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舉 褚方晨
近年來,基礎教育領域關于“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探索成果頗為豐碩,如江蘇泰興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模式,山東杜郎口中學的“10+35”模式等。這些課堂教學模式都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先學”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的操作實踐過程中卻曲解了“先學”的內涵。首先,學生“先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嘗試,不能把“先學”演變成“完全意義的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其次,“先學”應當是基于“課堂”的先學,我們不應當把大量的“先學”任務放在課前。課堂效率的提高不能以增加學生課業負擔作為代價,這樣明顯背離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針對以上諸多問題,揚州市江都區國際學校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長期的教學實踐探索,對邱學華嘗試教育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與有意義學習理論加以整合、創新,提出了“嘗試—診斷—建構”的課堂教學模式,并進一步提出了“指導嘗試教學法”。該教學法強調學生主體在教師指導下對嘗試目標進行探索,并將教學過程看做師生不斷嘗試、診斷,建構的循環過程,力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實現課堂的高效,減輕學生課后的作業負擔,以求更好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但是,在該教學法的應用實施上需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屬性。那么,在教學中應如何指導學生嘗試學習呢?
一、以學生“學生自主研討發現問題”為主的嘗試
1.教師需妥善選擇歷史材料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嘗試的動機。學生的嘗試學習必須是主動嘗試才能使課堂教學變得有意義。為了避免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嘗試過程變得流于形式,成為學生講廢話的時機,教師要善于積極創設各種情境來吸引學生主動獲取新知,激發學生的嘗試欲望,讓學生敢于嘗試、樂于嘗試。在歷史學科中的情境教學,主要在于歷史材料的選擇上。歷史材料的選擇所需要的不僅僅是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歷史的價值和魅力。例如在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一課,如何讓學生去發現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教師可以出示這則材料:新文化運動期間,著名經學家黃侃和胡適同在北大任教。黃侃給學生授課時曾經開過這樣一個玩笑:“假如胡適的老婆死了,他的家人電報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趕快回來啊!長達十一個字。而用文言則僅需‘妻喪速歸四字即可,只電報費就可省三分之二。”名人軼事不僅僅趣味生動,而且極具思考價值,能夠激發學生嘗試學習的欲望。
2.教師根據所選歷史材料預設相關問題的基本方向,給學生預留一定的思維空間。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從內心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但是要避免學生探究問題的盲目性和無序性,教師不能在此過程中完完全全地“消失”,讓學生過于“自由”的研討。這就需要教師擁有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學科教學功底,能夠恰到好處地劃定學生思考的范圍和方向、步驟、角度,進行適時的點撥和誘導。可以通過“示范”的作用讓學生對于同一類型的不同材料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例如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完英國崛起的各時間段具體事件,先示范給學生幾個提問:“英國為什么在17世紀搶占了先機?”“英國在19世紀上半葉傲視全球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英國到19世紀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的原因有哪些?”“通過英國崛起的主要事件,你認為大國崛起需具備哪些條件?”。示范完之后可以讓學生自主總結美國崛起的主要歷程和各階段標志性事件,讓學生根據英國崛起的問題設問,自己嘗試合作探究美國崛起歷程中的問題。這樣有了預定的方向,盡可能地避免了學生無效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的問題生成變得合乎邏輯。
二、以“教師預設問題”為主的嘗試
1.立足課文重難點處設問,問題切忌過頻過濫,需有思維深度。教學實踐充分證明,平鋪直敘式的講解容易消減學生學習的激情,但無序、頻繁且深度匱乏的設問又會使學生對嘗試的內容淺嘗輒止。尤其是缺乏思考性的問題要慎用小組討論法。例如講授“國民革命的洪流”一課,倘若教師把黃埔軍校創辦的時間、創辦人、全稱、性質、總理、校長、黨代表、政治部主任分別是什么等一干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生的積極性就很難調動。在此環節,教師可以挖掘幾個有深度的問題,例如黃埔軍校的創建有沒有受到蘇聯紅軍的幫助?黃埔軍校與其他舊式軍校相比有什么特殊性?孫中山為什么要創辦黃埔軍校?課堂設問的選擇應在學生認知矛盾的焦點處尋求突破,切忌過頻過濫。要緊扣重難點,在具體的設問環節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通過有梯度的設問幫助學生實現重難點的突破。
2.基于學生“最近發展區”抓住知識點銜接處設問。歷史學科的課程結構與模塊設置相對獨立,但彼此間又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如果教學不揭示這種內在、本質的聯系,不善于挖掘隱蔽的知識線索,就不利于學生完整的知識體系的架構,也難以提高學生對材料有效信息獲取、分析、綜合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與綜合類比,在知識點的銜接處進行恰當、有效的設問。例如講授“美國南北戰爭”一課南北戰爭掃除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中的什么障礙時,可以進一步提出:同時期的俄國農奴制改革掃除了俄國歷史發展的什么障礙?(封建農奴制)俄國農奴制改革與美國南北戰爭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解決了什么問題?(自由勞動力)19世紀六七十年代推動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成為時代潮流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工業革命的影響)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所承擔的共同歷史使命是什么?(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這樣,可以做到設問的問題難易適度,兼顧大部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有選擇性地對重難點、易混淆點、時間跨度大的知識點細節進行設問,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學生嘗試學習的過程應當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對嘗試目標進行探索。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適合學生自主研討的環節,教師應當利用歷史材料努力營造問題情境,讓學生有自主嘗試的欲望去發現生成問題,并擴大預設問題的空間。在此過程中,為了避免學生探究問題的盲目性和無序性,教師必須根據歷史材料預設相關問題的基本方向,能夠恰到好處地劃定學生思考的范圍和方向、步驟、角度以及進行適時的點撥和誘導。可以通過“示范”的作用讓學生對于同一類型的不同材料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使學生的嘗試探究是有效的,并且是高效的。但是教師不可能把所有歷史問題生成的任務都拋給學生,在歷史課堂中普遍使用的“教師設問”環節,教師提問的切入點需立足課文重難點,避免問題過頻過濫,需有思維深度;抓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知識銜接處設問,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另外,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信息,引領學生去發現歷史材料細節的魅力,讓材料細節處成為值得探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周立新.例說歷史課堂提問切入點的選擇與實施[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3.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嚴永金.名師最激發潛能的課堂提問藝術.讓學生思維活起來[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