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推動了流動人口的形成,這當中自然包括了流動青少年群體的產生,由于我國城鄉差異的存在,流動青少年基于教育、工作、生活等差距的存在,很難真正融入當地城市生活,并由于各種不公平待遇激發違法犯罪活動的發生,嚴重危害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當前,流動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足以引起重視,本文主要從流動青少年的含義出發,在了解當前我國流動青少年違法犯罪活動的特征與原因的基礎上,對如何全面有效的預防其違法犯罪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 流動青少年 違法犯罪 預防
作者簡介:林育群,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人民法院。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034-02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社會化進程的不斷開展,我國流動人口的數量也在急劇增長,大部分的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龐大的流動人群,這在便利城市人民生活的同時,也產生了相應的資源配置與管理問題。作為流動人口中的一個特殊種類,流動青少年兼有青少年和流動人口的特點,基于其特殊的自身性質,近幾年,有關流動青少年的違法犯罪問題屢次發生,嚴重的影響了社會的安定與和諧,這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于流動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特點和原因關注與討論,并由此針對如何預防的措施展開探索。
一、流動青少年違法犯罪概述
流動青少年是流動人口的一種,要想理解流動青少年的含義,結合我國當前國情,主要是指從我國農村流入城市的人群;其次,還必須了解青少年的含義。理解這一概念的關鍵因素在于年齡,我國各個工作部門因其工作內容的不同而對青少年理解不同并作出不同的年齡限制,本文僅從刑法領域進行理解,一般認為認為青少年的上限是25周歲,下限為14周歲。因此,流動青少年指的是年齡在14到25歲之間,基于讀書、生活、工作等原因離開戶籍所在地至其他地域居住的人群。當前我國流動青少年犯罪的總體特征主要呈現:(1)犯罪比重的逐年增加;(2)具有明顯的低齡化趨勢;(3)以犯罪團伙為組織形式;(4)犯罪手段多種多樣,暴力性明顯。
二、流動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
當前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是大量流動人口產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大量青少年或因隨父母入城務工,或因自身讀書工作而成為流動青少年的一員。由于農村流入城市務工人員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加之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使得該部分人群在工作平等權實現問題上有諸多障礙,與本地市民的待遇狀況差別甚大,這使得他們很容易產生不公平的心理以及對社會的怨懟之情。他們大都從事較為辛苦的工作,但通常獲取微薄的報酬,甚至難以維持其基本生活所需。其基本生活所需難以滿足,就容易導致犯罪心理的產生,尤其是當中的流動青少年,心理發育尚未成熟,更易性格沖動,受犯罪思想誘使,踏上犯罪道路。
(二)家庭監管的缺乏
流動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之所以產生,家庭監管的缺乏也是一大重要原因,父母對于子女的影響是巨大的,父母往往可以通過與子女的日常互動來傳遞其自身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沒有父母的愛培養起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 流動青少年往往缺乏父母的監管,他們或者是離開父母獨立外出讀書、工作,或者是雖父母外出但父母忙于工作,這都使得父母很難專心對其進行照顧。這種情況長期發展,就會極大地削弱子女對父母的依賴和情感,對社會產生冷漠態度和極端思想。在部分流動青少年家庭中,其家庭成員有可能存在不良行為,家長給孩子作出了錯誤的示范,這對青少年產生較為惡劣的影響,他們會不自覺的模仿家長行為,最終有可能發展為程度不一的違法犯罪行為。
(三)學校教育的疏漏
學校特別是初高中對于青少年的成長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個價段的青少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過的,因此學校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特別巨大,自然流動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的產生,學校自然責無旁貸。流動青少年所面臨的一些學校教育問題和疏漏,也對其違法犯罪行為的產生有一定的影響。
1.城鄉教育存在巨大差異。農村和城市在經濟上的巨大懸殊導致了二者在教育環境上的極大差別,農村由于缺乏良好的環境和充足的經費,很難吸引教育工作者,加之教育資源的匱乏,使得農村青少年在教育程度上的落后,這也是流動青少年在進入城市后巨大落差的重要方面。這使得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難以適應城市生活,有可能產生敵對情緒,導致反社會的行為。
2.流動青少年受教育困難。一些隨家庭流動至城市的青少年,往往面臨受教育的困境,一方面,他們由于受經濟條件、戶籍限制、政策影響等,很難進入當地的公立學校進行學習,另外一方面,城市中專為流動青少年設立的學校,有的存在教學質量低、公共設施缺乏等問題,不能為流動青少年提供優良的學校教育條件和環境。這使得流動青少年很難在城市中接受同等于城市青少年的教育,原本的教育差距難以得到彌補,更有愈發擴大之勢。在這種情況下,流動青少年更易切實感受生活的不公,對社會和未來產生失望,進而實施犯罪行為。
三、關于流動青少年違法犯罪預防的思考
基于當前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數量龐大的流動青少年進入城市,基于上述各種原因,他們違法犯罪的比重有所上升,成為犯罪高發人群之一。該問題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因此必須對如何預防流動青少年的違法犯罪進行思考。
(一)健全相關法律規定
