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梅
【摘要】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對中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全方位的整合要求,改變了或正在改變著傳統的拼音、漢字教學。我們可以從人機交互與拼音漢字教學、CAI課件與課堂語文教學、信息處理與語文閱讀教學、虛擬網絡空間與作文教學四個方面,分析信息技術對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要求以及語文教學應有的策略。
【關鍵詞】中小學語文教學 CAI課件 虛擬網絡空間
一、人機交互與拼音漢字教學
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拼音漢字教學,有一個很重要的實踐基礎就是:人機交互。現代社會中,一個人除了人際交往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交往空間,那就是人機交互。除了對自然語言的處理外,還有對計算機語言和網絡語言的處理。因此,傳統的拼音漢字教學,除了承載原有的任務以外,又承載了另一個重要功能,成為人機交互的接口,并進而成為網上交往的接口。這必然對拼音漢字教學的方式和方法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拼音教學和漢字教學進行功能上的擴展。
近50年來,拼音教學已基本形成成熟的套路。但對它的作用的認識就比較多樣化了。有的認為是“工具”,有的認為是“拐棍”。隨著拼音輸入法,如全拼、雙拼、智能ABC、紫光拼音輸入法等的廣泛應用,中文信息處理由字處理向詞處理的過渡,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拼音輸入法的方便快捷、易學易用。拼音教學愈顯重要。相應地,21世紀的小學語文教學,在設計拼音教學時,就很應該加入輸入法的相關內容,使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運用拼音輸入法打拼音節、熟悉音節,為識字打字做好準備,拓展漢語拼音學習的功能,增強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
二、CAI課件與課堂語文教學
1.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學習。
2.改變了師生的角色和責任,變傳統的“教師——學生—語文教材”三因素構成的教學模式為“教師——學生——語文教材——教學課件”四因素構成的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課堂教學的負擔,教師處在組織、引導、協調的角色。課堂變為學生的課堂、課件的課堂,增強了互動性和學生的自主性。
3.改變了學生的思維過程,由原來教師引導下的單向思維變為多向的發散型思維。因為豐富所以多向,由于好奇故而探究。
4.改變了教師原有的備課方式,增大了備課的內容和難度。由于語文CAI課件內容的多樣性,學生提問的不確定性,促使教師要不斷地“充電”、精心地準備、認真地引導、準確地作答,否則就難以承擔起課堂調控的責任。
三、信息處理與語文閱讀教學
信息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社會要求必須具有很強的搜集、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而這正是被傳統語文教學所忽視的重要環節。
1.語文閱讀的形態得到極大的豐富。除了原有的紙介質信息載體外,錄音帶、錄像帶、光盤等聲像資料,電子書(e.book),網絡資源(信息庫、數據庫、各種網站)均已成為學生的閱讀載體。閱讀形態千變萬化,促使學生必須養成開放的閱讀心態,主動適應社會高密度學習、全方位信息輸入的理解方式,否則就會在將來的信息大潮中無所適從。
2.閱讀方式由單一的理解型轉向探究型,字詞典的功能漸漸被電子詞典所取代,查字查詞更為便捷,閱讀密度和強度增大。資料檢索和查詢一日千里。這些都會對閱讀教學產生較大影響。建構主義和網絡環境下,與信息處理相輔相成的新型閱讀教學模式的探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香港大學教育與課程學系母語教學教師支援中心嘗試的“三維六階主動探究式閱讀模式”;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網絡閱讀學習模式”;還有廣東省佛山、深圳、東莞、珠海等地中小學探索的網絡環境下的創新學習模式等等。
四、虛擬網絡空間與作文教學
網絡環境下的作文教學,不論是從文題選定、學生習作,還是從教師批改點評、師生溝通交流幾個環節來看,都具有簡潔、快速、目的性強的特點。因為豐富的網絡資源完全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空間,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強大的搜索功能,找到與文題相關的眾多資料,評判處理,有感而發,寫出文質兼美事例豐盈的文章。同時師生也可以就時下的某種社會現象,共同評點討論,確定寫作內容,使學生旁征博引各抒己見,激發起他們獨立思考、獨立表達的能力和激濁揚清的社會責任感。這與課程標準的要求恰相契合:“根據現代社會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傳播工具多樣化等特點,中學新教材的寫作教學以學生實際生活和21世紀的社會需要為依據,指導學生寫報告、總結、傳記、讀后感、科技說明文、小論文等實用文,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簡潔明了地表達和傳遞信息的能力,適當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的速度,并提出量化指標。”作文評改交流也會因網絡的便利更具直觀性、互動性,從遣詞造句到謀篇布局,師生均可以平等地交流,從而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盡快提高。
我們堅信信息技術背景下的中小學語文教學雖然遠不止這四個方面,但在整合的初期,應以這四個方面為重點和突破口,采取應有的策略,盡快建立起信息化社會中語文教學切實可行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郭保華.中華字經[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
[2]許嘉璐.語言文字學及其應用研究[M].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