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
【摘要】目的 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對斑點癥的認識。骨斑點癥(osteopoikilosis)是一種極其少見的良性疾病。它以結節狀骨質硬化為影像學表現。又稱局限性骨質增生癥、彌漫性濃縮性骨病、家族性彌漫性骨硬化癥、點狀致密骨病等。
【關鍵詞】骨斑點癥 骨質硬化 罕見
【中圖分類號】R681.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575-02
一病情摘要
病員,男,36歲,下樓梯時扭傷左踝關節入院就診。攝片檢查發現左踝關節骨質內多發點狀至密影。后給予全面檢查。結果發現骨盆、雙側股骨、雙側踝關節、雙足等處見大量大小不等類圓形、橢圓形及不規則狀的高密度斑點影,以骨盆和雙足明顯。其他部位未發現明顯的病灶。查體,左外踝軟組織略顯腫脹,余未見明顯異常。實驗室檢查,血鈣、磷正常,其他指標正常。病員述既往身體健康,無重大疾病史,無傳染病史,無家族遺傳病史。影像診斷:骨斑點癥。
二本病例攝片圖。
雙足及片包入踝關節、骨盆及片包入雙側股骨上段可見大量大小不等類圓形、橢圓形及不規則狀的高密度斑點影,病灶主要位于松質骨內。
三本病X線表現:
X線表線:腕關節,漆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踝關節諸構成骨,手掌指骨, 足趾骨等松質骨內均可見大小不等,分布不均,邊緣清楚,兩側對稱的圓形或橢圓型的致密斑點狀骨質硬化灶,無骨膜反應及骨皮質增厚。股骨頸,粗隆間,坐骨,恥骨,髂骨近骶髂關節處,骶椎骨,腰椎骶板均可見圓點狀及部分融合成斑點狀,條狀大小不等(0.2cm--1.8cm)骨質硬化灶。顱骨,肋骨,椎體骨等尚未發現病灶。
四骨斑點癥特點:
1、本病無臨床癥狀,均為體檢或檢查其它疾病時發現本病。2、本病男性多于女性,與年齡無關,文獻報道年齡從4個月~90歲均有發病。3、病灶呈彌漫性多發的密度增大的圓形、橢圓形、圓圈狀、結節狀陰影,其形態走行,部分與骨的長軸一致。4、病灶多累及長骨的兩端,密集于干骺端及骨骺,以及骨盆、手、足及不規則骨。越靠近關節病灶越密集,且密度越濃。病灶可相互融合成片而遮蓋正常骨組織。5、密度增濃的斑點狀病灶的邊緣不甚清晰銳利,越靠近中心部位密度越濃,邊緣部位密度略淡。6、病灶侵及骨的松質骨。骨膜及關節軟骨不受侵犯,故關節間隙光整清晰。
五討論:
骨斑點癥是一種極其罕見病,據統計發病率不足人群中的1/1000萬。特點為松質骨內有彌漫性圓點狀致密影。既往有文獻曾稱局限性骨質增生癥、彌漫性濃縮性骨病、家族性彌漫性骨硬化癥、點狀致密骨病等。本病的病因不明。由于少數一家有數口皆可患病,故有家族遺傳的因素。病人雙親中多有一人患病,每代均可患病。多數呈無家族史的散發病例。有學者認為,這可能與突變的基因有關。臨床可以無任何癥狀,一般均為X線檢查所發現。可見于任何年齡,男性多于女性。血鈣、血磷正常。本病最好發于管狀骨的骨骺、干骺端等松質骨內,還可見于某些扁骨和不規則骨內 。據病理觀察骨松質內有多個灰白色圓形或橢圓形致密小骨塊。骨島與骨斑點癥除病灶大小、多少不同外,其部位和影像學與組織學表現均相似,故推測兩者的發生機理相仿。但本病不侵及骨膜、關節軟骨,并且不發生炎癥、惡性變和病理骨折。文獻報道兒童病灶可隨身體的生長而漸變大。成人經隨訪未見病灶增加但形態可略有變化,故本病不能除外先天性。
六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成骨性轉移腫瘤、骨蠟淚樣病、骨減壓病、骨島相鑒別。1、成骨性轉移腫瘤首先應有原發性病灶,并轉移灶呈單發或散在多發性骨質增濃病灶,無密集對稱性。其病灶直徑均較大,直徑一般在1.0cm以上,同時伴有明顯的疼痛癥狀。與本病鑒別不難。2、骨蠟淚樣病:病變發生于長骨骨干和干骺端的骨內和骨皮質外,呈不規則條狀骨硬化,一般侵犯單側肢體。3、骨減壓病:一般與深水作業人員有關,有潛水作業史。病變好發于長管狀骨兩端,很少發生于四肢短骨,成條索狀硬化斑,并有囊狀透光區。4、骨島:骨島一般呈單個病灶,邊界清晰,不對稱發病,容易識別。
參考文獻
[1]實用放射醫學(第二版)陳熾賢主編
[2]羅興和.罕見的骨斑點癥1例[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2,18(9):932.[3]
[3]徐永德,劉士海,朱蘇元,等.骨斑點癥的X線片隨訪觀察和CT分析[J].青島醫學報,1998,344):255-256. [4]
[4]陳惠恩,葉澄.蠟流樣肢骨硬化合并局部骨斑點癥[J].罕少疾病雜志, 2004,11(1):21-23.[12]
[5]王繼云,劉權智,張強.骨紋狀增生癥伴不典型骨斑點癥1例[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2,18(6):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