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榮
【摘 要】由于國際國內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以及大學生自身在認識上的局限性,高校中大學生信仰宗教、宗教曖昧以及迷戀執意信念活動等現象呈現增長趨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戰,本文通過調查研究,分析了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宗教信仰;分析及對策
信仰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問題,也是制約人生觀成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高級專門人才的后備軍,他們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直接關系到他們的成長與成才,關系到祖國的命運與民族的興衰。 因此,了解和分析大學生如何看待宗教,他們具有什么樣的宗教價值觀念,對于在同宗教勢力爭取青少年的斗爭中掌握主動權,教育引導青年學生積極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基本情況
1)大學生對宗教的認識和看法表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對教堂和宗教典籍產生了較大的興趣,甚至有極少數同學在入黨與信仰宗教問題上產生模糊認識。
從近幾年學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有關調查來看,當前大學生總體上來看具有積極向上的信仰追求和良好的精神風貌,絕大多數大學生對宗教的看法基本符合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但也有少數學生把宗教與封建迷信混淆,把封建迷信騙人錢財行為與宗教活動等同起來,還有極少數學生認為宗教可以擺脫痛苦和煩惱,使心靈得到凈化,是一種崇高的信仰。
2)少部分大學生存在宗教曖昧現象或者一些執意信念活動,而直接加入宗教組織、從事宗教活動的現象正在滋長。
根據近幾年來的有關調查和發生的事件表明,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在民主寬松的法制和精神文化背景下,受各種文化思潮以及宗教活動的影響,大學生對宗教的興趣表現日漸濃厚,參加宗教活動甚至入教的人數呈增加趨勢,尤其在對基督教的信仰方面表現非常明顯。由于中國封建殘余勢力的影響,有些學生還或多或少地存在迷信心理,在生活中進行一些執意信念活動,比如在遇上考試或重大事情時會通過祈禱、擲物預測、燒香拜佛等方式求助。還有少數同學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加入了宗教組織,從事宗教活動。有的學生由于好奇會在宗教節日參加一些宗教活動,閑暇時也看一些宗教書籍。這些現象反映出我們的大學生仍然存在理想信念上的空洞,不能正確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學習生活上的壓力,只能從一些宗教活動、執意信念活動中尋求精神寄托,尋找答案,這是我們當前進行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應該高度關注的問題。
3)信教大學生大多能正確理解我國對于宗教信仰的基本政策,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開展宗教活動。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但有極個別學生對宗教信仰政策理解的不徹底,或者說在進行宗教活動的過程中忽視了應該遵守的規章制度,有的在宿舍誦經,有的在同學中傳教、宣傳教義,大學生論壇網站有時也可見到一些有關宗教活動的言論,這與我國政教分離的政策是相違背的。
2 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的原因分析
1)從國際社會大背景來看,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滲透作為他們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和滲透顛覆的重要手段,而當代大學生是他們滲透的重點人群。
由于世界三大宗教在世界上的巨大影響力,它們對我國的影響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敵對勢力借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對我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沖擊之勢,利用宗教對我進行滲透的活動越來越廣泛,影響越來越大。筆者通過訪談學生了解到,很多大學生收到過宗教宣傳品,包括書籍、傳單、電子郵件,也有很多學生通過網絡、電臺接觸到宗教宣傳,還有一部分同學直接接觸到境外宗教人員的傳教。大學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宗教團體、宗教電臺、宗教網絡、宗教書刊、宗教人員的影響,這是影響當代大學生宗教觀念的主要外界原因。
2)從國內社會環境來看,大學生宗教觀念的形成與社會上“宗教熱”現象以及社會矛盾增多社會壓力增大有著密切聯系。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各種宗教信徒1億多人,宗教活動場所約8.5萬余處,宗教教職人員約30萬人,宗教團體3000多個。宗教團體辦有培養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院校74所,其數量還在進一步增加。社會上宗教影響的增加,必然會反映到高校,對大學生思想產生深刻影響。我國存在多元宗教,教派多,而且還并存著許許多多民間信仰和封建迷信。有的學生就來自盛行某種宗教的地方和家庭,耳濡目染,甚至已被“同化”。另外,許多旅游勝地大力開發“宗教資源”讓宗教場所和宗教飾品在旅游市場充當重頭角色。曾經去過這種地方旅游的有些大學生由此產生對宗教文化的興趣。這些是大學生宗教觀念形成的社會根源。
