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國禎 蘇良辰 申慧芳
【摘 要】目的:探討改良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也稱作問題式學習)教學法在醫學院校的基因工程藥物課程教育的效果。方法:圍繞基因工程藥物相關話題,20位同學自由選題后并進行匯報,然后在小組內討論。針對同學們想到的問題做深入的文獻查閱和總結。結果:同學們積極為發言做準備,學習氛圍活躍,調動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新,提升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有利于按學生的興趣進行個性化人才培養。結論:改良后PBL教學法的采用,大大提高了基因工程藥物課程的教學效率和質量,值得兄弟院校的同行進一步的推廣和探索。
【關鍵詞】基因工程藥物 PBL 教學質量
基因工程藥物是高等生物與醫藥相關專業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是聯系基礎生物技術與生物醫藥開發的重要橋梁學科,學好基因工程藥物對于生物與醫藥專業的學生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基因工程藥物開設專業的學校多、招生規模龐大、該課程涉及內容廣泛,也比較抽象單調,以傳統的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授課方式,容易使大部分學生感覺基因工程藥物是門枯燥難學的課程,學生學習被動,往往教學效果不理想。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個性,最后導致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日益淡化、自學能力差,所學的專業不“專”,嚴重影響學生將來的發展。筆者和畢業生用人單位交流獲知,醫學院校畢業的生物技術制藥專業的畢業生工作時,普遍存在工作的獨立性有待改善的問題。從基因工程藥物乃至整個醫學界教育,目前的挑戰與機遇并存[1]。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學得有趣,記得牢固,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是基因工程和醫藥相關教師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也稱作問題式學習),創立于1966年,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的課前主動查閱資料和課上小組內針對問題的深入討論,把學習設置到復雜而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習者的參與解決問題,從而學習掌握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相應專業知識。研究顯示,該方法對長時間需要鞏固掌握的專業課程內容的學習效果遠遠高于常規的教學方法,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國際上流行的醫學教學方案[2]。我國教育界也越來越重視PBL教學方案的研究。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以“PBL”為主題收索,如圖1所示,在2001年,有110篇相關文章的報道;在2013年,發表文章的數量增加到將近14倍,達到1437篇。然而,我國現在高等教育的現狀不同于國外,不能按部就班地按照典型的PBL教學法開展教學,尤其是省級的地方高校,教師與學生的比例遠遠小于PBL方法教學要求的比例。筆者在基因工程藥物主要理論課程教學結束后,以PBL教學模式為基礎,嘗試了該課程新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首次將基因工程藥物課程和PBL模式相結合的教學實踐和體會敘述如下,希望對同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教學實施
教學實施方案如圖2所示,40個同學,根據自愿選取20個同學,每個同學圍繞基因工程藥物相關內容,自選演講與討論的主題,提前兩周查閱資料,并準備演講內容和有待解決的問題。在選題前,教師要對討論的主題方向與范圍做一定的引導,如果個別學生選題有困難,可以給予更詳細的課后指導。學生用幻燈片的形式演講大概10分鐘后,所有的學生和教師提出大概5個問題左右,演講的同學給予回答,最后其他同學和教師可以對問題做進一步的補充和總結,如果遇到疑難問題,可以當場查閱書籍和網絡。這樣,營造寬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使同學們牢固得掌握討論到的知識點。如果還有難度更大的問題,由演講的同學和教師課后查閱,下次課給學生做講解。
從選題方向看,參加此次學習的共有20位同學,有18位選題的方向是基因工程在生物醫藥的應用有關的話題,大部分學生選題新穎,又非常實用。如有的同學講到,如果假幣到了防不勝防的時候,可以考慮用轉基因的技術制備紙張,做防偽紙幣。他主要講的內容側重于該技術的優缺點。學生演講結束后,其他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問題,如轉基因技術來制備用來做防偽紙幣的主要步驟和環節是什么,關鍵步驟如何等。還有的學生針對吸煙對人類的危害的問題,設想開發一種轉基因的煙草,該煙草把對人類健康有害的物質敲除掉,具有無健康危害的特點。但有的同學馬上提出,如果把一些煙草的物質敲除掉,特別是尼古丁,出現吸煙的人群沒有吸煙的那種傳統的感覺怎么辦?演講的同學建議,如果這種問題出現,可以考慮增加其他物質的含量來解決該問題,但總體的原則是開發出保健香煙,減少吸煙對健康的危害。還有的同學選擇的題目是治療性抗體的研發,介紹了抗體的制備過程和抗體人源化的方法。講解結束后,教師引導同學,從蛋白制備的最初階段—基因克隆開始,到蛋白表達純化,到蛋白鑒定和抗體制備以及活性檢測等環節做了詳細的知識回顧,使基因工程藥物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學生容易記憶和理解。討論問題的氣氛熱烈,部分環節達到了辯論會那樣的激烈場面,討論的知識點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部分同學課后還找相關同學或教師繼續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2.教學的優勢分析
