313米諾環素 9(13.4) 16(13.2) 25(19.4) 17(24.3) 4.881 0.181萬古霉素 0(0.00) 0(0.00) 0(0.00) 0(0.00) - -替考拉寧 0(0.00) 0(0.00) 1(0.78) 0(0.00) - -諾氟沙星 22(32.8) 41(33.9) 65(50.4) 44(62.9) 20.578 <0.001左氧氟沙星 23(34.3) 38(31.4) 61(47.3) 42(60.0) 17.919 <0.001利福平 19(28.4) 33(27.3) 45(34.9) 39(55.7) 17.642 =0.001夫西地酸 1(1.49) 5(4.13) 7(5.43) 3(4.29) - -呋喃妥因 0(0.00) 0(0.00) 1(0.78) 1(1.43) - -喹奴普汀
/達福普汀 0(0.00) 0(0.00) 2(1.55) 1(1.43) - -苯唑西林 27(40.3) 54(44.6) 87(67.4) 51(72.9) 28.011 <0.0013 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我院SAU主要分離于痰、膿液及血液標本,說明本院金黃色葡萄球菌主要引起呼吸道、傷口及血流感染。痰液中SAU檢出率從2010年58.2%下降到2013年27.1%,呈明顯下降趨勢,膿液及血液中分離率有所上升,可能與我院近幾年臨床重視高質量標本采集有關。
我院近幾年SAU分離率呈下降趨勢,由2010年的11.3%下降到2013年的4.1%,呈明顯下降趨勢, 這與以往報道[2]有所區別,但MRSA的分離率則由2010年的40.3%上升到2013年的72.9%,呈明顯上升趨勢,出現該現象的原因可能與近年我院院感科成立后非常重視醫護人員物理屏障的使用及手衛生有關,但是MRSA分離率呈上升趨勢,提示可能隨著抗生素的常規使用,社區獲得的MRSA菌株不斷增多,該菌引起的感染日趨嚴峻。MRSA對β-內酰胺類、大環內酯類、喹諾酮類等多種抗生素的耐藥率顯著高于非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由于其可攜帶多種耐藥基因,常顯示多重耐藥和交叉耐藥[3],給臨床治療帶來了很大困難。加強MRSA傳播的監測,抗菌藥物使用的管理及人群自身免疫力的增強對預防MRSA感染具有重大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16種抗菌藥物中,SAU對青霉素的耐藥率4年來一直居80%以上,且青霉素對β-內酰胺酶有誘導作用[4],目前臨床很少用青霉素治療SAU引起的感染。本院分離菌株對紅霉素、慶大霉素、四環素、利福平及喹諾酮類抗生素耐藥率較高,可能與這些藥物臨床大量應用有關,因此在治療時盡量少選。隨著MRSA菌株產生的逐漸增多,對于該類菌株引起的嚴重感染,萬古霉素、替考拉寧及利奈唑胺是最有效的抗菌藥物,但隨著萬古霉素中介及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出現,加強耐萬古霉素的的監測及用藥的管理刻不容緩,臨床不應將萬古霉素作為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首選藥。
總而言之,隨著抗菌藥物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形式日益嚴峻,及時準確地掌握細菌耐藥性變化,對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提示具有更高活性新藥的開發也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 Lindsay J.A. Evolu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MRSA during outbreaks[J]. Infection,Genetics and Evolution,2014,548-553.
[2]劉周,楊凱,姚杰,等.金黃色葡萄球菌臨床流行趨勢及耐藥性分析[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3,48(4):409-412.
[3]賀文強,陳宏斌,趙春江,等. 2010-2011年中國10個主要城市金黃色葡萄球菌分子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13,33(4):247-251.
[4] 羅湘蓉,王和. 青霉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性及β-內酰胺酶活性的影響[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3):31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