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增立
【摘要】目的:是觀察按摩手法配合艾灸治療寒濕性痛經的臨床療效。方法:筆者在2010年到2013年期間,用按摩手法配合艾灸對于臨床50例寒濕性痛經的臨床治療,五個療程后觀察效果治愈29例,占58%,好轉20例,占40%,無效1例,占2%,總有效率98%,可見按摩手法配合艾灸對于寒濕性痛經有良好的療效,特匯報如下:
【關鍵詞】按摩手法;艾灸治療;寒濕性痛經
【中圖分類號】R271.1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569-01
1一般資料
50名患者中,均通過醫院各種檢查,沒發現器質性病變,最大年齡45歲,最小年齡18歲,平均年齡29歲,已婚21例,未婚29例。
2診斷依據
患者在經期前或行經期間,小腹及腰部疼痛或冷痛,甚至劇痛難忍遇熱則舒,經行量少,色暗有血塊,畏寒便溏,手足厥冷,惡心嘔吐,苔白膩,脈沉緊等,并隨月經周期發作。
3療程
本病一般在月經前10天左右開始治療,七天一個療程,等下一個月經期前十天左右進行第二各療程。
4治療方法
4.1手法:①患者俯臥位,掌揉背部兩側膀胱經路線五分鐘;拇指按壓腰骶兩側敏感點或痛點10分鐘;點按脾腧、腎腧、三焦腧,每穴1分鐘;搓擦關元、腎腧、八髂,以透熱為度;患者仰臥位,雙手拇指按揉腹部
脾胃經及任脈3~5遍;點按期門、建里、氣海、關元、水道,每穴1分鐘;掌揉小腹,以小腹感覺溫熱為佳;推雙下肢三到五遍;拿揉雙大腿前側三到五遍;提抖雙大腿前側三到五遍;撥揉雙小腿外側三到五遍;點按血海、三陰交、太沖,每穴1分鐘;掌搓小腹使透熱為度。
4.2艾灸:
灸腎俞、大腸俞、八髂、關元、氣海、血海、三陰交、太稀、至陰等穴,以穴位處皮膚微微發紅為度。
5治療效果
治愈:疼痛消失,癥狀解除29例,占58%;好轉:疼痛減輕,癥狀緩解20例,占40%;無效:疼痛和癥狀均無改善1例,占2%,總有效率占98%。
6討論
通過按摩手法進行舒經通絡溫中散寒,從而達到通經血,驅寒濕的作用,加上艾灸更輔助了手法通經散寒、補益氣血的功效,使治療效果事倍功半,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