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婷婷
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我對課程教學洋溢著飽滿的熱情,因為每當暢游在互聯網豐富多彩的信息海洋中,我總會覺得自己充滿著勇往直前的動力,擁有著更新的教育理念和不盡的教學資源。但同時我也在思索,如何用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我的教學,如何將我在信息海洋里發現的那一顆顆美麗的珍珠與我的學生們共享,甚至讓學生們比我發現得更多,比我做得更好?這些環繞于腦海的困惑在我發現WebQuest時終于釋然了。
在當今的信息化社會里,代表了先進教學理念的WebQuest正在全球流行。WebQuest是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教育技術系的伯尼?道奇等人于1995年開發的一種課程計劃。“Web”是網絡的意思,“Quest”是“尋求”“調查”的意思,Webquest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它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能夠完成的且具有吸引力的任務。完成這個任務并不僅僅是讓學生回答問題,而是要求他們通過對信息的分析和綜合來得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下面結合高一信息技術第六章《網頁的設計與制作》的WebQuest教學設計,對這種教學方式的七個模塊進行分析探討。
一、清晰深刻的主題
選擇一個WebQuest探究主題是一個耗時的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要想使這堂課令學生和自己滿意和成功,必須盡力做好選題工作。我認為以下四點是WebQuest選題必須遵守的原則:
1.所選的題目必須符合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
2.把那些認為用傳統教學方式教學達不到最佳效果的課用WebQuest表示出來。
3.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和Web網頁。
4.所做的WebQuest要稍微超過現在學生所要求掌握的知識范圍。
在高一信息技術課程第六章的教學中我擬定的主題是《個人主頁制作——我的秘密花園》。因為這一章是培養學生信息收集、獲取、分析、策劃以及整合的能力,實踐性很強,如果僅僅憑在課堂上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授和連續不斷的演示,學生獲得的也只是紙上談兵的空洞理論,并不能很好地形成他們自己的操作技能。只有讓學生在具體操作實踐中學習,提供一些具體的例子讓學生去實踐,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才能提高。這個探索性學習其實是連接了課堂接受式學習和完全開放的自主式學習,并且在基礎知識的范疇內稍微延伸了一點難度。
二、引人入勝的情境
一個有吸引力的情境或引言可以直接影響這個WebQuest方案是否能有效地開展、是否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情境或引言大多是用一段優美文字或者故事情節引入主題,例如《個人主頁制作——我的秘密花園》里的引言用了一首清新的小詩,意在緩解現代高中生在緊張的學習環境中形成的緊張情緒,應和他們需要透氣空間的急迫心情。
三、切入實際的任務
任務的設計是一個成功的WebQuest的核心。WebQuest的“任務”模塊對學習結束時學生將要完成的事項進行描述,最終結果可以是一件作品,或者是口頭報告。具體可包括整理、復述、判斷、設計、分析等,或是這些任務不同程度的綜合。“任務”與“引言”一樣,最好是有吸引力和引導性,讓學生跟著你設計的任務思維走,并且積極地配合完成任務中提出的問題。
四、循循善導的過程
在這個模塊中,給出學生完成任務將要經歷的步驟,讓學生知道完成任務的過程。其中包括把任務分塊的策略,對每一個學習者扮演角色或看問題視角的描述等。整個過程描述部分相對簡短而清晰。我在這一個模塊整合了另一個模塊的“資源”,因為我覺得在劃分過程的步驟中,把必須要用到的資源一起分類歸納進去,這樣才比較方便學生合理利用。
五、公正合理的評價
這一環節非常重要。我們不僅要求學生完成任務,同時還要重視他們在網上查找資料的熟練程度。因此,除了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以外,對他們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予以評價。這樣,既可以驗收前面的學習效果,又能夠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提供更好的建議。在《個人主頁制作——我的秘密花園》中評價的標準涉及幾大方面的內容:對每次課堂活動結束后的評價;對個人分工任務的評價;對團隊合作能力的評價;對最終完成結果的評價。
六、意義深遠的結論
學習的最后階段——總結,既是對自己教學過程的反思,又起到了幫助學生學習、進行歸納的畫龍點睛之用。“結論”部分還給我們提供了一些較為深刻的可以繼續探討下去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下一次研究性學習中可能會用得到。
WebQuest為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支點,它的互動性、自主性與跨越時空的特點,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擺脫教師、教室的過多控制,為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創造了條件。教師通過嘗試應用新的技術和新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能力,同時也提升了教師自身的業務能力。當然,WebQuest不是萬能的,它的生命力在于:需要師生將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緊密結合,需要獨立精神與合作精神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