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果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部分,高中數學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扎實的基本功,靈活的思維方式和靈敏的感觀能力,更應重視對高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能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充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將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就能達到數學教育教學的目標。因此,在高中數學課堂中應重視和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能主動地學,能創新地學,能快樂地學數學。
【關鍵詞】心理素質教育 創新 滲透 教學
在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下,大力提倡發展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一線高中數學教師有義務和責任承擔起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重任,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充分利用學科資源和優勢,將心理健康滲透在數學教育教學之中,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因此,正處于心理躁動的青春期的高中生心理是否健康就顯得尤為重要。針對高中生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筆者對如何通過數學教學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進行了探討。
一、注重心理指導,創設良好學習數學的環境,嚴格養成教育
中學數學心理教育可以從心理過程和個性品質兩方面來實施。在心理認知過程中重點加強學生元認知培養即對自己的認識活動進行自我體驗、觀察、監控和調節,有利于提高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自覺性,發展學生自學能力,開發學生智力,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情感意志過程中,主要是在認知過程基礎上,結合具體數學教學內容,對學生實施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數學審美教育,認識數學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教育,使學生產生需要,從而有動機、積極主動地學習,進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不畏困難,勇于攀登的頑強意志。
二、數學情感教育是融洽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健康情感的重要手段
情感是調節師生人際關系的精神樞紐,數學教育內容能否被學生接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關系的融洽程度,師生間搭起情感的橋梁,經常保持愉快活潑和諧融洽的氣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團結合作,教育的內容在情感的傳輸帶上才能順利進行。情感教育具有泛化擴散的規律。數學教師首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審美感,以為人師表的形象感染學生,教師要熱愛學生,把這種愛滲透到日常的數學教育教學中,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仰其人敬其業”;數學教師平時要多跟學生交流,關心學生的生活思想,既做良師又做益友,搭起情感的橋梁,溝通彼此的心靈。
三、塑造學生完整、獨立的創造性人格
創造教育,其終極目標是發揮人的個性特長,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創造者。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心理素質,要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積極的個性意識傾向性,包括理想、動機、興趣、人生觀、氣質和性格等。因此,塑造創造性人格,首先是指個性諸方面是否得到全面、統一、和諧的發展。這就要求學校教育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明確我們的數學教育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而不是單純知識的傳授與智能的發展,要注重在理想、道德、興趣、情感、意志、人生觀等方面的人格培養。其次,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獨立自主的習慣。如果沒有個人獨創性,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的社會,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獨立學習和獨立思考的學生。獨立思考會使人聰明,具有獨立學習能力的學生,也是富于創造性的學生。
四、注重實踐,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
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賴于個體在真實數學情境中的實踐操作與體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為一門說教課,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應深入數學生活、在實踐中加以訓練、鞏固。為此,我們倡導數學注重實踐,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在參與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實現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動之中,不僅在活動中蘊涵、傳遞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還注意在日常的數學教育教學實踐中隨時抓住問題作為教育契機開展生動、直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并注重在數學生活中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去實踐、體驗所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等。通過一些生動、活潑、有趣的數學活動,不僅讓學生受到實實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學生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來源于數學生活、實踐于數學生活的基本道理,從而將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實處。
五、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做學生的貼心人
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可以緩解學生的心理緊張,減輕心理壓力,避免學生產生心理異常。因此,數學教師應主動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給學生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幫助、更多的愛。如果發現學生有不良情緒,一定要及時個別談心,弄清原因,采取恰當的方法幫助解決。數學教師經常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溝通,談話,給其鼓勵等等,都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和激勵作用。
總之,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高中數學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智力開發的訓練,特別是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為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