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預習先行,先學后教”的教學方式可以適當減輕課堂教學負擔,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好地實現“減負增效”。主要闡述了目前課前預習存在的幾個困惑,結合學案中預習內容的設置的幾個注意點,對課前預習題實施進行了實踐和反思。
關鍵詞:課前預習題;學法指導;主動質疑;高效課堂
近年來我校廣泛推行“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方式,政治組也以學案為載體實施“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形成共識:預習先行,先學后教。那么,什么是真正有效的預習,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預習,這將直接影響課堂的效率。
一、課前預習大體存在的幾種現狀
1.課前預習放課堂
受江蘇高考模式的影響,學生對政治課不重視,而且學校往往也要求不能布置課后作業,導致教師把政治課前預習放入了課中。學生因為沒有事先有針對性地預習書本知識,所有本該課前掌握的東西,全部要到課堂解決,導致教學重難點根本沒有充分時間得到落實。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對知識的感悟深度都將大打折扣。
2.課前預習隨意性
預習作業不分層次、無針對性,就會導致一些學生“吃不飽”,一些同學“吃不掉”現象的并存。有時有些教師預習作業只照搬輔導練習冊上的填空題,形式單一,無法調動學生預習的積極性,而且也沒有思維含量。
3.課前預習無檢查
有些老師雖然布置了學生預習,但是在課堂中卻沒有檢查、反饋、評價的環節。學生預習得怎么樣,無從得知,學生對講授內容已經擁有了哪些知識儲備,也不知曉。這樣,由于沒有對學生的了解、把握,所以根本談不上以生為本和教學效率。
沒有有效的課前預習,沒有學生對教材的前期準備,就沒有高效的政治課堂。如何通過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來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呢?
二、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預習內容的設計應做到以下五點
1.緊扣政治學科學習要求,制訂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制約著課堂教學的內容、結構、方法、組織形式及其發展方向,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備課首要明確的問題。教學目標的表述不能模糊、籠統,必須具體、可操作。對于大多學生來說,對陌生的內容自行制定學習目標是有難度的,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學前先告訴學生學習目標,學生的預習也就有了方向。
2.結合學習重點和難點,設計靈活多樣的預習題目
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是指導學生合理分配預習時間,教師檢測學生已有知識,指導課堂備課的重要方面,重難點的預習有一點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能照抄教參,只有簡單的一二三條,這樣的形式主義對學生來說跟沒有一樣。有效的方式是將重難點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將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點,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釋疑,激發學生主動思考,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對教材的分析、歸納、演繹的能力,體現預習稿導學、導思、導練的功能。
3.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加強有效的學法指導
作業的設計既要“備文”,又要“備人”,而學法指導是學案中價值很重要的體現,教師針對不同的文本,給學生的預習提供方法指導,包括教材的行文思路、知識體系、概念理解,學會不同知識的重組、相同知識的歸納、相似知識的遷移、相關知識的聯系,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4.指導學生閱讀教材,鼓勵學生主動質疑
“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政治本身即是在不斷矛盾、統一的辯證過程中形成的。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也不能變成僅有教師問、學生答的過程,而應該鼓勵學生“問”,提出質疑性的“問題”。學生經過思考后提出的“質疑”通常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往往是考試時的易錯點所在。通過對這類問題的討論和再思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和思想,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很大提升。
5.引導學生關注時政熱點,開闊政治視野
新課程強調思想政治課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和時代特征相結合,思想政治課的一大特征就是時政性。教師在預習中設置了“新聞播報”欄目,讓學生結合報刊雜志、電視新聞等媒體,收集感興趣的社會重大熱點,并在課堂前5分鐘展示和評論。這項活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評論既要言之成理,又能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探究能力和其他多種能力,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又可以使他們較全面地接受思想教育。
預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習的好習慣。經過必要的預習,我們要采取任務驅動方式布置預習作業,學生在課前有意完成預習任務的過程中,既初步掌握了知識,又提高了主動、互動、靈動學習的能力,逐步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參考文獻:
盧文春.巧借課前預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3(32).
作者簡介:王學群,女,出生于1975年10月,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禮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