學生經過參與在課前選題、獨立查閱資料、演講及其討論問題等環節,與國外的學者報道一致,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演講能力、教學能力及其團隊協作能力、自學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3],有利于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該課程科學研究能解決的問題及其為人類做出的重大貢獻等意義所在,培養學生的科研熱情。
3.問題所在
對傳統的PBL教學法做了調整,處于發展階段,有很多問題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如課時問題,傳統的20人的兩個課時的教學任務,采用改良的PBL教學法,需要10個課時,增加了教學成本,學生課前的資料查閱時間大幅度增加,這樣加大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另外,PBL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素質也是新的要求,對教授基因工程藥物課程的教師來說,教師要具備多與基因工程和生物醫藥開發相關學科交叉的知識,能夠以學生提出的話題為引導路線,把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把基因工程藥物相關的知識能夠形成一個系統,為學生以后的學習與工作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個別學生選題后準備不充分,對自己講解的內容相關的問題所知甚少,也是一個有待于解決的問題。最后,如何評價PBL教學模式的效果,是否也可以用傳統筆試的方法在短期時間內評價該方法的教學質量,是當今的PBL教學法的一個大的挑戰[4]。
4.展望
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教學的宗旨和最終目的,根據我國不同高等院校的實際情況,采用改良的PBL教學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利用課前和課上的時間,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和思考能力,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當然,該方法盡管有一定的弊端,但總的來說,其利大于弊。對基因工程藥物課程而言,在理論課結束后,每學期組織2—4次的PBL方法教學,引導學生選擇典型的基因工程與藥物知識的應用案例,使學習過的各章節的內容都貫穿聯系起來,對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較好的提升作用,值得同行在高校教學中進一步探索與應用。
【參考文獻】
[1]程彥斌, 臧偉進, 閆劍群. 新時期我國醫學教育面臨的挑戰和對策 [J]. 西北醫學教育, 2013(05): 849-851.
[2]Prosser M, Sze D. Problem-based learning: Student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outcomes [J]. Clinical linguistics & phonetics, 2014, 28(1-2): 112-123.
[3]Groen J. Paradoxical tensions in creating a teaching and learning space within a graduate education course on spirituality [J]. Teach High Educ, 2008, 13(2): 193-204.
[4]Dolmans D, Gijbels D. Research 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future challenges [J]. Medical education, 2013, 47(2): 214-218.endprint
【摘 要】目的:探討改良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也稱作問題式學習)教學法在醫學院校的基因工程藥物課程教育的效果。方法:圍繞基因工程藥物相關話題,20位同學自由選題后并進行匯報,然后在小組內討論。針對同學們想到的問題做深入的文獻查閱和總結。結果:同學們積極為發言做準備,學習氛圍活躍,調動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新,提升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有利于按學生的興趣進行個性化人才培養。結論:改良后PBL教學法的采用,大大提高了基因工程藥物課程的教學效率和質量,值得兄弟院校的同行進一步的推廣和探索。
【關鍵詞】基因工程藥物 PBL 教學質量
基因工程藥物是高等生物與醫藥相關專業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是聯系基礎生物技術與生物醫藥開發的重要橋梁學科,學好基因工程藥物對于生物與醫藥專業的學生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基因工程藥物開設專業的學校多、招生規模龐大、該課程涉及內容廣泛,也比較抽象單調,以傳統的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授課方式,容易使大部分學生感覺基因工程藥物是門枯燥難學的課程,學生學習被動,往往教學效果不理想。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個性,最后導致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日益淡化、自學能力差,所學的專業不“專”,嚴重影響學生將來的發展。筆者和畢業生用人單位交流獲知,醫學院校畢業的生物技術制藥專業的畢業生工作時,普遍存在工作的獨立性有待改善的問題。從基因工程藥物乃至整個醫學界教育,目前的挑戰與機遇并存[1]。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學得有趣,記得牢固,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是基因工程和醫藥相關教師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也稱作問題式學習),創立于1966年,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的課前主動查閱資料和課上小組內針對問題的深入討論,把學習設置到復雜而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習者的參與解決問題,從而學習掌握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相應專業知識。