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返航
【摘要】目的: 探討中醫外科辨證治療濕疹的皮損特點及診治表現。方法: 隨機選取90例濕疹患者臨床資料,并對其進行病理分型治療,進行中醫辨證論治。結果: 90例濕疹患者治愈70例,有效13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達到92.2%。結論:中醫辨證治療濕疹見效快,不良反應小,能從根本上改善患者體質,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中醫外科;濕疹;
【中圖分類號】R726.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576-01
濕疹為一種慢性復發性痰瘴性皮膚病,其發病多為多種內外因素引起急性或慢性過敏性皮膚炎性反應。濕疹其特點表現為多形性、傾濕潤、對稱分布,以水皰、紅斑、丘疹、滲出、瘙癢、糜爛及反復發作為主要特點,對人體皮膚損害嚴重[1]。中醫認為濕疹發病與風、濕、熱之邪關系密切,濕為本、熱為表,急性發作時必挾風邪,慢性發作時纏綿乃頑濕逗留,致使風燥濕熱郁結,肌膚失養。因此,依據常見濕疹其皮損形態,運用中醫辨證治療,對2009年8月~2010年9月就診的90例濕疹患者資料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09年8月~2010年9月我院就診的90例濕疹患者臨床資料,其中50例,女40例;年齡21~74歲,平均(35.7±1.5)歲;病程5個月~10年,平均(3.8±3.2)年。90例濕疹患者中,濕熱內蘊型36例,脾虛濕盛型30例,血虛風燥型24例。
1.2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皮疹消退,停藥3個月后無復發跡象;有效:皮疹瘙癢明顯減輕,停藥3個月后無新皮疹出現;無效:瘙癢輕微減輕,皮疹少量減少。
1.3 中醫辨證分型標準:①濕熱內蘊型:皮損易發且范廣,現皮膚腫脹,具強瘙癢;患者機體呈小便短赤,口干舌燥,苔白且黃,心煩氣躁,脈弦滑或滑數;②脾脾虛濕盛型:皮損淡紅色,現皮脂結痂,多發四肢;患者機體呈現大便不干,口渴不思飲,舌淡且苔膩,脈沉緩或滑;③血虛風燥型:皮損反復不愈,瘙癢烈且皮損脫屑,伴血痂或抓痕。患者機體呈現舌淡且苔薄,脈沉細或沉緩。
1.4 治療方法:90例患者中,特別多以發熱、皮膚灼熱、紅斑、丘疹,以紅斑丘疹為主。舌苔黃,舌尖紅,脈數沉緩或滑數。配以:赤芍、防風、生甘草、知母、丹皮、澤瀉、黃芩各10 g,茵陳15 g、生石膏2O g,生地30 g,白鮮皮10g地膚子15 g,苦參10g。1付/日行水煎服。
4個療程后,90例濕疹患者治愈70例,有效13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達到92.2%。治療前后檢測患者大小便常規、血液、及肝腎功能無明顯變化,無嚴重不良反應。
2 討論
濕疹主要由內外多種因素激發引起的過敏性、炎性反應性皮膚病,其瘙癢劇烈,呈多形性、對稱性的皮損特點。《醫宗金鑒》認為該病機“心火脾濕受風而成”,故濕疹病機不離“風、濕、熱、邪”。傳統中醫認為其發病原因為風濕邪郁于肌膚而成;或因脾失健運、濕熱內生且逗留,血虛風燥郁結,致皮膚失養。
濕疹發病原因不外風、濕、熱三者,纏綿難愈,且易復發,治療應以清熱祛風、利濕止癢、內外兼顧、表里分消為主。既要重視皮損表現,又要注意內在病機。濕因水液代謝障礙而變生。脾失健運,濕濁內生,日久必耗液傷陰,陰傷血燥,肌膚失養則致皮膚肥厚粗糙,脫屑皸裂。具體為:①濕熱內蘊型(相當于急性滲出性或合并感染性濕疹);②脾虛濕盛型(相當于亞急性濕疹);③血虛風燥型(相當于慢性濕疹)。分別配合祛風清熱利濕、清熱利濕,涼血祛風、健脾燥濕、滋陰潤燥之原則。我們根據中醫基礎理論結合現代醫學,認為方中生地養陰清熱涼血,赤芍涼血活血,丹皮涼血肖斑,三藥配合清熱利濕,兼以涼血而不傷陰;白鮮皮味苦性燥,是除濕止癢的要藥;配地膚子、苦參治全身瘙癢等。并多年應用中藥治療濕疹,中藥內外合治是消除滲出、糜爛和水腫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趙 辨.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04.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