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軍偉
【摘要】 目的: 研究進行顱腦的外傷術后出現顱內感染的可能的危險因素的分析,旨在提供一些治療供臨床參考。方法: 選取來我院就醫的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間的出現顱內感染的患者40人,作為觀測組,且同時選取40位同時期但沒有出現感染的患者40位,來作為對照組,依據各種參數進行統計,進行回歸性的分析。結果: 統計結果表明,為該手術可能出現感染的危險因素有:手術時間、術后白蛋白、進行腦室外的引流、腦脊液漏、血糖水平、術后的激素水平、術前的GCS評分、手術的次數、后顱窩手術是危險因素,有統計學差異(P<0.05)。做線性回歸方程提示,腦外室的引流、腦脊液漏、血糖、后顱窩手術及手術時間這些指標可能為進行手術后發生感染的獨立的危險因素,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手術時間、腦室外的引流、血糖水平、后顱窩手及腦脊液漏等因素是術后顱內出現感染的可能的獨立的危險因素,對手術過程中出現以上的情況的患者需要密切關注,防止感染的出現。
【關鍵詞】 顱內感染;顱腦外傷;獨立的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651.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545-01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的多元化,出現顱內外傷的情況也越來越多,而進行手術后,嚴重并發癥是顱內的感染,出現感染后發生殘疾和死亡的概率比較高,會增加患者的醫療的花費,對手術后的效果和轉歸有很大的影響,且對患者自身及家庭帶來很大的創傷,甚至直接影響醫患關系,出現糾紛[1]。在這種情況下,探討出現感染的原因,以及及時的采取一定的措施顯得十分重要。本研究主要從就醫的患者出現感染及未出現感染的治療上有何不同進行觀察和分析,旨在初步探究出現感染的可能的危險因素,為臨床減少或者防止出現顱內感染的概率提供一定的依據[2]。研究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從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間的來我們醫院就醫且出現顱內感染的患者40人,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為觀測組。40人中男患者23人,女患者17人,年齡在十九歲到七十七歲之間,他們的平均年齡是45歲,與其同時,選取進行手術但沒有發生感染的患者40人,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4人,女性患者16人,年齡在二十到八十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5歲。兩組按照各自的年齡和性別還有相關的臨床表征進行配對的統計方法。這80位患者經過臨床的相關儀器的檢查,都被診定為有顱內的損傷(開放或閉合性)。被確定為發生顱內感染的標準如下,出現一個或多個的都確診為感染:第一是使用腦脊液來培養細菌出現兩次以上的細菌產生并且為同一的細菌;第二是體溫持續的升高,并且有腦膜刺激癥(頸強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的情況出現;第三是對腦脊液進行檢查,看其是否出現渾濁,糖定量、包細胞數、蛋白定量是否超出范圍。選取符合以上標準的患者40人。
1.2 方法
制定相關的表格,讓專門的人負責搜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等和需要的相關數據如:手術時間、術后白蛋白、進行腦室外的引流、腦脊液漏、血糖水平、術后的激素水平、術前的GCS評分、手術的次數、后顱窩手術血糖、術后白蛋白等。對相關資料進行記錄。
1.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6.9軟件對各項數據進行統計,兩樣本采用t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對有差異的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P<0.05的為有統計學的意義。
2 結 果
采用單因素分析,分析以上采集到的數據:年齡、性別、手術時間、術后白蛋白、進行腦室外的引流、腦脊液漏、血糖水平、術后的激素水平、術前的GCS評分、手術的次數、后顱窩手術等。將各個因素進行檢驗,結果見下表。表1 患者一般資料數據分析
分組 數量 女性 所占比例(%) 男性 所占比例(%) ≤50歲 所占比例(%) >50歲 所占比例(%)對照組 40 16 40.0 24 60.0 14 35.0 26 65.0觀測組 40 17 42.5 23 57.5 15 37.5 25 62.5表2 手術相關數據分析
分組 手術時間≥4h 所占比率(%) 手術時間<4h 所占比率(%) 腦室外引流≥2d 所占比率(%) 腦室外引流<2d 所占比率(%) 腦脊液漏 所占百分比(%)對照組 21 52.5 19 47.5 12 30.0 28 70.0 3 7.5觀測組 30 75.0 10 25.0 29 72.5 11 27.5 16 40.0表3 患者體征相關參數分析
分組 血糖≥11.1
(mmol/L) 血糖<
11.1(mmol/L) GCS評分
≥8分 所占比率
(%) GCS評分
<8分 所占比率
(%) 術后白蛋
白≥35g/L 所占比率
(%) 術后白蛋
白≥35g/L 所占比率
(%)對照組 11 29 37 92.5 3 7.5 36 90.0 4 10.0觀測組 32 18 26 65.0 14 35.0 20 50.0 20 50.0表4 患者手術次數及術后治療分析
分組 手術次數
≥2次 手術次數
1次 術后使用
激素 所占比率
(%) 術后使用
激素 所占比率
(%) 術后使用
抗生素 所占比例
(%) 術后未使
用抗生素 所占比例
(%) 后顱窩
手術 所占比率
(%) 后顱窩
手術 所占比率
(%)對照組 4 36 32 80.0 8 20.0 16 40.0 24 60.0 10 25.0 30 75.0觀測組 30 10 17 42.5 13 57.5 32 80 8 20.0 20 50.0 20 50.0將腦室外引流手術時間、腦脊液漏、術后白蛋白、術前評分、血糖水平、手術次數、術后激素、后顱窩手術等這幾個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的變量的指標進行回歸性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時間、腦外引流、血糖、后顱窩手術、腦脊液漏這五個指標具有獨立的危險因素。
