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京美
【摘要】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水平的提高,環境保護也逐漸受到人們重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當適當地滲透關于環境教育的內容。通過教育手段,為學生普及如何保護環境的知識,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樹立正確的保護環境思想。對于國民教育來說,環境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做好環境教育,能夠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希望,也能夠改善枯燥無味的高中教學現狀,讓高中化學教學變得更有活力。
【關鍵詞】高中化學 新課程 環境教育
引言: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觀念已經逐漸普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帶來了對環境的破壞,我們舒適生活的代價就是現在越來越糟糕的環境,可以看到近年來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全球變暖也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環境教育的內容,結合化學教材知識,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觀念,是現今高中化學教師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一、環境教育分析
近年來,環境保護問題逐漸受到重視,將環境保護觀念融入教育中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式。環境教育也在教育的范圍內,是一門跨學科的課程,可以說是將教育科學和環境科學進行了恰當的結合。“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提出讓環境教育觀念得到了革新,“環境和發展”正在逐漸取代傳統環境教育的“人與環境”觀念。新時期賦予了環境教育新的內涵,現在環境教育的中心是“保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是通過跨學科的環境教育,讓學生了解到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結合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培養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可持續發展”是當代教育的最終目標,我國的環境教育也將和世界接軌,逐漸向“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方向前進。
二、課堂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是環境教育的主要方式。首先,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教材,因為高中化學教材中有很多涉及環境保護的內容,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部分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例如化學教材中涉及的水污染問題,教師應該向學生介紹化學生產中產生的含有大量金屬離子的廢水,在農業生產中,也會有大量的農藥使用,這些農藥也是對環境的破壞因素,常見的對環境有影響的金屬離子有鉻離子、銅離子、汞離子等,這些離子的主要危害是被人類飲用后和人體內的蛋白質離子結合,造成人體內的血紅蛋白凝固,最終造成人類死亡。另外,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造成的“酸雨”也是現今的主要環境問題之一,教師可以給學生舉例子,向學生描述酸雨造成的危害,例如讓水質酸化、文物被腐蝕等,將環境教育和日常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明白環境保護對生活的有益之處,要保證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做好環境保護。學生可以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保護環境的觀念。
近年來環境污染事件頻繁發生,這也是教師可以利用的資源,例如高中化學教學中關于硫酸的一章,在講解是,教師可以列舉一些知名度較高的硫酸污染事件,比如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事件和美國的多諾拉事件,將這些事件和具體的數據相結合,例如受到酸雨的影響,我國農業每年都會受到將近15億元的經濟損失。這些數據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鞏固自己的化學知識和環境保護意識。
三、化學實驗中環境教育的滲透
實驗教學是高中化學教學的一部分,相對于課堂教學,實驗教學更加直觀有趣,在化學實驗中融合環境教育的知識,也是很好的方法。化學實驗中使用的各種物質和試劑,一般都是有毒的或者有腐蝕性的。例如在化學試驗中,經常產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在試驗結束后,一定要做好尾氣的處理工作。在化學實驗中,有些試劑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將化學試劑回收再利用,不僅能夠節約藥品,還能夠減少化學試劑對環境的危害。例如在“銀鏡實驗”中產生的非廢液,就能夠回收再利用。有些實驗使用的試劑對學生有危害,在不放棄實驗的基礎上,教師應該結合實驗的具體情況,適當修改實驗方案,用無害無污染的試劑代替對學生有危害的試劑,也可以對有害試劑做恰當的處理。這樣,在化學實驗中,學生就能夠充分感受到實驗試劑對環境的影響,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改進化學實驗也是在化學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的方法之一。化學實驗給學生帶來的益處是不言而喻的,相對于依靠教材進行的課堂教學,化學實驗更加簡明直接,讓抽象的化學知識變得形象易懂。在化學實驗中減少有害物質的用量,能夠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例如在濃硝酸和銅反應的實驗中,可以將注射器代替試管進行實驗,相比于使用試管進行實驗,注射器更加封閉,氣體顏色的變化更加明顯,并且減少了有害氣體二氧化氮。
綜上,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通過在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中透環境教育,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觀念,進一步保證環境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杰.關愛地球呵護環境——淺談高中化學環境教育教學的有效對策[J].理科考試研究(高中版).2013.
[2]馬群榮.淺議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的措施[J].新校園(上旬刊).2013.
[3]覃姣月.談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