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珂 徐世艷 杜鵑 侯倩倩 趙澤民 王佳江
摘要 總結了美國、法國、荷蘭、以色列等發達國家的農技推廣模式,分析了各種模式的優點,并指出了其對我國的借鑒作用,以期為不斷完善我國農技推廣體制、機制,最終建立多元化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提供參考。
關鍵詞 發達國家;農技推廣模式;研究;啟示
中圖分類號 S-9;F30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31-11120-02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繁榮,農業現代化水平、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和農村建設水平的逐步提高,廣大農民對科學技術的需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們不再僅僅滿足于生產技術、經營管理和成果應用等一般性指導,而是有了更加廣泛的新需求,需要得到科技、市場、信息、經營、金融和法律等多方面的指導和服務。然而,這些新需求都需要通過農技推廣體系這一傳播途徑得以滿足。但目前我國的農技推廣體系還不十分健全,存在一些弊端,如管理體制不健全、機構設置不合理、科研與生產脫節、工作效率低下、推廣經費不足、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推廣銜接不暢、推廣人才匱乏等問題,特別是科研與推廣“兩張皮”以及技術和成果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業生產和農民對科技需求的滿足,制約了農業科學技術對農村經濟、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支撐作用的有效發揮。雖然我國農業的科技貢獻率逐步提高,至2011年這一比率已達到53.5%,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5%~40%,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70%~80%相比,還相差較遠[1]。因此,研究發達國家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總結其優點和經驗,對于提高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促進農業技術推廣,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技推廣新模式,最終建立多元化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意義重大。
1 發達國家農技推廣模式研究
1.1 美國的教科推一體化推廣模式
美國是開展農技推廣最早的國家,其農業科技推廣采用的是科研、教育、推廣“三位一體”的模式,推廣組織主要由聯邦政府、州、縣三個層次構成,各個層級分工明確,權責明確。第一層次是政府級。農業部下設聯邦政府農技推廣機構,該機構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的最高管理機構。第二層次是州級。州立大學農學院下設州級農技推廣站,農學院的院長或副院長是其最高主管,農學院的教授負責農技推廣,他們是美國農技推廣的核心力量,他們有一定的責任配額,50%的教學和科研,50%的農技推廣或試驗,以保證科研教學和實際生產的有效結合[2]。第三層次是縣級。縣級推廣組織是聯邦和州農技推廣組織的代理機構,由州立大學農學院負責管理,縣推廣站人員到一線了解農業生產和農技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對策與建議。該模式最大的優點是農業科學技術和成果能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對科技的需求[3]。
1.2 法國的合作社推廣模式
法國是由政府提供農業生產前的服務,農民自己負責農業生產中和農業生產后的服務。法國的農技推廣體系可以分為國家成果推廣署和農業發展署、農業研究單位和專業技術中心、農業生產協會系統、農業合作社系統等三個層次[4]。法國由政府負責農業科研的基礎性、公益性項目,由農業生產協會組織委托農業合作社或一些私人公司承擔農業技術推廣活動,法國農業科技推廣最顯著的特色就是農業合作社作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載體。全國各類農業合作社由3 800個企業、130萬名社員和12萬多名雇員組成,這些合作社橫向與縱向相聯合,組成了區域或跨區域聯盟,其技術推廣與服務涉及農業的各個環節,主要提供農業技術咨詢、服務、生產設備使用和供應生產資料等,尤其是流通領域的合作社,他們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負責農產品的收購、加工、運輸、儲藏和銷售,如牛奶、肉類、葡萄酒等的加工與銷售,還有的合作社為農戶提供金融和企業管理服務[1]。
1.3 荷蘭的公私合作推廣模式
荷蘭的農技推廣體系由國家推廣機構、社會和經濟推廣員、私人企業推廣員、農民合作社推廣員共同組成,在推廣過程中,國家發揮了主導作用,宏觀調控各方面力量。法國在農漁部下設了負責全國農技推廣的組織、協調和管理工作的養殖業和種植業推廣處,在省一級則按自然區劃設有12個種植業和17個養殖業的地區(區域)推廣站,擔負著直接為農戶提供無償服務的職能[5]。荷蘭的公私合作推廣模式的最大優點就是,扁平式的組織和管理。一方面,農技推廣人員和農民、科研人員彼此聯系緊密,能夠及時發現在農技推廣中存在的問題,迅速反饋給科研人員,可以在科研計劃和科研工作中加以解決;另一方面,各農業科研機構之間的相互溝通十分緊密,快速交流了彼此間的信息,大大提高了研發成果的效率及適用性、有效性。