研究顯示,該方法對長時間需要鞏固掌握的專業課程內容的學習效果遠遠高于常規的教學方法,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國際上流行的醫學教學方案[2]。我國教育界也越來越重視PBL教學方案的研究。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以“PBL”為主題收索,如圖1所示,在2001年,有110篇相關文章的報道;在2013年,發表文章的數量增加到將近14倍,達到1437篇。然而,我國現在高等教育的現狀不同于國外,不能按部就班地按照典型的PBL教學法開展教學,尤其是省級的地方高校,教師與學生的比例遠遠小于PBL方法教學要求的比例。筆者在基因工程藥物主要理論課程教學結束后,以PBL教學模式為基礎,嘗試了該課程新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首次將基因工程藥物課程和PBL模式相結合的教學實踐和體會敘述如下,希望對同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教學實施
教學實施方案如圖2所示,40個同學,根據自愿選取20個同學,每個同學圍繞基因工程藥物相關內容,自選演講與討論的主題,提前兩周查閱資料,并準備演講內容和有待解決的問題。在選題前,教師要對討論的主題方向與范圍做一定的引導,如果個別學生選題有困難,可以給予更詳細的課后指導。學生用幻燈片的形式演講大概10分鐘后,所有的學生和教師提出大概5個問題左右,演講的同學給予回答,最后其他同學和教師可以對問題做進一步的補充和總結,如果遇到疑難問題,可以當場查閱書籍和網絡。這樣,營造寬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使同學們牢固得掌握討論到的知識點。如果還有難度更大的問題,由演講的同學和教師課后查閱,下次課給學生做講解。
從選題方向看,參加此次學習的共有20位同學,有18位選題的方向是基因工程在生物醫藥的應用有關的話題,大部分學生選題新穎,又非常實用。如有的同學講到,如果假幣到了防不勝防的時候,可以考慮用轉基因的技術制備紙張,做防偽紙幣。他主要講的內容側重于該技術的優缺點。學生演講結束后,其他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問題,如轉基因技術來制備用來做防偽紙幣的主要步驟和環節是什么,關鍵步驟如何等。還有的學生針對吸煙對人類的危害的問題,設想開發一種轉基因的煙草,該煙草把對人類健康有害的物質敲除掉,具有無健康危害的特點。但有的同學馬上提出,如果把一些煙草的物質敲除掉,特別是尼古丁,出現吸煙的人群沒有吸煙的那種傳統的感覺怎么辦?演講的同學建議,如果這種問題出現,可以考慮增加其他物質的含量來解決該問題,但總體的原則是開發出保健香煙,減少吸煙對健康的危害。還有的同學選擇的題目是治療性抗體的研發,介紹了抗體的制備過程和抗體人源化的方法。講解結束后,教師引導同學,從蛋白制備的最初階段—基因克隆開始,到蛋白表達純化,到蛋白鑒定和抗體制備以及活性檢測等環節做了詳細的知識回顧,使基因工程藥物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學生容易記憶和理解。討論問題的氣氛熱烈,部分環節達到了辯論會那樣的激烈場面,討論的知識點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部分同學課后還找相關同學或教師繼續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2.教學的優勢分析
學生經過參與在課前選題、獨立查閱資料、演講及其討論問題等環節,與國外的學者報道一致,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演講能力、教學能力及其團隊協作能力、自學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3],有利于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該課程科學研究能解決的問題及其為人類做出的重大貢獻等意義所在,培養學生的科研熱情。
3.問題所在
對傳統的PBL教學法做了調整,處于發展階段,有很多問題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如課時問題,傳統的20人的兩個課時的教學任務,采用改良的PBL教學法,需要10個課時,增加了教學成本,學生課前的資料查閱時間大幅度增加,這樣加大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另外,PBL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素質也是新的要求,對教授基因工程藥物課程的教師來說,教師要具備多與基因工程和生物醫藥開發相關學科交叉的知識,能夠以學生提出的話題為引導路線,把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把基因工程藥物相關的知識能夠形成一個系統,為學生以后的學習與工作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個別學生選題后準備不充分,對自己講解的內容相關的問題所知甚少,也是一個有待于解決的問題。最后,如何評價PBL教學模式的效果,是否也可以用傳統筆試的方法在短期時間內評價該方法的教學質量,是當今的PBL教學法的一個大的挑戰[4]。
4.展望
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教學的宗旨和最終目的,根據我國不同高等院校的實際情況,采用改良的PBL教學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利用課前和課上的時間,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和思考能力,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當然,該方法盡管有一定的弊端,但總的來說,其利大于弊。對基因工程藥物課程而言,在理論課結束后,每學期組織2—4次的PBL方法教學,引導學生選擇典型的基因工程與藥物知識的應用案例,使學習過的各章節的內容都貫穿聯系起來,對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較好的提升作用,值得同行在高校教學中進一步探索與應用。
【參考文獻】
[1]程彥斌, 臧偉進, 閆劍群. 新時期我國醫學教育面臨的挑戰和對策 [J]. 西北醫學教育, 2013(05): 849-851.
