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霄黎
摘 要 傳統教學管理制度下高校人才培養“千校一面、千生一面”的社會適應性出現了危機,學分制教學管理應運而生。本文在界定學分制內涵的基礎上,從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危機、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要求幾個方面剖析了創新型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并從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教學質量工程的實施、“主輔修制”和“校府工程”的實施、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方式的改進幾個方面構建了學分制下創新型公共管理類人才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 學分制 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型人才 公共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Innovative Public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Research under Credit System
JIAO Xiaoli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Personnel training under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thousand school one side, thousands of students one face" a crisis of social adaptability, credit management model emerged.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Credit connotation, social adaptability from a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the urgent needs of the time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requirements analyzes several aspects need innovative public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ngineering, "major and minor" and "School House project" in several areas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 under way to build a credit innovative public management class talent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credit system; talent training mode; innovative talents; public management
1 學分制內涵
學分制是人才教育模式的一種,與導師制、班建制統稱三大培養模式。所謂學分制,是以選課制為基礎,以學分和績點綜合衡量學生學習質和量的一種彈性教學管理制度,逐漸形成“按學年注冊、按學分繳費、按學分畢業、按績點授位”的教學管理模式。①具體來講,學分制具備以下本質特征:學生自由選課、強調因材施教、實行目標管理、實施彈性學制。②如此,實施學分制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增強教師的競爭意識,提升教師教學的效果;有利于規范收費制度,緩解貧困生學費難題;有利于整合教育資源,緩解部分學生集中就業壓力。可以說,學分制改革在較大程度上可以突破學年制教學的弊端,能夠較好地適應社會對多層次、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2 創新型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1)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危機顯現。我國高校公共管理學科歷經20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已初步形成了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體系,但是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我國現行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的諸多問題開始顯現。人才培養目標和實際培養結果出現了偏差,公共管理類學生的知識面覆蓋較廣,但運用理論解決現實問題的操作能力較差;社會對公共管理類人才的需求和供給出現了偏差,目前培養的公共管理類人才缺乏社會所需要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公共管理類人才的就業預期與實際的就業方向出現了偏差,導致該專業學生專業學習的興趣降低。③總之,我國公共管理類人才的社會適應性出現了危機,創新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
(2)創新型公共管理類人才的培養是時代發展大勢所趨。世界范圍內的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特別是創新人才的競爭。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是富民強國之本。世界各國都紛紛把培養創新人才作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如2004年美國競爭力委員會提供了一份研究報告《創新美國:在競爭與變化的世界中繁榮》,這份報告把培養下一代創新者作為國家的重要目標。我國要想在日趨激烈的經濟科技全球化競爭中拔得頭籌,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高校必須大力構建新型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努力培養和造就符合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數以千萬計的創新型專門人才和一大批優秀拔尖人才。
(3)創新型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是適應高等教育由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的迫切需要。自1999年國家實行擴招政策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獲得了跨越式發展,普通高校招生數從1998年的108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685萬人,已經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然而,高等教育大眾化不僅注重量的擴張,更注重質的提升。面對擴招后出現的新矛盾和教育教學質量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高等教育“要切實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的新的戰略決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問題。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后國際高等教育生源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在當前國內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用人單位更加看重畢業生的經驗和能力的新形勢下,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顯得更加迫切。endprint
3 學分制下創新型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1)學分制下創新型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以學分制改革為基礎,構建“理論、能力、素質、創新”四位一體的“立體型”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方案。④借鑒西方國家和我國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方案,積極推進課程模式改革和教材更新建設;加強專業建設與教學內容改革,提高專業建設水平,加大對優勢專業的投入,逐漸從以社會科學為基礎轉向以工商管理為基礎,更多地關注信息技術和其他應用技術;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方法,積極探索研究式、案例式、討論式教學,不斷增強教學效果;加強實景模擬實驗室和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全面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完善基于素質拓展的實踐教學體系。
(2)學分制下教育教學質量工程的實施。以“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為契機,加強專業教學團隊、雙語教學團隊、實踐教學團隊建設,優化老中青相結合的團隊結構,加強教學示范和教學觀摩,造就高水平教學團隊;鼓勵教師申報各級各類教研教改課題,多出成果,出高水平的成果。
(3)“主輔修制”和“校府工程”的實施。“主輔修制(雙學位教育)”是探索跨學科組織教學模式,促進復合型人才培養的一項教學改革措施。其培養模式是:本科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在主修一個本科專業之外,跨一級或二級學科輔修另外一個本科專業,完成輔修本科專業教學計劃規定的主要課程學分,經學校核準、頒發輔修本科專業證書。“校府合作”是近年來興起的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東北大學率先實踐了“校府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的運行前提是學校與部分政府機關相關部門達成基本的合作意向,政府機關同意接收學生實習。
(4)學分制下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方式的改進。學分制下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方式實現從單一考試到多元化評價的質的轉變,加強和深化對人的能力、學力和潛質的測評。通過專業課論文寫作評價學習效果;通過專業實踐評價學習效果;通過“學生素質拓展計劃”評價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現階段進行學分制下創新型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是十分必要的,是一種有效提高高校公共管理類畢業生質量和素質的教學管理手段,對培養創新型的高級公共管理類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⑤當然,學分制下創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不會一蹴而就,需要我國高校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完善學分制改革機制,不斷創新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這將為我國高校培養社會所需的創新型人才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⑥
本文得到2012年度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重點項目(2012069)“基于社會需求導向的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資助
注釋
① 曾慶均,石玲,胥江河.探索學分制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重慶工商大學學分制改革研究與實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5(4):151-153.
② 劉青.中國高校學分制改革及發展對策分析[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5.
③ 邱成嶺.高校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社會適應性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2(1):79-82.
④ 胡新宇,張道德,楊光友,張錚,游達章.學分制下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4):44-45.
⑤ 趙志國.基于學分制的本科生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J].科教文匯,2008(3):31.
⑥ 羅世銀.學分制下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