1.4 以色列的以政府為主的推廣模式
以色列對農業技術推廣十分重視,認為它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制定了一系列法規、方針和政策,以保證農技推廣的順利實施,并且每年投入8 000多萬美元(相當于GDP的3%)的經費,主要用于開展協作攻關、創辦試驗、示范基地、推廣綜合配套技術。以色列的農技推廣體系由國家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和區域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組成,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設置14個專業委員會,全國按照不同區域的氣候特點設置9個區域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每個區域中心有10~30名專業技術人員,負責對農戶的訪問和接受農戶的咨詢,以解決農戶存在的問題[6]。以色列農技推廣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政府支持鼓勵科研人員和推廣人員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長,開辦私人示范農場、科技型開發企業、推廣型的培訓示范基地等,以直觀地傳播新技術、新品種,讓農民認為這些技術值得信賴,可以去使用、種植。同時,也使每一項農業新成果、新技術都以最快的速度推廣、應用和普及[7]。
2 發達國家農技推廣模式對我國的借鑒作用
2.1 加強科研、教育、推廣的有機結合
從美國、法國、荷蘭、以色列的農技推廣模式可以看出,這些國家都十分重視科研、教育與推廣系統的有機結合。美國的州立大學農學院同時承擔了教育、科研和農技推廣工作,很多從事農技推廣的專家教授將1/3的時間用于教學,1/3的時間開展科研,1/3的時間進行農技推廣,大大地提升了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效果。法國將農技推廣工作與科研、教育緊密相連,實現了農業科研單位、專業技術中心和農業生產協會系統、農業合作社系統之間的有機銜接[8]。荷蘭和以色列也將科研、教育、推廣有機結合,將其作為農業發展的三個支柱。就我國而言,雖然從事農業科技成果的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眾多,但是大都各自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研究,重復性研究時有發生,成果的實用性和推廣性也較弱。因此,要加強農業科研、教育單位與農技推廣系統的互動,建立生產技術問題反饋機制,研發實用性和有效性強的新成果、新技術、新產品,將其快速的推廣應用,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業生產對科技的需求,做到農、科、教的有機結合,推動農業科研成果“產學研用”一體化。
2.2 培育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推廣主體
目前,全世界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技推廣模式約占全球總數的81%,發達國家的政府都十分重視農技推廣作,從政策與經費上給予支持。以色列每年投入8000多萬美元(相當于GDP的3%)的經費用于農業技術研究和推廣,美國的農技推廣經費由農業部承擔20%~25%,州政府承擔50%,縣政府承擔20%~25%,私人捐款僅占一小部分[6]。因此,要堅定政府推廣機構的主導地位,如果沒有政府這一農技推廣主體,其他推廣主體是無法滿足農業發展需要的,服務效果也將大大降低[9]。在堅持政府主導地位的同時,也要注重發展其他的推廣主體。例如,在荷蘭、法國的農技推廣模式中,私人咨詢服務組織、農業合作社等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雖然我國的農民經濟組織、私營推廣機構、農業合作社等也發揮了技術指導、服務和推廣的作用,但至今沒有建立有效的法律、機制,將其納入農技推廣體系[2]。因為這些組織沒有統一的領導和指揮,具有很強的自發性、隨意性和盲目性,大都各自為戰,推廣效率很低。因此,借鑒發達國家經驗,一方面,要繼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增大對農技推廣的經費投入力度,扶持農業技術咨詢的民間組織、農民合作組織、私營性質的農技推廣機構和企業等廣泛參與農技推廣與服務,建立多元化農業技術服務模式;另一方面,要創造有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環境和條件,通過培育社會化農技推廣組織,形成一個能適應廣大農戶的多種需要、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分工協作、穩定高效的多元化農技推廣模式[10]。
2.3 增強農技推廣體系的獨立性
縱觀發達國家農技推廣機構,如美國的州立大學農學院、法國的農業合作社等,他們都具有良好的獨立性。由于行政部門對農技推廣的干涉非常有限,就大大減少了政出多門和各種利益糾葛現象出現,進而保障了推廣體系的有效性和獨立性。從我國的農技推廣體系來看,農技推廣機構下設在地方政府,編制歸地方政府管理,資金由地方政府扶持,這就很容易出現推廣的行政化和區域化,不能實現獨立的農技推廣和跨區域聯動。此外,在農技推廣體系中,約有一半左右的農技推廣人員在從事種子管理、植物檢疫、動物檢疫、農機監理、農民負擔監督、承包合同管理、漁政管理等行政執法工作和種子、農藥、化肥、農機等農業生產資料和獸醫、獸藥銷售等商業經營創收工作。因此,一方面,建議適當減少地方政府對農技推廣的干預,有效提高農技推廣體系的獨立性;另一方面,建議將執行行政法規和經營創收的部門從農技推廣機構中分離出去,歸入其他系統,讓承擔純公益職能的農技推廣人員專心從事公益性的農技推廣服務,由國家承擔各項農技推廣費用[11]。