[2]Prosser M, Sze D. Problem-based learning: Student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outcomes [J]. Clinical linguistics & phonetics, 2014, 28(1-2): 112-123.
[3]Groen J. Paradoxical tensions in creating a teaching and learning space within a graduate education course on spirituality [J]. Teach High Educ, 2008, 13(2): 193-204.
[4]Dolmans D, Gijbels D. Research 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future challenges [J]. Medical education, 2013, 47(2): 214-218.endprint
【摘 要】目的:探討改良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也稱作問題式學習)教學法在醫學院校的基因工程藥物課程教育的效果。方法:圍繞基因工程藥物相關話題,20位同學自由選題后并進行匯報,然后在小組內討論。針對同學們想到的問題做深入的文獻查閱和總結。結果:同學們積極為發言做準備,學習氛圍活躍,調動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新,提升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有利于按學生的興趣進行個性化人才培養。結論:改良后PBL教學法的采用,大大提高了基因工程藥物課程的教學效率和質量,值得兄弟院校的同行進一步的推廣和探索。
【關鍵詞】基因工程藥物 PBL 教學質量
基因工程藥物是高等生物與醫藥相關專業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是聯系基礎生物技術與生物醫藥開發的重要橋梁學科,學好基因工程藥物對于生物與醫藥專業的學生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基因工程藥物開設專業的學校多、招生規模龐大、該課程涉及內容廣泛,也比較抽象單調,以傳統的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授課方式,容易使大部分學生感覺基因工程藥物是門枯燥難學的課程,學生學習被動,往往教學效果不理想。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個性,最后導致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日益淡化、自學能力差,所學的專業不“專”,嚴重影響學生將來的發展。筆者和畢業生用人單位交流獲知,醫學院校畢業的生物技術制藥專業的畢業生工作時,普遍存在工作的獨立性有待改善的問題。從基因工程藥物乃至整個醫學界教育,目前的挑戰與機遇并存[1]。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學得有趣,記得牢固,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是基因工程和醫藥相關教師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也稱作問題式學習),創立于1966年,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的課前主動查閱資料和課上小組內針對問題的深入討論,把學習設置到復雜而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習者的參與解決問題,從而學習掌握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相應專業知識。研究顯示,該方法對長時間需要鞏固掌握的專業課程內容的學習效果遠遠高于常規的教學方法,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國際上流行的醫學教學方案[2]。我國教育界也越來越重視PBL教學方案的研究。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以“PBL”為主題收索,如圖1所示,在2001年,有110篇相關文章的報道;在2013年,發表文章的數量增加到將近14倍,達到1437篇。然而,我國現在高等教育的現狀不同于國外,不能按部就班地按照典型的PBL教學法開展教學,尤其是省級的地方高校,教師與學生的比例遠遠小于PBL方法教學要求的比例。筆者在基因工程藥物主要理論課程教學結束后,以PBL教學模式為基礎,嘗試了該課程新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首次將基因工程藥物課程和PBL模式相結合的教學實踐和體會敘述如下,希望對同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教學實施
教學實施方案如圖2所示,40個同學,根據自愿選取20個同學,每個同學圍繞基因工程藥物相關內容,自選演講與討論的主題,提前兩周查閱資料,并準備演講內容和有待解決的問題。在選題前,教師要對討論的主題方向與范圍做一定的引導,如果個別學生選題有困難,可以給予更詳細的課后指導。學生用幻燈片的形式演講大概10分鐘后,所有的學生和教師提出大概5個問題左右,演講的同學給予回答,最后其他同學和教師可以對問題做進一步的補充和總結,如果遇到疑難問題,可以當場查閱書籍和網絡。這樣,營造寬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使同學們牢固得掌握討論到的知識點。如果還有難度更大的問題,由演講的同學和教師課后查閱,下次課給學生做講解。
