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 陳潔
【摘要】目的 探討產科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的診斷及治療 。方法對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5例產后出血并發DIC病例進行回顧分析。結果 15例產后出血并發DIC患者成功搶救13例,2例搶救后因并發 臟器功能衰竭死亡。結論 積極治療產后出血,早期診斷、早治療,去除病因,果斷切除子宮,積極補充凝血因子,慎重使用肝素是搶救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產后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搶救體會
【中圖分類號】R726.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568-02
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是由疾病引發的血管內凝血的病理過程,促發因素很多,其中產科并發癥引起者尤為常見,產科DIC常發病急驟,病勢兇險,母嬰死亡率相當高,已躍居孕產婦死亡之首[1]。但及時診治,去除病因可獲痊愈。如何做到早期診斷,把握時機,正確治療是搶救DIC的關鍵。現對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5例DIC患者的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5例產科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病患,全部符合相關診療標準。年齡21~43歲,平均為29.6歲;初產婦有11例,經產婦有4例;孕周28周~37周,平均為34.5周。
1.2發病誘因15例發病者為 :重度妊高征、子癇4例,胎盤早剝2例,子宮破裂2例,軟產道裂傷2例,胎盤殘留3例,宮縮乏力1例,死胎1例。
1.3臨床表現 患者除原發疾病所特有的癥狀外,出現不同程度 的出血、循環障礙,患者以陰道出血為主,血液稀薄鮮紅,傷口針眼 出血,肉眼血尿,消化出血,出血不凝,呼吸困難,紫紺,休克,伴 有多功能器官受損。出血量在800~6 000 ml,平均出血量2 500 ml, 并發電解質紊亂和低蛋白血癥等。
1.3 實驗室檢查 當病人發生產后出血時,常規取血實驗室檢查結果為血小板下降,纖維蛋白原下降,凝血酶原時間延長,三P試驗陽性等,這些病例均符合DIC診斷標準 [2] 。
2治療 在搶救過程中積極去除病因,給予抗休克、成分輸血、輸液治療,糾正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注重凝血因子的補充,慎重使用肝素。15例中行全子宮切除6例,次全子宮切除4例,殘余宮頸切除3例,軟產道裂傷縫合術1例,刮宮術1例。
3 結 果15例DIC患者成功搶救13例,成功率86.7%,死亡2例。
4討論
4.1早期診斷重視DIC的臨床特點,早期診斷是提高治愈率的前提。臨床上易誘發DIC的疾病有羊水栓塞、胎盤早剝、重度妊高征、死胎、過期流產、重癥感染等,在有誘因的情況下發生大出血、血不凝、休克等臨床表現時應想到本病的可能,結合實驗室檢查即可做出診斷。存在誘因的病人很少的出血即致DIC。
4.2 積極去除病因, 只有積極去除病因,才能有效阻斷DIC的發生和發展對于未分娩者盡快行剖宮產或陰道助產而結束妊娠;分娩過程中及分娩后注意宮縮情況,對存在宮縮乏力傾向及宮縮乏力者產后及時應用縮宮素、麥角新堿等加強宮縮;正確處理第三產程,使胎盤完整娩出,胎盤殘留者應及時清宮以免影響宮縮導致產后出血;及時發現軟產道裂傷,準確修補止血;對于已終止妊娠而產后出血不止,且子宮為出血主要來源者,應果斷及時地行子宮切除術或殘余宮頸切除術[3] 。
4.3 補充凝血因子 產科DIC多為急性失血所致,病情發展迅速,高凝期往往不明顯而迅速進入消耗性低凝期及纖溶亢進期。由于大量血小板及血漿凝血因子被消耗或降解,因此,消耗性低凝期是補充凝血因子的最佳時機[4]??梢赃x擇新鮮全血、新鮮冰凍血漿、血小板、血沉淀、纖維蛋白原、冷沉淀含纖維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Ⅷ。因此,在血液不凝階段補充凝血因子尤其是血小板的輸注至關重要。
4.4 肝素應用要慎重。鑒于產科DIC時剖宮產為必要的措施,為了去除DIC促發來源而切除子宮,故手術前后4h之內,不應用肝素,以避免切口創面及腹腔內出血。但為避免在搶救中輸入大量新鮮血增加高凝趨勢,我們采用小劑量肝素與血同時輸入,一般400ml血加2mg肝素,并密切觀察病人凝血時間,控制于15~20min。
4.5 產科DIC的預防加強孕期產婦教育,提高產前檢查質量,做好圍產保健,建立高危孕婦檔案,及時發現DIC的誘發因素,及時治療各種產科合并癥或終止妊娠等能防止或減少產科DIC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彭登智.婦產科進展專輯.北京醫學,1988,10:50.
[2]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814.
[3]馬彥彥,劉朝暉,郝艷芬.產后出血致子宮切除18例臨床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1999,2(4):274-277.
[4]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816-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