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摘要】學習遷移既是影響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運用學習遷移理論,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學習遷移理論 正遷移 負遷移 高中物理
一、學習遷移理論概述
1.什么是學習遷移理論。學習遷移,是指一種情境下知識、方法等的學習,對另一種情境下知識、方法等的學習產生的影響。學習遷移的發生與兩情境的相似度有關,相似度高有利于學習遷移的發生,相似度低則不利于學習遷移的發生。學習遷移既可以在知識、技能等領域發生,也可以在態度、習慣等領域發生;學習遷移的的發生既可以順向進行,也可以逆向進行;學習遷移既可以只在特定范圍內發生,也可以在廣泛范圍內發生;學習遷移既有正遷移,也有負遷移。
2.學習遷移理論的分類。按遷移效果分類,學習遷移可以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兩種。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積極地作用,稱為正遷移;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消極的作用,稱為負遷移。正遷移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負遷移則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3.學習遷移理論的意義。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可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學習遷移是解決問題、創新創造不可缺少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類比、概括,形成系統性的知識結構,有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類似問題,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是現代社會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
二、高中物理教學中影響遷移的主要因素
1.物理前概念方面。前概念是指沒有經過專門學習,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與其他人交往所形成的概念。學生在接受正式教育前所形成的認識,既有正確的、科學的,也有錯誤的、片面的。學生在接受高中物理教育時,免不了會受到前概念的影響。例如,在學習摩擦力知識前,一些學生會認為物體只有在運動時才會產生摩擦力,靜止時則沒有摩擦力。又如,在學習運動前,一些學生通常會認為存在絕對的靜止。這些就是物理學習時的前概念。
2.數學學習方面。物理學與數學的研究對象雖然不同,但二者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卻有很多相同之處。從物理學角度來說,數學是物理學的一門基礎科學,為物理學的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二者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必然會影響到對物理的學習。
三、運用學習遷移理論促進高中物理學習中正遷移的發生1.物理前概念方面。高中物理對很多學生來說存在一定難度,經常聽到學生抱怨說“太難學了”。在教學活動中,通過物理前概念的運用,促進知識的正遷移,有助于這種問題的解決。在授課時,教師應根據學習遷移理論,有意識地聯系生活,將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得來的正確、科學的認識,遷移到物理教學中來。這樣,既降低了學習難度,也有助于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的實用性,從而提高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例如,在進行摩擦知識的授課時,可以向學生提問:寒冷的冬天,人們為什么喜歡搓手?接下來,可以讓學生親自搓手,體驗摩擦帶來的變化。
2.數學學習方面。數學與物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二者的相關性非常高。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促進數學知識在物理教學中的正遷移,以優化物理教學。例如,物理學中的不少定義是用數學方法進行表述的,如動量p=mv、速度v=s/t等,教師在講解時,應合理恰當地融入數學知識,促進數學知識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正遷移。又如,很多物理實驗為了提高結果的精確性,都會遇到誤差分析的問題,這離不開數學中的誤差分析知識。在實驗開始前,教師可先對誤差分析法進行專門講解,以促進數學學習在物理教學中的正遷移,提高教學效率。
四、運用學習遷移理論防止高中物理學習中負遷移的發生
1.物理前概念方面。學生在接受正式教育前,從日常生活中得到的認識,有很多是片面的、不科學的,甚至是錯誤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預防物理前概念在高中物理學習中負遷移的發生。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一定的方式思考、發現物理前概念中的錯誤和不合理之處。教師也可以通過實驗來改變學生的錯誤認識,減少前概念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負遷移。例如,可以通過稱量來改變“一斤鐵比一斤棉花重”的錯誤認識,防止物理前概念的負遷移在物理教學中產生的消極影響。
2.數學學習方面。在高中物理的學習中,有很多學生會忽略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而將其純數學化,有的學生會將物理公式當成純數學公式。例如,在歐姆定律公式R=U/I中,有的學生想當然地認為,R與U是正比關系,R與I是反比關系等。這種情況下,教師要讓學生明白,R與比值中的各量沒有關系,而是由事物本身的屬性決定的。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運用學習遷移理論,減少高中物理學習中負遷移的發生。
五、結束語
本文在分析了學習遷移理論的基礎上,從正遷移、負遷移兩方面對學習遷移理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作了簡要論述,希望能對本學科的教學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