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鳳霞
【摘要】著痹又名濕痹,是由于人體正氣不足,感受濕邪,侵襲肌膚、筋骨、關節,導致氣血痹阻而引起的以肢體關節酸痛、重著、腫脹、屈伸不利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病癥。治療著痹須從脾胃著手。脾胃具有運化功能,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運化水液也可稱作運化水濕,是指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不散作用,運化水液功能不足,則導致水液停滯而產生濕、痰、飲等病理產物,運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停滯而避免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產生。砂仁辛散溫通,氣味芳香,善于化濕行氣,入脾胃而善于理脾胃氣滯,為醒脾和胃之良藥,砂仁具有治療風寒濕痹、溫經止痛之功效。為臨床上治療著痹難得的良藥。
【關鍵詞】砂仁;著痹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474-01
砂仁是中國四大南藥之一,歷來被視為醫林珍品,在中醫藥中享有盛譽。別名:春砂仁,是中醫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藥材。目前藥用的砂仁主要有三種:一種是主要產于中國廣東省的春砂,一種是中國海南的殼砂,還有一種叫縮砂密,主產于東南亞國家。砂仁性味辛、溫,歸脾胃經,具有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止瀉,安胎等功效。
著痹又名濕痹,是由于人體正氣不足,感受濕邪,侵襲肌膚、筋骨、關節,導致氣血痹阻而引起的以肢體關節酸痛、重著、腫脹、屈伸不利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病癥。《黃帝內經》提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盛者為行痹,寒氣盛者為痛痹,濕氣盛者為著痹,”臨床上著痹患者多納呆、口中粘膩、四肢困重、大便粘膩不爽、頭重如裹、舌淡苔白厚,脈滑,表現出一派濕象。祛除濕邪為治療的關鍵。
治療著痹多用苦寒燥濕藥, 苦寒燥濕藥多傷及脾胃, 脾胃具有運化功能,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運化水液也可稱作運化水濕,是指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不散作用,運化水液功能不足,則導致水液停滯而產生濕、痰、飲等病理產物,運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停滯而避免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產生?!端貑?至真要大論》[1]提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胃傷,則運化水液功能不足,產生濕邪,使治療相矛盾,加之濕性粘滯,膠著難解,終致著痹纏綿難愈,病人痛苦不堪。故治療著痹還須從脾胃著手。
《金匱要略》提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合之”。而砂仁辛散溫通,氣味芳香,善于化濕行氣,入脾胃而善于理脾胃氣滯,為醒脾和胃之良藥, 主要生長在南方炎熱潮濕的環境中,天然具備了抵御濕邪的能力。唐代甄權的《藥性論》謂:“化濕開胃,理氣止痛”,這是砂仁功效的最早記載[2];《本草經疏》記載了有關的中醫施治機理:“善治風寒濕之邪,多由脾胃而入,脾主肌肉,為邪所侵,則腠理閉密,而寒熱諸痹所從來矣,辛溫走散開發,故能使風寒濕之邪從腠理而出”, 故砂仁具有治療風寒濕痹、溫經止痛之功效。在祛除濕邪的同時,又健理脾胃,使脾胃充分發揮運化水液的功能,配伍萆薢等祛濕藥,從而達到濕邪有所出且濕邪無所生的最佳境界。同時,治療著痹時,在大量苦寒燥濕藥中加入砂仁,既可以減輕或消除苦寒燥濕藥物的副作用,又可以提高治濕之功效,為臨床上治療著痹難得的良藥。
小結:著痹又名濕痹,脾胃具有運化功能,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運化水液也可稱作運化水濕,是指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不散作用,運化水液功能不足,則導致水液停滯而產生濕、痰、飲等病理產物,運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停滯而避免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產生。治療著痹還須從脾胃著手。砂仁辛散溫通,氣味芳香,善于化濕行氣,入脾胃而善于理脾胃氣滯,為醒脾和胃之良藥, 在祛除濕邪的同時,又健理脾胃,使脾胃充分發揮運化水液的功能,配伍萆薢等祛濕藥,從而達到濕邪有所出且濕邪無所生的最佳境界。同時,治療著痹時,在大量苦寒燥濕藥中加入砂仁,既可以減輕或消除苦寒燥濕藥物的副作用,又可以提高治濕之功效,為臨床上治療著痹難得的良藥。
參考文獻
[1] 王洪圖.內經選讀[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
[2] 甄權.藥性論[M].尚志鈞.校.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