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林
【摘要】本文對初中語文教學現狀進行了概述,分析了其中的問題,提出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并以課堂實例闡明了如何在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最后總結了情感教育對初中語文教學的積極作用,希望能夠為初中語文教學工作提供幫助和建議。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語文教學 情感教育
隨著教學改革的發展,初中語文教學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水平上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初中語文教育的實際作用還只體現在學生的知識水平提高上,在能力水平和情感態度發展上,初中語文對學生發展的貢獻還不是很大,值得我們探討。
一、初中語文教學現狀概述
1.課堂教學狀態。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兩個特點:首先,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費盡心思,精心設計課堂,而實際教學內容并沒有改變,教改要求的初中語文教學的改善在教學中沒有體現出來;其次,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缺乏興趣和動力,高年級的學生對待閱讀、作文等內容已經形成“套路”而沒有熱情,成為學習語文的“機器”。
2.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多表現在對情感教育的忽視方面。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的知識教學而缺少對語文知識背后的情感滲透,在教學方法方面也多以灌輸為主而較少有啟發式的教學。這樣的教學使語文對學生情感成長的作用難以體現,也不能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建立起正確的態度,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十分重要。
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1.有效控制課堂,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會人們如何生活,而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處理和人際互動實際上就是教學生如何處理未來進入社會時候的人際關系的過程,同時,學習也是一項存在情感導向的任務,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提高課堂控制能力,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對語文教學中師生情感基礎培養十分重要。例如,在作文課上,教師和顏悅色、語言風趣,給出學生關于環保寫作內容的材料,并且布置寫作任務:“同學們,今天我們來進行一次重要的寫作,因為寫作的內容和目前世界上各國領導人都在積極討論的內容是一樣的——環保。也就是說,你們的寫作有可能和奧巴馬的想法不謀而合啊!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在不超過30分鐘的時間里趕上總統的節奏。當然,如果寫不好,我會在自習課上幫助你追趕上世界各國的總統的。”學生被教師的幽默所吸引,師生在活躍的氣氛中開始進行寫作,學生對學習的情緒反應自然也更加放松和愉快。
2.合理設計教學內容,體現情感因素。語文學習的本身需要有現實的文化環境作為基礎,而單純的語文課堂教學缺少這種文化環境,使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因素難以體現。要改善因為文化環境缺乏導致的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冷漠和應付態度,應該從營造文化情感氛圍入手,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例如,在進行《桃花源記》教學時,教師沒有直接進入教學環節,而是與學生談起陶淵明其人、陶淵明的其他文學作品和后人對他的評述、與陶淵明同時代的其他文學大師和文學作品等,并向學生介紹了許多西方文學中“烏托邦”主義的文學作品和其中有趣的小故事。通過教師生動的講述,學生的情感和所要學習的《桃花源記》的情感基調基本達成一致,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很容易做到從情感的角度出發去分析和欣賞這篇文章。這是營造文化情感氛圍、使學生情緒與教學的內容緊密相連的方法,能夠有效改善課堂上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態度,使學習從“與我無關”轉變成“於我心有戚戚焉”。
3.重視學習方法教育,夯實學生對學習的情感基礎。很多學生對語文學習抱有回避的態度,一提到寫作文就頭痛,對閱讀理解一籌莫展,大部分原因是因為語文學習并沒給學生帶來學習的成就感,這是學生與語文之間情感聯系淡薄、學生對語文學習態度不良的主要原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語文教師可以針對語文學習的不同主題進行學習技巧方面的指導,如教學生“快速閱讀”的技巧、如何巧妙運用各種句式和引用名言諺語使作文增色等,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看到自己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或者能夠寫出高水平的作文,能夠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信,從根本上改善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消極情緒。
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的積極作用
1.提供和諧的教學環境。在課堂上注意情感因素的滲透,能夠為初中語文教學提供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和快樂心情之間的緊密聯系,從環境上杜絕了“語文學習是無聊的”這種想法的出現。
2.培養積極的學習心理。在初中語文課堂上進行情感因素滲透的另一個強化作用體現在學生的學習心理培養這方面。融洽、和諧、愉快的情感氛圍和具有情感投入的學習,能夠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提升和學習興趣的提高有所助益。
綜上所述,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教師重知識而學生少興趣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在教學中引入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方法有三種:重視師生關系建立、重視知識文化背景教育、重視學生學習態度教育。有效的情感教育不僅能使語文課堂更加高效,還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周偉.如何將情感教育融入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之中[J].考試周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