另外,改革攻堅階段出現的種種社會問題引發大學生對宗教和執意信念活動崇尚。一部分大學生不能正確理解我國改革開放攻堅階段所出現的種種暫時的社會問題,如:黨內腐敗、社會治安、“三農”問題、就業問題等,這其中有些大學生由于對改變令人不滿的現實狀況缺乏信心",就容易轉向宗教的虛幻世界尋求安慰和寄托。
3)從大學生自身的特點來看,缺乏強烈的科學精神和正確的理想信念以及排解苦惱的合理選擇是“宗教熱”出現的根本原因。
當前高校大學生注重科學知識的學習,卻往往忽視了科學精神的培養,缺乏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宗教深邃的哲理、博大的文化內涵和神秘的色彩,往往會吸引這些思想還不夠成熟的青年大學生。由于他們缺乏科學精神,對宗教的認識有片面性,往往只看到宗教教人棄惡從善等好的教條教義,不能全面認識宗教的本質,看不到宗教對人對社會的束縛、麻痹作用,誤認為社會上的人包括自己在內都應以宗教信念來約束自己的道德行為,從而崇尚宗教活動。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動因和精神支柱,沒有理想信念,人就會陷入空虛和迷惘,喪失進取和奮斗精神。但是,在高校學生中,理想信念淡薄者不乏一二。他們的思想觀念存在信仰真空,心靈無所皈依。在這種情況下,宗教以其“天堂理想”的美好形象吸引了他們,使他們感覺找到了心靈歸宿和精神寄托。
在當今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面臨學業和就業等各種壓力,如果找不到合適的排解方式,他們就會企圖走進宗教世界尋求精神安寧,通過宗教來向神靈傾訴自己的心思,尋求安慰和解脫。
3 引導大學生科學對待宗教信仰的對策
1)積極開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黨的宗教政策教育,教育學生充分認識宗教的本質,正確理解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
通過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使大學生懂得,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有它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認識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宗教既不可能很快消亡,又不可能依靠行政命令和其它強制手段消滅,而只有積極創造宗教消亡的條件,才能使其逐漸消亡。在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同時,還要對他們進行黨的宗教政策的教育,使大學生全面了解黨的“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宗教活動必須在法律范圍內進行的基本方針政策。對信教學生更要加強思想教育,尤其要讓大學生了解各級政府依法制定的有關宗教事務管理規定:“不允許在學校進行宗教活動,更不允許在學生中發展教徒;不允許在家中聚集宗教信徒(四世同堂除外)從事宗教活動;非宗教活動場所內,不允許擺設、宣傳、銷售或播放有關宗教用品、宗教藝術品、宗教書刊和宗教宣傳品?!睂`法亂紀的行為堅決給予嚴肅處理。
2)有效占領學余空間,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遠離宗教、執意信念活動的精神寄托。
大學課程相對于中學階段而言有較多的自由支配時間,學校應該有意識地對大學生的課余時間安排進行指導和幫助,通過支持指導各種社團組織,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既增強學生體質,又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還能幫助學生走出自我封閉的空間,使學生有良好的情緒體驗,感到身心愉悅、精力旺盛。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走出校門、踏入社會、實踐真知的重要途徑,不僅可以鍛煉學生能力,還能有效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是教育大學生培養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遠離宗教影響的有效途徑,必須大力開展。
3)建章立制,疏通信息渠道,加強管理和引導。
學校學工、宣傳和保衛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的規定,設立相應的機構和建立以學生黨員干部為骨干的信息網絡,以積極的態度組成強大的工作網絡去應對各種宗教勢力、宗教觀念、執意信念活動對大學生的沖擊。學生黨員干部與普通同學在一起學習生活,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言行舉止,我們要充分相信和依靠這些得力助手,及時收集信息,掌握主動權,以教育大學生堅決抵制伸入高校的非法宗教觸手,特別是對那些到處宣揚宗教,隨意在高等學校開展宗教活動,在大學生中培養發展教徒以及到處散發宗教宣傳品的非法宗教活動,要堅決予以抵制。
【參考文獻】
[1]劉榮杰,王曉波.大學生宗教信仰心態現狀與對策[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2).
[2]陳安金.當前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思考[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0(9).
[責任編輯:楊玉潔]