從選題方向看,參加此次學習的共有20位同學,有18位選題的方向是基因工程在生物醫藥的應用有關的話題,大部分學生選題新穎,又非常實用。如有的同學講到,如果假幣到了防不勝防的時候,可以考慮用轉基因的技術制備紙張,做防偽紙幣。他主要講的內容側重于該技術的優缺點。學生演講結束后,其他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問題,如轉基因技術來制備用來做防偽紙幣的主要步驟和環節是什么,關鍵步驟如何等。還有的學生針對吸煙對人類的危害的問題,設想開發一種轉基因的煙草,該煙草把對人類健康有害的物質敲除掉,具有無健康危害的特點。但有的同學馬上提出,如果把一些煙草的物質敲除掉,特別是尼古丁,出現吸煙的人群沒有吸煙的那種傳統的感覺怎么辦?演講的同學建議,如果這種問題出現,可以考慮增加其他物質的含量來解決該問題,但總體的原則是開發出保健香煙,減少吸煙對健康的危害。還有的同學選擇的題目是治療性抗體的研發,介紹了抗體的制備過程和抗體人源化的方法。講解結束后,教師引導同學,從蛋白制備的最初階段—基因克隆開始,到蛋白表達純化,到蛋白鑒定和抗體制備以及活性檢測等環節做了詳細的知識回顧,使基因工程藥物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學生容易記憶和理解。討論問題的氣氛熱烈,部分環節達到了辯論會那樣的激烈場面,討論的知識點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部分同學課后還找相關同學或教師繼續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2.教學的優勢分析
學生經過參與在課前選題、獨立查閱資料、演講及其討論問題等環節,與國外的學者報道一致,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演講能力、教學能力及其團隊協作能力、自學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3],有利于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該課程科學研究能解決的問題及其為人類做出的重大貢獻等意義所在,培養學生的科研熱情。
3.問題所在
對傳統的PBL教學法做了調整,處于發展階段,有很多問題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如課時問題,傳統的20人的兩個課時的教學任務,采用改良的PBL教學法,需要10個課時,增加了教學成本,學生課前的資料查閱時間大幅度增加,這樣加大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另外,PBL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素質也是新的要求,對教授基因工程藥物課程的教師來說,教師要具備多與基因工程和生物醫藥開發相關學科交叉的知識,能夠以學生提出的話題為引導路線,把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把基因工程藥物相關的知識能夠形成一個系統,為學生以后的學習與工作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個別學生選題后準備不充分,對自己講解的內容相關的問題所知甚少,也是一個有待于解決的問題。最后,如何評價PBL教學模式的效果,是否也可以用傳統筆試的方法在短期時間內評價該方法的教學質量,是當今的PBL教學法的一個大的挑戰[4]。
4.展望
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教學的宗旨和最終目的,根據我國不同高等院校的實際情況,采用改良的PBL教學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利用課前和課上的時間,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和思考能力,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當然,該方法盡管有一定的弊端,但總的來說,其利大于弊。對基因工程藥物課程而言,在理論課結束后,每學期組織2—4次的PBL方法教學,引導學生選擇典型的基因工程與藥物知識的應用案例,使學習過的各章節的內容都貫穿聯系起來,對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較好的提升作用,值得同行在高校教學中進一步探索與應用。
【參考文獻】
[1]程彥斌, 臧偉進, 閆劍群. 新時期我國醫學教育面臨的挑戰和對策 [J]. 西北醫學教育, 2013(05): 849-851.
[2]Prosser M, Sze D. Problem-based learning: Student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outcomes [J]. Clinical linguistics & phonetics, 2014, 28(1-2): 112-123.
[3]Groen J. Paradoxical tensions in creating a teaching and learning space within a graduate education course on spirituality [J]. Teach High Educ, 2008, 13(2): 193-204.
[4]Dolmans D, Gijbels D. Research 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future challenges [J]. Medical education, 2013, 47(2): 214-2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