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華
摘 要:數學是一門訓練人思維能力的科目,作為高中數學老師,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題能力,逐步掌握各種思維方法,只有通過對原有學習方法的掌握,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只有通過正確的方法進行引導,才能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問題意識;解題思路;創新意識
隨著高中新課改的進行,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意識和解題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要,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數學創新學習意識和解題能力逐漸成為高中數學教育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對于高中數學各種思維能力的培養,核心就是對創新解題能力的培養。本文就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創新意識和解題能力展開了討論,根據高中數學教學現狀提出了幾點解決對策,希望能夠對我國高中數學教育有所幫助。
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激發思維創造力
從教學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學生學習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課堂上形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這種驅動力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對于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創設情境引起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渴望,從一個簡單的疑問開始激發學生對于問題解決的獵奇心理,使學生處于一種希望能夠借助某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環境中,進而引出新的數學知識。新課程教學改革對于數學最大的變化就是將原本的書本知識還原到生活當中,給了學生一個可以從問題入手的學習平臺。而在學習過程中解決的不同問題又給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螺旋式的遞進學習機會,而這種遞進又可以反過來對原有的知識進行重新質疑,通過這種循環往復的遞進有效地推進了整個高中數學教學工作的前進。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不僅要以問題為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更要通過多方面、多角度來對原有知識進行更加全面的解釋,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除此之外,高中數學的學習不僅是對知識的學習,更是對學生理性思維和積極學習態度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勤奮好學的習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感情上的激勵對于培養學生主動性來說是一種激發性精神動力,通過了解學生、關愛學生、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情感,真心希望學生能夠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成就。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是獲取知識的土壤和動力。”教師在進行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地和學生保持良好的關系,用自己的真心和學生建立心靈上的溝通。在高中數學日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和理論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經常會對數學產生抵觸情緒,甚至會因為懼怕數學而慢慢放棄,所以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意愿,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以學生的角度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需要,給予學生學習的幫助,讓學生逐步產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二、聯系實際生活,幫助學生學會駕馭解題思路
數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存在著數學思想,數學教學案例更是比比皆是,而最重要的就是教師如何從生活中挖掘教學素材,根據課堂內容聯系日常實際生活,捕捉生活中每個數學教學細節為日常高中數學教學服務,并積極地將這個過程和學生分享,讓學生清楚地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引導學生善于發現除了書本之外更多生活中的數學信息,使得數學學習更加貼近生活,使得生活情景數學化,數學課堂生活化。
在確保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和日常生活保持緊密聯系的同時也要充分重視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作為數學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要通過設計引導性的問題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變,通過更加開放的題目設置來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目前高中數學教學中的課后問題,只是將學生作為知識的傳輸載體而設置的,并沒有根據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進行設置,這種問題難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適當地提出一些和學生日常生活有關的開放性題目,給學生更大的思維活動空間,讓學生在這空間中進行思維創新,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
觀察能力是數學解題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只有學生熟練掌握數學的基本概念,發現其本質特點,找到問題內在的聯系,形成一定的知識構造,將已學過和現學的知識點有機結合,才能輕松駕馭這種解題能力,將難題化簡,并輕松找到問題的突破口。
例如:在學習“直線與平面平行的性質”時,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一條直線與某一個平面平行,那么這個平面里的所有直線是不是也與這條直線平行呢?這時學生會進行熱烈的討論,課堂氣氛也會達到高潮,教師要運用好這個時機,拿出一根小竹棍,放到與講桌所有平面平行的位置上,再拿另外一根小竹棍放到桌面上,這時所有的問題自然明了。這個過程告訴學生觀察的重要性,只要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就能很容易地解決問題,同時這種解題方式比一步一步推理計算證明要簡單很多,而且學生比較容易理解。以此類推,讓學生明白很多的數學問題運用這種解題思路都會迎刃而解。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數學問題都能用這種簡單的方法,很多問題都是較為抽象和復雜的,我們不能以表面現象定論,應該觀察到問題的本質。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不是帶領他們解題也不是每道題都要教他們方法,我們不僅要教學生審題、觀察解題,還要鼓勵學生自己思考解決問題。另外,解題之后也要進行仔細地觀察,從而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激發學生的數學欲望,提高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完成了課堂問題練習并不意味著整個教學環節的結束,課堂練習只是課程教學的課上環節,這要求學生不僅在課上進行積極的理論學習,還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動手學習,不能為了節約課程教學時間代替學生進行實踐。只有通過這種實踐性教學方式,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培養學生動手學習實踐能力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散性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學習能力聯系是十分緊密的,是高中數學教學的最核心環節,教師在進行問題設置的過程中要盡量改變一題模式,要通過自身的思維發散引導學生進行橫向和縱向思維的擴散,在數學教學中通過一題多答、一題多問等方式來提高單一題目的涉獵廣度,有效地激發課程進程的靈活性。同時在課堂上積極地向學生展示數學各種定理的證明過程,改變直接將數學原理教給學生的教學模式,這樣就多了一個問題提出和分析的環節,這個環節不僅包含了知識的形成和分析,更從問題的發現和解決中鍛煉了學生對于從特殊到一般、歸納與假設、類比聯想的數學思想。
綜上所述,解題能力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創新思維的培養才是未來教育的主要發展方向,這種教學方式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是人才終身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高中教師不能只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進行教學,更要從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細節進行培養。只有廣大高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對學生解題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才能提高高中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傳漢.數學情境與數學問題[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劉允忠.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情境創設策略的探討[J].數學通報,2009.
[3]穆曉東.關于設計數學教學情境的思考[J].上海:中學數學,2008(3).
[4]郭炳坤.注重情境創設藝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數學通訊,2009(1).
[5]李鐵安,宋乃慶.高中解析幾何教學策略:數學史的視角[J].數學教育學報,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