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芳 卜依楠 陳雪
【摘 要】21世紀全球化的今天,綜合國力主要依靠國家軟實力——人才與教育。中國學生被認為是最勤奮的學生,但為何與科技創新成就相隔甚遠。我們認識到探討中國教育的科學性問題,刻不容緩。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環節。研究證明,越早學,學的時間越久,效果越明顯。幼兒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覷。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國學前教育現狀,以及借鑒美國已取得的成績,為發展有中國特色、與國際接軌的新型幼兒教育模式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兒童 教育 中美 差異
一、學校教育的差異
(一)美國學校教育
美國學校教育強調發展適宜性教育實踐。該理念的基本框架是年齡與個體適宜。它強調要想實施發展適宜性教育實踐,需了解兒童在一定年齡階段內如何學習與發展、每個兒童的潛能、興趣和需要以及生活的社會和文化背景。跟幼兒教育相關的環境就是家庭與學校。學前教育機構是兒童初次離開父母而獨立生活的地方,應為兒童提供一個安全、有教育意義、社會化的環境,使其自信自主地學習。
美國兒童學校教育有如下特點:
1.多元教育。在美國的幼兒園,兒童來自不同的國家、民族,所以美國幼教界強調兒童學習自己的傳統文化的同時接受其他文化。在課程設計上,美國幼教界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對象是所有兒童,課程應考慮每個兒童的興趣和經驗。內容應包容各種文化,旨在引導兒童相互理解、接納和尊重。
2.重視兒童縱向發展。美國學前教育注重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美國的幼兒教師盡量保持中立,因為他們知道批評了你的孩子會刺激他,表揚了你的孩子會刺激別的孩子。
3.強調個體,崇尚自由。美國的教育屬于個人中心型。美國人多鼓勵兒童自由且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使兒童發現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能力。在美國的幼兒園中,集體活動很少,教師總是根據孩子不同的個性與能力安排活動,鼓勵兒童自己選擇喜歡的游戲和活動,讓兒童自由發揮、自由創造。美國的幼兒園環境使兒童能真正作為孩子,活潑有生氣,做自己喜歡的事。
(二)中國學校教育
幼兒園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社會,是學齡前兒童的第二個家,只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配合才能做好保教工作。學校要促進學前兒童積極地社會化,要尋找創設積極的教育環境與適當引導的原理與方法。毋庸置疑,我國的學前教育在不斷的摸索與借鑒的過程中,質量大大提升,可是,所有事情在上升期都會遇到“成長的煩惱”。經過多方面的了解,中國學前教育進展明顯,可是學校教育的內容、方式等還需完善。
二、中國幼兒學校教育的特點
1.教師
素質。教師一人身兼數職,受教育情況呈一般水平,不能滿足兒童的文化需求,很難起到積極向上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幼兒教師工作的熱情,影響了學前教育的質量。
過度關注。教師選擇直接幫助兒童解決問題,未免目光短淺。孩子的學前教育,是要從小培養他們善于發現,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所有事情都有人代勞,磨滅了他們的積極性,也不利于長遠發展
獎懲言辭。在我國,獎懲措施用得很頻繁,這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有物質化現象或者對表揚免疫,也有可能被傷害。
2. 課程設置
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專家張雪門指出在幼兒課程設置中,不應該有分明的界限。事實情況卻是,很多學前教育課程分門別類,異常清晰。很多課程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偏難,在一定程度上,開發了他們的智商,挖掘了他們的潛能,可長遠來看,弊大于利。大部分的教學內容強調知識灌輸,不追求創新創造。更甚的是學校教育目的性強,重知識,輕實踐。而且,強調模仿與臨摹,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批量生產”,不注重個性教育,忽視個人特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3. 強調秩序
我國的幼兒園要求孩子約束行為。 因此中國的幼兒園總是安靜多于吵鬧。究其人格教育中與生俱來的人格天性而論, 我國孩子與外國孩子沒有差距, 他們都有著同樣強的表現欲和自然的表現力, 只是在后天的社會化過程中,他們受到壓力和約束, 自由的天性便異化了。
三、家庭教育的差異
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特殊的又是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美國家庭教育
家長參與在美國教育中歷來被賦予重要的地位,公眾參與教育的積極性很高。這一方面是美國教育民主化與社會化的產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家長、學校和社區合作共育促進兒童發展的趨勢。
美國家庭教育的特點有:獨立個性、民主開放、經濟意識。這也集中反映了美國家教的全貌。
美國的家庭教育是要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和競爭能力,使其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在美國家庭中,父母注意發展孩子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孩子進取向上而反對壓抑個性,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精神。
美國的家庭教育崇尚民主,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能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