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梅 劉芙蓉
作者簡介:李詠梅(1969-),女,北京人,大專,護師,首都醫科大學石景山教學醫院兼職班主任。通訊作者簡介:劉芙蓉(1971-1),女,山東章丘人,漢族,畢業于山東醫科大學,主治醫師,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學碩士,現工作于廣首都醫科大學石景山教學醫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摘要】 醫學生心理障礙問題日益增多,針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深度輔導,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使他們還原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學生管理工作者的責任。本文介紹一個典型案例進行深度輔導的過程,對工作進行反思總結,以期為各位同道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醫學生心理障礙 深度輔導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522-0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日益發達,社會意識形態趨向多樣化,人們的思想活動呈現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的特點。我院自2008年開始承擔首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定向班的教學任務以來,學生多為90年代的獨生子女大學生,成長在這個日益變化的世界,他們的思想狀態越來越難以把握。而且隨著亞健康狀態的增多,有個別學生出現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有的甚至影響到他人。現將我們在日常學生管理中對存在心理障礙的一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情況進行介紹和反思,以資借鑒。
1情況簡介
1.1 表現及影響
某學生2012年9月到我院開始臨床課程的學習,每天大量使用滴露消毒液,甚至將滴露兌在洗發水、沐浴露中使用,宿舍、教室的空氣中都是滴露的味道,嚴重影響全班學生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部分同學反映強烈。并且該學生學習成績一般,經常遲到、偶爾曠課,不愿與同學交往,長期戴口罩,因為頻繁使用滴露消毒液,致使他的面部、頸部、雙手等部位過敏脫皮,已經嚴重影響他自己的正常生活。
1.2 查找原因
首先班主任與班委進行溝通,側面了解該學生在學校期間的表現;與學生個別談話,學生表現的內向不愛講話,具體使用滴露的原因自己不講讓與家長聯系。與學生母親溝通了解情況:大一學習解剖課的時候首次接觸尸體,過分擔心感染病毒,是一直困擾他的“心結”,遂使用滴露進行自我保護,而且越來越嚴重。
1.3 解決問題
針對原因多次與學生談話,逐步了解他的困惑,聯系檢驗科微生物室的老師,老師帶他參觀實驗室,耐心的一起與他探討相關知識,加之老師與家長進行勸解,說明使用滴露的危害性等,最終說服學生放棄使用滴露消毒液。但是隨后又改為大量使用消毒濕紙巾,并且繼續戴口罩,“心結”仍然困惑著他,為了盡早幫助學生擺脫內心所承受的壓抑,聯系首都醫科大學心理教研室的老師定期做專業心理輔導。學生反饋很喜歡跟老師聊天,愿意繼續做心理治療。
在做好學校老師疏導的同時,還取得了家長的配合,進一步了解家庭情況,因學生父親常年在國外工作,母親對他比較嬌慣,順從,對他母親偶爾發脾氣,學生母親考慮可能孩子內心壓抑也就默默忍受。老師隨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情況,掌握學生點滴的改善與變化,與家長共同作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
2工作體會:
2.1 開展心理深度輔導需要遵循“辯證施治,因人施治”的原則
當代大學生最主要的心理問題可以歸結為幾類:一是學業問題,二是人際交往問題,三是個性問題,四是失戀問題[1]。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找準病因很關鍵,必須辨證施治,因人施治。本案例中學生表現突出而且影響班級其他學生及環境的問題是大量使用滴露,對自己造成了損傷,對班級造成影響,大家難以忍受刺鼻的氣味,不時發生沖突,問題學生被孤立。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問題?經過班主任的深入細致的談心,向家長、周圍同學了解情況,找到問題的癥結,然后又針對性的進行深度輔導,效果非常明顯,第二學期學生就停止使用滴露了,這是很大的進步,對學生自己來說損害性減少了,對班級來說,同學們不用再在刺鼻的氣味下學習了,使大家對問題學生的接納度提高了,這樣有利于學生融入集體,對開展后續的輔導非常有幫助。
2.2發揮家長的作用是深度心理輔導的重要環節
家庭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養方式在子女的認知發展、性格形成、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2]。溺愛型(Permissive)的教養方式,又稱寬容型,屬于低要求高回應。即對子女有求必應,而在成就或學業上則采用取寬容的態度。與此對應的子女在心境上是積極的有益的,但在控制沖動性、社會責任和自信上不成熟。
本案例學生家庭狀況特殊,母親對其溺愛,班主任在與家長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取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共同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而且在語言和行動上保持一致,絕不遷就孩子的不良習慣,這也是能很快取得進展的原因之一。老師作為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家長作為老師開展工作的助手,老師與家長聯動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環節。
2.3 利用專業人士和技能解決根本問題是深度心理輔導的關鍵
研究表明,有近一半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可能與新環境適應不良、學生學習、就業壓力大及個人成長經歷有關[3]。本案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對某些事物的過分擔心,導致了防護過度的現象。針對他的擔心,請相關微生物、疾控等方面專業人員進行解釋,是解除學生顧慮的根本。而學生表現出的心理問題,更是需要專業心理咨詢師進行疏導。所以,我們積極與多方面聯系,多渠道開展心理輔導,共同解決學生的問題,尤其發揮專業人員的知識和技能,從而較快、較好的解決了學生的關鍵問題。
2.4 心理障礙的輔導是長期的任務,需要學生管理人員付出真誠與心血
本案例學生在解決了突出問題后,暴露出了自我認知等其他方面的問題,表現為經常遲到、早退、對某些問題認識偏執等。目前針對該學生的家庭、醫院、學校共同的深度輔導仍在進行中,尤其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詢正在老師、家長的共同督促下進行。解決這個學生的后續的心理問題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我們在針對本案例學生的深度輔導過程中的體會是:在對學生進行深度輔導的過程中,需要掌握與大學生交流的基本策略,要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要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講究方法,疏導、勸說等方法綜合應用;家長、老師聯動;利用專業人士與技能等。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面臨的壓力和不良應激日益增多,進行適當的輔導、咨詢,大多數心理問題可以得到調節解決,使學生達到心理健康。醫學院校大學生作為醫療系統的儲備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對醫療衛生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現代化的醫療隊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對醫學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維護就尤為重要。作為教學醫院的學生管理人員,如何深度輔導學生克服種種心理壓力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身心健康,以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的發生,關注學生心理問題,保障學生心理健康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王偉.淺談如何做好大學生心理輔導[J].中國科技信息,2012,(13):184
[2]張延港.提升高校輔導員深度輔導能力的實踐與思考[J].科教文匯,2012,1:10-11
[3]孟憲偉,李楊等.醫學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