2.4 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業務素質,采用資格考核制度
發達國家的農技推廣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學歷大都較高,如美國推廣人員的學歷通常是碩士以上,而在日本要想成為一名專業推廣人員,則需要達到國家規定的學歷標準,并通過國家或地方舉辦的專門考試。而我國農技推廣人員普遍學歷較低,大多不具備農業專業學歷,而且專業培訓較少,知識老化嚴重等。借鑒美國、荷蘭等國的經驗,一方面,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專業培訓,包括新技術、新知識、新成果和新方法的培訓,新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解讀,現代化推廣手段的宣傳與講解等,使其及時了解國內外農業信息,掌握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和提高服務能力。同時,開展學歷教育,培養農業推廣學士、碩士、博士,把縣級以上的推廣人員培養成專家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農技推廣人員資格準入制度、考核制度和清退制度。以嚴格的理論和實踐技能考試的方式,篩選出工作能力和責任心強的合格人員從事農技推廣工作,提高人員業務素質和推廣效率。同時,要對推廣人員進行定期考核,對于考核合格的給予相應精神和物質獎勵,對于不合格的人員及時清退。
2.5 建立健全推廣法律體系
縱觀世界上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史可以看出,發達國家為了促進農業技術推廣,都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法規體系。美國農業法律法規十分健全,形成了一套以農業法為基礎,100多部重要法律為配套的完善的農業法律體系,內容涵蓋了農業市場、農產貿易、農業信貸、農村發展、農業研究推廣與教育、土地開發和利用等各方面[12],從根本上保障了土地的使用、收益和處分,促進了農業技術推廣,保障了糧食安全。日本也針對農技推廣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農協法》、《農業改良助長法》、《有機農業推進法》等,促進了農業新技術、新材料、新品種的引進,提高了農業效率和農民收入,對農業生產改良和農民生活改善等,有著積極的作用,推動了日本農業的發展。我國是1993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從法律上確定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的地位,并于2012年8月進行了修改,進一步完善了該法。除此之外,我國大部分地方政府也先后出臺了《農業技術推廣法實施辦法》。總體來看,我國有些法律條款還不夠具體,缺乏因地、因時制宜的適應性,對現有政策法規的貫徹落實不到位,“權大于法”的現象還時常出現,對執法情況缺乏有效的監管等。所以,要進一步完善法規和制度,健全農技推廣法律體系,保證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嚴肅性和穩定性,強化農業法規、政策的貫徹和落實,全面依法進行農技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健華.借鑒國外農技推廣模式 促進我國農業科技推廣[J].農業科技管理,2012(3):60-63.
[2] 劉同山,張云華.發達國家農技推廣的模式、特點與啟示[J].世界農業,2013(5):1-4.
[3] 梁敏,楊德勝.亞太國家農技推廣模式比較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3(14):282-284.
[4] 丁自立,焦春海,郭英.國家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經驗借鑒及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5):55-57.
[5] 劉飛.中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比較淺析[J].江蘇農村經濟,2012(10):57-58.
[6] 董永.國外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6):39-40.
[7] 佚名.以色列農業技術及對我們的啟示[EB/OL ].(2014-03-27)[2014-05-03].http://www.7824999.com/news/html/?565.html.
[8] 紅葉.法國農業發展模式與扶持政策的研究與借鑒[EB/OL].(2013-05-23)[2014-06-20].http://blog.sina.com.
[9] 郭蕊.農技推廣體系多元模式的改革與發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4(15):4871-4873.
[10] 王曦光,周國民,王文生.農技推廣知識服務模式研究與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3(33):13065-13068.
[11] 王力.外國農技推廣與我國農技推廣的比較研究[J].現代農業科學,2009(4):254-256.
[12] 劉旦.湖南省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的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