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定波
【摘要】目的 研究針灸配合正骨手法治療面神經麻痹伴頸椎錯位60例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間收治的60例面神經麻痹伴頸椎錯位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30例病例,觀察組采用針灸與正骨手法聯合治療,對照組單純利用針灸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中有23例患者治療治愈,6例患者治療有效,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中有19例患者治療治愈,5例患者治療有效,總有效率為80.0%,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利用針灸與正骨手法聯合治療,可使面神經麻痹伴頸椎錯位患者癥狀得以改善,提升其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疾病好轉。
【關鍵詞】針灸;正骨手法;面神經麻痹;頸椎錯位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585-01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在臨床中較為常見,這類疾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疾病具有發病迅速、起病急等特征,主要表現為單側面神經麻痹。頸椎病患者通常都會伴有頸椎錯位癥狀,這類疾病的產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突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通常都伴隨不同程度頸椎錯位現象,給患者生活造成嚴重困擾。本文主要分析針灸配合正骨手法治療面神經麻痹伴頸椎錯位30例臨床療效,現將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間收治的60例面神經麻痹伴頸椎錯位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30例病例,觀察組采用針灸與正骨手法聯合治療,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在31至85歲間,平均年齡50.75±8.27歲。對照組單純利用針灸治療,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在32至84歲間,平均年齡50.17±8.95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與《口腔頜面外科學》診斷標準相符,經頸椎張口位片與頸椎正側位片對患者頸椎關節錯位進行確診,包括枕環關節錯位與環樞關節錯位。
1.3 治療方法
觀察組:①針灸。患者疾病確診后,當天即行針灸治療,每次時長0.5小時,每次30分鐘,患側取穴,主要有鳳池、迎香、陽白、合谷(對側)、頰車、地倉、人中、翳風穴位,每次取4至5個穴位,平補平瀉。溫針灸鳳池、翳風、合谷,若患者病程超過30天,每隔3天,利用梅花針,叩刺側面部。并利用火罐閃罐,將少量血液吸出,持續治療10天為1療程,療程之間有2天的間隔,治療滿3個療程后,對患者治療效果做出評價。
②正骨手法。完成初次針灸后,實施正骨手法治療,選取錯位椎體部位,行定點旋轉復位(小角度)。若患者為右旋椎體錯位,則取正坐位,治療操作者站于患者身后,微側身,將患者頜部固定,利用左手,將其枕部托住,頸部輕提后,旋轉2至3次,確保其頸部處于放松狀態,牽引頸部,上提患者頭部,頭頸向右側旋轉,當患者存在固定感后,右肘部位輕輕用力,使頸部右旋,此時,上牽引力可加大,能夠感覺到或聽到患者關節彈響,左側也采用相同的手法。操作者要控制力度,力量不能太大,患者需使頸肩部肌肉處于放松狀態,復位前需根據點、按、拿手法,使患者局部放松,并對患者反應進行觀察,明確其有無壓痛感。完成治療后,需根據頸椎片,了解其疾病治療情況。
對照組:單純利用針灸治療,針灸治療方法與觀察組一致。
1.4治療效果評價標準
以《口腔頜面外科學》為依據,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價。治愈:患者面部無麻木感,面部肌力無異常,眼瞼可閉合完全,經頸椎X線片檢查后,未發現異常。有效:患者面部無麻木感,進行口角活動過程中,有輕度歪斜,眼瞼可閉合完全,經頸椎X線片檢查后,未發現異常。無效:患者經治療后,癥狀無明顯變化。
1.5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研究得知,觀察組中治愈患者23例,治療有效患者6例,治療無效患者1例,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中治愈患者19例,治療有效患者5例,治療無效患者6例,總有效率為80.0%。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組別 例數 治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觀察組 30 23(76.7%) 6(20.0%) 1(3.3%) 29(96.7%)對照組 30 19(63.3%) 5(16.7%) 6(20.0%) 24(80.0%)P / P<0.05 P>0.05 P<0.05 P<0.053 討論
經臨床觀察得知,突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通常都伴隨不同程度頸椎錯位,經手法治療后,患者會感到患側面部處于放松狀態,這有利于減輕患者的麻痹癥狀,早期患者改善更為明顯。這表明正骨手法可使患者的頸椎錯位現象得以糾正,對于其面部血液循環的改善具有促進作用[1]。
現階段,已有學者認為,C1、C2會誘發面癱,不過經手推拿方法,只能在短時間內使患者癥狀緩解,持續時間較短[2]。筆者認為,面神經根水腫癥狀的產生與相關軟組織結構變化存在很大關聯。實施正骨手法治療后,可有效減輕患者患側頭面部癥狀。大部分面神經麻痹患者在發病后2至3天后,便會產生乳突下疼痛癥狀,這提示已經產生了面神經根水腫癥狀,不過還未產生面部麻痹,當患者產生面部癥狀后,表明面神經出現了變性的情況,單純利用正骨手法難以治愈。
據資料顯示,采用正骨手法與針灸聯合治療,可有效改善面神經麻痹伴隨頸椎錯位患者病情,針灸具備通經活絡、調和陰陽的功能,在面癱疾病的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將其與頸椎正骨手法聯合使用,可大大改善患者病情,將局部炎癥水腫癥狀消除,并使錯位關節得以糾正,可降低疾病的復發率[3]。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了正骨手法與針灸聯合治療,治愈患者23例,治療有效患者6例,總有效率為96.7%,這表明這種治療方式可具有較高的可靠性,有利于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對于其疾病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董成偉.龍氏正骨手法配合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63例臨床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09,7(12)
[2]范德輝,劉剛,王廷臣等.腹針結合龍氏正骨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近遠期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0,30(11)
[3]黃皖生,張永輝.溫針灸配合龍氏正骨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31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