表5 資料的回歸方程
因素 X2 P手術時間 6.43 0.007腦外引流 8.99 0.001血糖 5.67 0.023后顱窩手術 9.67 0.002腦脊液漏 6.01 0.012通過統計我們發現,手術時間、術后白蛋白、進行腦室外的引流、腦脊液漏、血糖水平、術后的激素水平、術前的GCS評分、手術的次數、后顱窩手術是危險因素,有統計學差異(P<0.05)。做線性回歸方程提示,腦外室的引流、腦脊液漏、血糖、后顱窩手術及手術時間這些指標可能為進行手術后發生感染的獨立的危險因素,有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臨床上進行顱腦外傷的手術后,發生顱內感染的原因可能是感染性的,也可能是非感染性的,比如說免疫系統的紊亂或者炎癥。我們知道,顱內感染的發生原因有很多。而開顱手術患者因為血腦屏障被破壞,可能導致各種病菌進入到顱腦內部,發生感染,所以發生感染的概率很高[3]。在手術過程中如果手術時間過長,且在手術過程中有大量出血的患者,會導致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從而導致感染的發生[4]。如果在手術后選擇留置引流管,會增多細菌逆行感染,導致感染的機會增加。如果患者選擇了后顱窩的手術,則發生感染的概率會增加,因為后顱窩的形態結構比較特殊,會比較容易發生顱窩感染,而這也是發生顱內感染的重要的誘發因素。如果患者有腦脊液漏的情況,則可能同時伴有頭皮下部的積水,兩者的積液容易形成適合細菌生長的培養基,從而使細菌大量的繁殖,導致顱內感染的發生。而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常常伴有其他的綜合征,這時候患者的免疫力持續低下,無法抵御外來細菌的攻擊,出現全身性的電解質紊亂的情況,甚至有低蛋白血癥的發生,是感染迅速的發生,導致嚴重的結果[5]。根據相關的文獻,發生顱腦外傷術后感染的概率為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五十,發生感染的時間常常在手術后三到七天[6~8]。
本研究結果經過統計結果表明,為該手術可能出現感染的危險因素有:手術時間、術后白蛋白、進行腦室外的引流、腦脊液漏、血糖水平、術后的激素水平、術前的GCS評分、手術的次數、后顱窩手術是危險因素,有統計學差異(P<0.05)。做線性回歸方程提示,腦外室的引流、腦脊液漏、血糖、后顱窩手術及手術時間這些指標可能為進行手術后發生感染的獨立的危險因素,有統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與其他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從結果充分證明了空腹的血糖比較高,這也許是可能發生顱內感染的一個重要的因素,通過觀測發現,手術后如果患者的血糖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他們的機體抵抗力普遍比較低,這也可能是血糖高會是一個獨立因素的一個原因。因此針對以上的危險因素,只有通過預防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顱內感染的發生。在這種情況下,首先得讓患者明白自身的情況,改變患者的飲食作息習慣,比如喜歡肥甘厚膩的患者應讓其保持飲食清淡,保證血糖的穩定,防止過高影響治療的效果。其次讓患者多增加體育鍛煉,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及對外界的抵抗力。除了患者需要改變自身習慣之外,醫生也需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技術,從結果可知手術時間也是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手術時間超過四個小時的患者比短時間的患者出現感染的機會大大增強,說明醫生應該盡量縮短手術的時間,減少顱腦在空氣中暴露的時間,減少病菌的進入。在手術過程中應該注意防止腦脊液漏的發生,防止其成為病菌發展的溫床,如果沒有必要就不要留置引流管,如果必須留置則應該及時的更換引流管,且應該減小引流管的放置的時間,并在操作的過程中注意要無菌的操作,放置因為醫護人員的不當操作導致患者的感染。如果發現了感染應該及時的拔出引流管,防止細菌通過引流管交叉感染。
綜上所述,患者在是手術期需要加強自身的防護意識,主動積極的控制血糖,且主動監測血糖,如果發現了又顱內感染的現象,應該立即采取正確的治療方案,確保患者的身體健康。手術時間、腦室外的引流、血糖水平、后顱窩手及腦脊液漏等因素是術后顱內出現感染的可能的獨立的危險因素,對手術過程中出現以上的情況的患者需要密切關注,防止感染的出現。
參考文獻
[1] 張清群.顱腦外傷術后顱內感染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醫學下旬刊,2013,10(12):86-88.
[2] 吳先華,汪勇軍.血清降鈣素原在開顱手術后顱內感染診斷及預后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4,26(2):178-180.
[3] 胡均濤,呂艷霞,王輝等.70例開顱術后顱內感染患者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7):136-137,146
[4] 馮玉梅,申志才.全身及鞘內注射抗生素治療開顱術后顱內感染臨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21):1731,1733.
[5] 武霄峰,侯林.顱腦外傷術后顱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干預對策[J].中國醫藥導刊 ,2013,(9):1549-1550.DOI:10.3969/j.issn.1009-0959.
[6] 隗世波,劉青云,周游等.神經外科患者顱內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4):847-849.
[7] 王定坤,金心,張新文等.重度顱腦外傷患者醫院感染的臨床特點觀察[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3):679-681
[8]武霄峰,侯林.顱腦外傷術后顱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干預對策[J].中國醫藥導刊 ,2013,(9):1549-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