流動青少年犯罪的預防離不開法律的完善規定,要想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必須健全這方面的法律規定,尤其是立法機構在完善法律規定的同時,應當結合流動青少年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尊重其人格尊嚴為基本出發點,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對違法犯罪的流動青少年要做到教育為主,懲罰為輔。 綜合以上要求來完善關于流動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法律規定,不但要有預防措施,更要注重對其違法犯罪行為的教育和糾正,不但重視立法的完善性,更要注重其可操作性,使流動青少年的違法犯罪預防工作的開展和執行做到真正有法可依,為流動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法律保障。
(二)重視家庭監護職能的發揮
良好的家庭對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價值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父母作為監護人言傳身教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流動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現象的發生,與其家庭監管職責的確實有直接關系,因此為預防該現象的發生,首先應當從家庭出發,使得青少年性格形成的第一道防線更加堅固,必須重視并發揮好家庭的監管職能,尤其是父母作為未成年子女監護人的職責。首先,流動青少年的父母應當更加重視同青少年之間的溝通交流,注意正確方法的運用,避免簡單粗暴的方式。保障同青少年溝通交流的時間,密切關注其心理動態和內心世界,幫助其排解不良情緒。其次,父母要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給流動青少年以積極影響。再次,要注意約束流動青少年的行為,避免其沾染不良習氣。針對這些方面,政府也應當積極配合家庭作用,采取一些相應措施,如加強對家庭虐待行為的監管和對網吧、歌廳等易對流動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的場所的管理和檢查。
(三)學校教育的完善
完善學校的教育制度是要預防流動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發生的關健。首要的便是加強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讓流動青少年有機會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使之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并在以后學習工作中逐步強化遵守法律的意識,以起到預防犯罪的目的。其次,學校應當重視對流動青少年的關愛教育,多關注其心理需求和學習需要,幫助其順利融入校園生活。
(四)重視社區的預防作用
1.重視基層機構的職能發揮。要想加強社區對流動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預防作用,必須要充分發揮基層機構的服務職能,社區工作人員應當加強對流動青少年家庭的關注,做好該方面的登記管理,對于流動青少年的心理狀態要隨時了解,有針對性的提供幫助,如積極的提供工作信息,關注青少年的教育狀況等。
2.積極開展社區活動。重視社區的預防作用,必須積極開展社區活動,促進流動青少年融入社區生活,加強同社區人民的溝通交流。加強社區的法制宣傳,使流動青少年充分認識到犯罪的危害,提高維權意識和守法意識。
(五)重視社會組織的輔助作用
雖然政府對于預防流動青少年犯罪起主要作用,但是該工作任務龐大,不能完全由政府承擔,在此過程中,必須要重視社會組織的輔助性作用,不但可以減輕政府的工作負擔和降低工作成本,而且可以增強社會預防流動青少年犯罪的力量,形成全面有效預防的局面。譬如,各種青年組織可以更多地關注流動青少年,積極組織流動青少年參加群體活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并對他們開展法制教育工作,提高其法律意識和覺悟。應當加強法律援助機構和青少年保護機構對流動青少年合法權益的保護,避免其因合法權益受到不當侵害而產生不良情緒。針對違法犯罪的流動青少年的特點,應當完善矯正機構的制度,合理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再犯的可能性進行預防。最后,社會上的其他組織應當努力發揮其協同作用,共同為流動青少年的違法犯罪預防貢獻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各社會組織雖然發揮的是輔助性的預防作用,主要是配合政府工作部門進行,但同時,社會組織功能的發揮也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幫助與支持,對此,政府工作部門必須要做好各社會組織的協調作用,明確各自職責,使其各司其職,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輔助性作用,更加有效的實現預防違法犯罪的目的。
(六)完善流動青少年的社會保障制度
要想實現預防流動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目的,必須完善其社會保障制度,保障其合法權益。最重要的便是戶籍制度的改革,城鄉的二元戶籍制度,造成了流動青少年身份上的尷尬以及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使得他們難以真正融入當地生活。只有進行戶籍制度的改革,才能從實質上消除流動青少年與本地居民的身份差距,打破其學習就業的障礙與屏障,更好的維護其權益。另外,還應當針對其特殊狀況,提供一定的社會救助,使其生活水平得以維持。
綜上,流動青少年作為流動人口中的一類特殊群體,是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產物,在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變革階段的大背景下,基于流動青少年自身的特點,其違法犯罪活動也具備了相應的特殊性,犯罪呈現低齡化、暴力化的趨勢,犯罪比重不斷增加,并逐步形成了犯罪團伙,犯罪手段多樣,流動青少年的違法犯罪現象必須予以重視。該現象的產生,主要是基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社會大背景而產生,加之家庭監護職能的缺失和學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對此,必須積極發揮家庭、學校、社區、社會組織的協同作用,形成全面預防流動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機制,并積極進行戶籍制度的改革,完善社會保障,以實現長期、有效預防的目的。
注釋:
[蘇]馬卡連柯著.耿濟安譯.父母必讀.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45頁.
徐澤禎.城市外來流動青少年違法犯罪狀況及對策探析.法制與經濟.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