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麗華
【摘要】本文結合一些實例談論了怎樣讓問題把身邊的數學引入課堂,通過創設充滿趣味的問題情境,學生能在數學活動中快樂地學習數學,并通過精心設計的課堂導入語激發學生發現和探索問題的欲望。
【關鍵詞】問題課堂生活因材施教
我們都知道,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應該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現在學生天天與數學打交道,卻對生活中的數學熟視無睹,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那么怎樣讓學生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不知不覺地感悟數學的真諦呢?下面筆者通過一些實例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實例一
在“有理數的加法”一節的教學中,筆者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設計了一道“走了多遠?”的問題,在問題中首先規定從起點開始向左記為正,向右記為負,讓每一位同學暢所欲言,說出自己想走的方向和步數。
(學生一):我向左走了3步,再向右走2步,離起點有多遠?
(學生二):我先向右走10步,再向左走10步,離起點有多遠?同學們此時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一下就活躍起來,這時再逐步引導學生根據問題和答案,寫出加法算式,導出加法法則,順利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這樣,把本來沉悶的課堂教學變成充滿活力的學習樂園,通過創設充滿趣味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活動。
二、實例二
活動是個人體驗的源泉,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整式的加減”一節中講到“同類項”這一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參與其中發現問題,在講課時,筆者拿出一小袋硬幣。對同學們說:“誰能幫我數一數這一共有多少錢?”這時,學生注意力一下集中起來,爭先恐后回答問題。
學生一:把1角的硬幣10個10個地拿出來,把5角的硬幣2個2個地拿出來。(二分鐘后)數出一共6.6元。
學生二:把硬幣一個一個從口袋拿出來,邊拿邊數。5角,1.5元,2元,……(三分鐘后)數出一共6.6元。
學生三:把桌上的硬幣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別數出每一堆的數量。(一分二十秒)數出也是6.6元。
這時,再及時的提出問題:如果這是滿滿的一大盒,你會怎樣數,選擇哪位同學的數法?下面很多聲音在說會選擇第三位同學的數法。筆者又問:“為什么?”又有聲音在說是因為分類。這時就比較自然地引出:“在數學中,對整式也有一種類似的分類。這就是——同類項。”
課后,有同學說:原來合并同類項和數錢是一個道理。不錯,數學就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的,并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數學教育,源于現實,富于現實,應用于現實”。我們身邊處處都有數學,只有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主動探索,發現新知,才能使學生獲取必備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三、實例三
在學習圓中“過三點的圓”一節時,筆者拿著一塊殘缺不全的圓鏡走上講臺時,同學們開始都很納悶,當聽到筆者說:同學們,我把別人的鏡子打破了,誰能幫我想辦法,怎樣“破鏡重圓”呢。這時,同學們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但沒有人能提出大家都認可的方法,此時,筆者就抓住機會說,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學習過三點的圓這一節,看能不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由此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活躍了課堂氣氛,這樣在教學中提出一些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會大大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四、實例四
在教學中要緊扣教材,多設計或引用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新穎有趣而富于思考的實用型問題,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如在講授圓的有關性質前,提出問題:車輪為什么是圓的?可以利用多媒體分別模擬安裝有三角形輪子、正方形輪子、橢圓形輪子和圓形輪子的汽車行駛的狀態,并分別配各種顛跛沉重的聲音及輕快的聲音。在生動活潑有趣的氛圍中,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圓形輪子能使汽車平穩地前進,這是“圓”這種形狀所特有的性質決定的。然后指出:人們在生活中發現了圓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然后把這些特殊性質運用到運輸工具上,這樣制造了圓形輪子,輪子的形狀與生產以及日常生活實際有著緊密的聯系,學生可初步體會科學來源于實踐又還源于實際生活的道理。
數學并非僅僅是一堆知識,它更是一門活生生的學科,應把學數學作為一種過程。在三角函數的教學中,讓學生測量底部可以到達的旗桿高等,當他們需要解決一些感興趣的又與他們的實際能力相適應的問題時,他們便發現需要數學知識,從而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抓住學習要點。
生動的數學活動能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記憶,而活潑的課堂教學又是激發學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教師要針對他們的特征,選擇適當的素材,采用貼切的語言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實際生活中數形隨處可見,無處不在。好的實際問題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索和發現問題的欲望,使學生感到數學課很熟悉,數學知識離我們很近。
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營造良好的課堂情境,設計優質的教學方案,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學有所得,讓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樹立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